2023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将于11月8日-19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据悉,中国纪录片导演王兵将是此次电影节的焦点影人,届时将展映他的6部作品:《铁西区三部曲》《孤独》《疯爱》《方绣英》《青春》《黑衣人》。
此外,他还为电影节推荐了中国1999年以来的十佳纪录片作品,这些作品也将在此次电影节上进行展映。10部作品是:杨荔钠《老头》、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着》、李一凡 鄢雨《淹没》、冯艳《秉爱》、徐童《麦收》、范立欣《归途列车》、赵亮《Petition》、马莉《京生》、范俭《活着》、季丹《危巢》。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立于19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节。自创立以来,每年从世界范围内约3000部影片中选出大约250部优秀纪录片进行展映,为世界范围内的导演、制片人、买家、投资人和观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王兵的十佳纪录片推荐:在这里,看懂中国
编译:鐘緑 | 排版 :李菁菁
Before the Flood
淹没
导演:李一凡、鄢雨
长江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整个工程产生了120万「三峡移民」。2002年,奉节县迁移开始,而当地居民只有几周的时间搬离。千年以来,长江边的奉节县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而现在,它即将被无情地拆除,被淹没。
摄像机在古老的县城里观察着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教会成员需要决定是否拆除他们心中神圣的建筑;码头工人试图挽救他们所能挽救的一切;一位老人则为了他的宾馆生意而斗争。
Born in Beijing
京生
2011
导演:马莉
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导演马莉跟踪拍摄了北京的一群访民: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希望能讨回公道。这些访民住在贫民区,人数可能数以万计,境况也千差万别:有人被抢占了土地,有人出了医疗事故,他们打了一个又一个官司,有的甚至长达 33 年。是什么让这些人远离家乡,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对此的回答或有着深刻的个人动机,或只是寻常的理由,但总是带着一丝希望。
Bing’ai
秉爱
2007
导演:冯艳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Last Train Home
归途列车
2009
「我们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老人和小孩都还在老家村里。」「如果一家人连过年都不能在一起,那还有啥意思。」——这是很多中国外出务工者的心声。
范立新以冷静、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了其中一个家庭两年的生活——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妻二人离开农村,去往一家服装厂打工,留下年幼的女儿与祖父母相依为命,一走便是十六年。尽管如此,他们最辛苦的「工作」还是返乡的旅途。
车站里人山人海的景象让人不安,夫妻两人好不容易买到了车票,然而一场暴风雪来临,一切都乱套了。他们是否还能与家人团聚,用赚来的钱供孩子上学?
Old Men
老头
导演:杨荔钠
1999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北京城里一群见天扎堆聊天的老头,他们在居民楼前的空地上每天见面,用聊天排解退休后的单调。老头们大多为工厂奉献终生,而今只有嘲弄岁月的残酷,从中得到一些宽慰。
这些老头中有单身生活的老人,在出院后对医院的条件破口大骂,但又会为方便其他老人活动而拾掇出一片空地;也有相濡以沫的老两口,一个为另一个遭受的不平待遇而愤懑,但最终在沉下来的日子中平静了。冬天过后,终于有老人真的离开了人世,老头们念叨着失去的朋友,继续他们的聊天……
The Next Life
活着
导演:范俭
2011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近 7 万人死亡,其中包括5000名学龄儿童。叶红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一对夫妻,不幸的是,他们8岁的女儿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像叶红梅夫妇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2009年他们大多住在临时板房区等待家园重建,同时也希望能再次生育一个孩子,让死去的那个生命"轮回"到新生命中。
叶红梅已经40岁,她却依然放弃领养而选择了试管婴儿受孕,这条再次孕育的路却十分不顺利。叶红梅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不菲的营养费也让这个刚经历过灾难的家庭感到吃力。丈夫祝俊生却一直坚定的想要再生一个女儿,自从女儿遇难后他的内心一直为没能救出女儿而内疚不已,他渴望救赎。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
好死不如赖活着
导演:陈为军
2003
在中国河南的文楼村,近 60% 的人口感染了艾滋病毒——这是卖血的代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贫困农民靠卖血的收入维持生活。导演陈为军从 2001 年夏天开始,跟拍马深义一家一年。马深义的妻子出现了艾滋病的症状,他们的小女儿和小儿子的艾滋病血清反应也呈阳性。马深义不得不照顾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Wheat Harvest
麦收
导演:徐童
2008
在一次回村探亲时,苗苗从钱包里掏出一沓百元大钞——她的父亲病了,她想帮他一把。父母称赞她头脑灵活、勇敢,让苗在北京给自己也留点钱。家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苗苗是一名性工作者。
《麦收》描绘出了苗的复杂形象,并展示了边缘的灰色产业。在导演徐童的镜头下,生活的平凡与原始密不可分:苗苗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看电视、接电话,坐在黑暗狭窄的空间里,听着另一个性工作者抱怨昨晚的客人。苗苗的笑声和骂声一样多,唱歌和抽烟一样频繁。秋收时节,她会再次回家,在物质上帮助家人。
When the Bough Breaks
危巢
导演:季丹
2011
北京南郊大兴,垃圾坑边长大的孩子们。在楼群蔓延过来,即将吞噬他们风雨飘摇的小屋时,他们也正面临升学和成年的人生岔路。面对狭窄而迷茫的未来,他们开始了与宿命的抗争。
Petition
导演:赵亮
在北京南站的周围,生活着被称为中国第五十七个民族的访民,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等待着,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有一个清官出现,替他们鸣冤昭雪。春天来了冬天又去了, 数不尽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道不尽的人世苍凉,命运捉弄,只能化作一丝虔香慰藉那短命的冤魂。他们依然相信,黎明的曙光会照进他们阴暗的桥洞,低矮的窝棚。他们的脚步依然执着……赵亮自1996年开始拍摄这部纪录片,因对访民的状态感兴趣而拍摄,其后坚持了12年,直到北京奥运会后才完成拍摄。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