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是上海南部的明星区,过去20年发展突飞猛进。
但是很多人没注意到,其实闵行10-20年之间,经济增速并不好。
实际上闵行并没有止步不前,是在暗戳戳的下一步大棋,在产业上再做突破。
这步棋中最重要的一手,的就是今天要解读的这个规划——大零号湾。
这个规划,可以说是是上海南部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规划。
如果成功,不仅仅带飞闵行,将会带飞整个南上海!
01
大零号湾坐落于闵行区的吴泾板块。
前身零号湾是一个创业园,由上海交大发起,上海交大+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共建。
这个规划的核心底层其实是两所985+紫竹高新园区。
目标是在上海南部再造一个有自我孵化能力的产业中心,成为闵行未来三十年的增长爆点。
老规矩,先要聊聊这个规划的历史脉络。
实际上,这个规划的起步非常艰难,闵行为了做这件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筹备。
众所周知,全球各地都在以知名高校为核心打造产业带,进而发展经济。
上海拥有四大顶级985,复旦同济在杨浦,交大华师大在闵行。
杨浦和闵行都有先天的优势,但是之前只有杨浦抓住了机遇,闵行则错过了太多。
当然这不能怪闵行,毕竟作为市区的杨浦配套、资金优势都更明显。
同济周围形成了环同济经济带,在复旦周围形成了大创智产业带,两大产业带都已经成为了杨浦gdp的发动机。
闵行90年代后靠着市区资源外溢发展的非常好,但是却迟迟没办法像杨浦一样利用好手里的高校牌。
关键原因在于,闵行南部地区之前基础配套太差,缺乏产业孵化落地的土壤。
闵行是繁华,但实繁华的都是靠近市区的部分。
90年代后,亲近长宁和徐汇的北闵行借助市区资源快速城市化。
南闵行却错过了上海大干大建的二十年,整体的城市化建设几乎还停在90年代。
交大和华师旁边一直被戏称为“闵大荒”,以工厂和农田为主,是配套的荒漠。
吴泾以前的工厂
周边的产业类型也大多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厂房,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基础。
这样的地方,难以成为孵化的土壤,产业基础缺失,基础配套缺失。
最重要的是,连个做孵化的空间都没有,发展自然就耽误了。
02
做一个产业中心十分不易,尤其是走高科技路线的园区是最为艰难。
主打制造业的金桥、主打贸易的外高桥,可以直接吸收成熟企业过来;
而90年代就主打高科技的张江,早年连招商的“目标企业”都不多。
为此,第一代张江人花了数年时间,自建医药和集成电路行业的产业链条,才有了今天的腾飞。
张江高科发展历程
吴泾地区的开发同样如此,什么都没有,就要从0开始规划。
2001年,闵行在交大和华师大的南侧,从0开始创办紫竹园区。
而后05年微软入驻,06年因特尔入驻;
紫竹园区
08年615所奠基、商飞客服挂牌、博格华纳开工,09年可口可乐总部入驻;
在这个过程中,周边的接触设施快速建设,逐渐有了城市的样子。
到了2011年,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这花了十年时间才算是有了一个产业中心的模型。
基础备好,还需要大环境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好在没多久就吹来的政策的东风。
2014年,上海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
在如此背景下,上海交大率先发力,做出了申请。
“上海交大向上海市委提交的‘一号课题’报告中提出,要想建设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围绕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构建一个开放的和大学零距离、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这时,大零号湾的前身,零号湾才真正诞生,闵行才终于打出来高校这张牌。
03
零号湾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可以从研学到生产的孵化基地,转化科研成果,打造高科技企业的发育温床。
为何称之为零号湾?
1、这片土地本就周边荒芜,全靠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2、创新创业同样始于零,叫零号也贴合无所畏惧的创业精神。
3、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闵行南滨江段转弯处就是黄浦滨江第一湾。
结合之下,零号湾便横空出世。
大零号湾位置
最初的零号湾其实只有由上海地产提供的八百平的共创空间,相当于今天共享办公一样。
起步虽然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量高校的创业团队入驻大零号湾。
经过几年的发展,零号湾逐渐发展成了一整个成熟的科创园区,并且开始逐渐溢出。
零号湾,实拍
几年时间,零号湾逐渐形成以工业机器人,智能呢个AI,生物医药,互联网为主的创业公司群落,并开始向周围的产业园区扩散。
于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上海市科委、闵行区等提出了“大零号湾”课题。
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如今的大零号湾,才真正问世。
04
大零号湾的规划,以两所大学和紫竹园区为核心,核心区近17平方公里。
零号湾版图
根据规划,大零号湾科技功能区策源区是培育孵化培育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的核心基地之一,重点聚焦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超导技术、卫星通讯、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进行原始创新突破。
在空间布局上,大零号湾分为C-T-O三块功能区。
其中,核心策源区(“C”区),是大零号湾的核心。
这里汇聚了上海交大、华师大两大985高校,还有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领域的10多所科研院所,以及近200家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
这里一方面源源不断的输出科技人才,一方面持续的产出科研成果。
如今两所高校共有全日制大学在校生超9万人,院士73名,区域内有超过13万名科学技术人才,是大零号湾的最强大脑。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
成果转化区(“T”区),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主要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
大零号湾服务中心
目前T区共建立了18个园区载体,空间面积达56万平方米,分布着60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近7成来自高校的创业群体。
图源闵行南滨江开发
区域内已有专精特新企业98家;上市企业9家,估值亿元以上企业55家,成果斐然。
开放创新区(“O”区)包括紫竹高新区研发基地、江川滨江区域等,重点承接“T区”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化链条。
核心策源区的两所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源源不断的输出技术雏形和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区的众多科创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在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下做大做强。
如果企业做大做强,就投入到开放创新区,注入紫竹,和未来待开发的吴泾滨江地区。
除此之外,大零号湾设有专项资金和百亿规模的基金联盟,各大银行、证券金融机构资源为各大创业公司输血。
如今C区内已有74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额超百亿,已有15家企业估值过10亿元。
大零号湾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体系,只需要等着时间逐渐落地。
05
为什么大零号湾的建设,对闵行十分重要?
核心原因在于,闵行的经济发展之前已经陷入到瓶颈期,大零号湾承载了闵行产业转型的重要使命。
闵行早期靠着长宁闵行的产业转移,靠着近郊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开发,闵行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溢效应放缓,闵行需要靠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经济;
而且传统强大的第二产业效益下降,也亟待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
从2015年到2020年,闵行的gdp增幅仅有30%,也反映出了闵行经济转型的乏力。
而大零号湾的出发点,就是对第二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战略新兴行业的占比;
除此之外,逐渐打造自我孵化体系,逐渐产出高科技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再次带动企业经济发展。
这种思路,就类似在闵行再造一个张江,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孵化机制,产生内生动力。
如今,大零号湾已经形成了区域引领效应,可辐射周边闵行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等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当然,无论什么时代,科技突破都是个慢功夫,零号湾完全绽放光彩尚需时间。
目前大零号湾的规划是在2025年基本完成建设,2035年形成成熟产业集群,大零号湾的发展还需要十几年的积累。
而且闵行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还是大虹桥的前湾板块,打造闵行最核心的CBD,超级大规划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前湾效果图
在这种背景下,不是说直接放养大零号湾了,只是很难额外补贴更多资源过来,可能更多还要靠零号湾自身发力。
好在本身大零号湾走的就是自我孵化的路线,倒是不像前湾那么吃资源。
楼市视角来看,大零号湾开发,在产业上持续带来增量,对周边楼市肯定是个大利好。
需要关注的是,吴泾过去被人诟病产业发达,配套不足,留不住高净值居民。
尤其是江边的大烟囱,一眼看过去就不太宜居。
吴泾的一个标志
好在,吴泾板块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比如兰香湖一圈都在兴建新的住宅,北部的的土地也在逐渐收储。
地铁23号线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工厂等也逐渐启动了外迁和改建。
23号线
在2035规划中,吴泾北部预留了大量的空地,如果未来继续蓬勃发展,不排除像张江南拓一样,来个大零号湾的北拓。
至于未来能否成为像硅谷一样具有领军效应的国际科创中心,还需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