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有哪个消防常识为公众所熟知,恐怕非湿毛巾捂鼻莫属。它的普及程度跟掐人中急救一样,不分老幼、妇孺皆知。
君不见学校、幼儿园只要举行消防演练,头一天肯定会通知小朋友们明天别忘了带上湿毛巾。忘了带的,多半都是临时用纸巾代替。
然而,普及程度高的东西就一定正确吗?未必。
有人信誓旦旦告诉你:某次某次火灾,逃生的那些人就是捂着湿毛巾跑出来的;某次某次火灾遇难的就是听信了湿毛巾没用才死的。
成功逃生的等会我们重点分析。我先弱弱地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遇难的那些人是听信了湿毛巾没用这个信息的?是他们临死前告诉你的吗?这种毫无根据、逻辑混乱的话都能说出来,我真的不屑跟你辩论!
我们再来分析那些湿毛巾捂鼻成功逃生的例子。确实,有不少火灾后逃生的人,都说自己拿了湿毛巾捂鼻逃了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7月7日发生在浙江余姚的一起火灾:
上面是火灾发生后记者让当事人复盘时拍的照片。
当时这三个小姐妹在客厅的这个沙发上看电视,9岁的姐姐发现有烟从卧室冒出,她跑到卧室门口一看,发现卧室着火了。她跑回客厅拉起弟弟妹妹跑到卫生间,一人一个毛巾,拧开水龙头把毛巾打湿,再拧干,然后折叠成8层,捂在鼻子上,弯腰低姿从卫生间穿过客厅跑出家门——成功逃生。
很多媒体把这起逃生称之为“教科书式的逃生”。但是,我们用脑子想一想:火灾是发生在卧室,他们既然能够跑到卫生间、拿毛巾、打湿、拧干、折叠、捂鼻、再穿过客厅跑出大门…,为什么不能直接从客厅跑出大门呢?
有人会说:人家小朋友不是安全逃生出来了吗?没错,是安全出来了。可是你看看上面复盘的照片就知道,墙没有熏黑、沙发没有烧着,这起火灾并没有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啊!
再说了,火灾并没有发生在逃生路上,而是在逃生路的背后,难道直接跑出去就不安全了吗?
类似的“成功逃生”的例子,其实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的错觉。所谓幸存者偏差,是指我们只考察幸存者信息而导致的认知偏差:
这个概念源于二战中美国军方对于如何降低飞机被炮火击中的概率而提出来的。军方根据返回飞机所看到的机翼弹孔分布的结果,认为应该加强对机翼的防护。
而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却认为应该加强机尾的防护。因为机翼虽然弹孔多,但它还能飞回来;返回的飞机上机尾弹孔少,是因为多数击中机尾的飞机早就坠毁了、我们看不见而已。
将幸存者偏差的观念应用于火场逃生,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看到的都是湿毛巾捂鼻的幸存者;可我们很难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湿毛巾捂鼻而遇难的,这些“未幸存者”无法告诉我们、他们是因为去找湿毛巾耽误了时间;也无法告诉我们,因为捂了湿毛巾结果冲入了高温悔之晚矣…
当然,仅凭着猜想是没有说服力的。虽然我们普通人无法看到因为简单迷信湿毛巾而不幸遇难的情景,但消防队伍中却有一种技术职业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不幸背后的真相,那就是火灾调查工程师。
我们来看另外一起案例:2015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南郑州一幢7层的居民楼的火灾,起火点是1楼的电表箱,过火面积仅4平方米。也就是说,火仅在1楼燃烧、2楼以上根本没有烧起来。
但是这起火灾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居住在7楼的某酒店的17名员工,因为平时多次消防演练都是湿毛巾捂鼻弯腰低姿跑,真的遭遇火灾后,他们一起从7楼向下跑,结果,15人在楼梯间遇难、勉强冲出去的2人身受重伤。
下面是河南省消防总队对这起火灾的总结:
而就是这栋居民楼里2楼到6楼的所有人都没有向外跑,也许,他们平时没有参加过这种消防演练;也许,他们畏惧高温、浓烟不敢跑;也许,这大半夜的火灾很多人还在梦中。
总之,他们都没有跑,结果,消防来到之后把他们全部解救出来,无一伤亡。
对于这起因为迷信湿毛巾而导致的重大悲剧,北京消防总队宣传处金德珠处长在北京电视台做过一个专题节目:
郑州这起火灾之后的第四天,上海消防研究所针对这起火灾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以考察火灾中的烟气温度究竟有多高。他们在实验楼的1楼点燃电瓶车,在2楼测试烟气温度:
区区一分多钟,并没有过火的二楼烟气温度就高达126°C,几分钟之后,甚至高达1100°C!可以想象,仅凭一块湿毛巾盲目冲入这种高温烟气的结果。
看一下这张图,你就能体会到浓烟中的温度有多恐怖了。一个没有过火的房间,仅仅是过了烟,热水瓶的塑料壳已经熔化了:
更何况,浓烟中不仅只有高温,还有大量一氧化碳毒气。一氧化碳的分子量小于氧气分子量,分子直径跟氧气分子非常接近,同属0.3-0.4nm数量级。换句话说,如果湿毛巾过滤了一氧化碳、那么也同时阻挡了氧气的通过,捂住湿毛巾就窒息而亡了。
但是我们捂住湿毛巾并不会窒息,原因就在于纺织品的空隙直径(约10万nm)远远大于气体分子的直径。换句话说就是10万个一氧化碳分子手牵手也能轻松穿过湿毛巾。所以,湿毛巾既不能过滤一氧化碳、也不会阻挡氧气。
天津消防研究所的实验也证明了湿毛巾对一氧化碳的过滤效率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水溶性比氧气还低,干毛巾湿毛巾并不影响一氧化碳通过。其实,我们打湿毛巾的主要作用仅仅是过滤浓烟中的烟尘,而对于致命的毒气和高温,它完全无能为力。
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制取湿毛巾需要时间、因为谁都不会随身携带湿毛巾!
从发现火情,返身去卫生间、拿到毛巾、打湿、拧干、折叠、回到发现火情的位置…,这一系列操作,至少需要20秒钟以上的时间。
要知道火场上每一秒钟都和前一秒钟不同,火灾在蔓延阶段的垂直蔓延速度可高达3-5米/秒,也就是一秒钟一层楼啊!不信,来看俄罗斯这起商场火灾,10秒钟前后的不同:
如果此时有人不是立即跑掉、而是转身去找毛巾、打湿、拧干、折叠…,你认为他还有机会逃生吗?
最后我们再来追溯一下湿毛巾捂鼻这个提法的源头: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西部,基本上都是木板平房。一旦着火之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少呛烟,肯定跑得更快,用它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当时这样做没毛病。
后来这个知识传到了二战后一片废墟的日本,他们在战后建了大量的木板平房作为临时住所。因此,情况跟当年的美国西部近似,传播湿毛巾捂鼻逃生也没毛病。
而且,平房中起火,不需要跑楼梯间,哪里有火一定不会往哪里冲。
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了、建筑结构变了。高楼之上一旦楼下着火,楼梯间里充满了浓烟之后,越往下跑越接近高温和毒气,这就相当于往火坑里跳啊!
这个时候应该是“躲火.避烟”,而不要去跟浓烟较劲:
澡堂子里是最不缺湿毛巾的,顺手就能拿到,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制备。这里发生了火灾,肯定人人都会抓上不止一个湿毛巾。但是,湿毛巾并没有救他们的命:
最后,我们再来听听中国消防总局社会消防指导处司戈处长是如何评价湿毛巾的吧:
综上所述:
1.湿毛巾仅对烟尘有一定过滤作用,但对烟中的一氧化碳和高温毫无作用。而恰恰浓烟中的杀手不是烟尘而是毒气和高温。
2.在现代楼房里遭遇火灾,如果是身边的火、能灭火的就灭,不能灭的立即跑,没有必要耽误时间去制备湿毛巾。
3.如果楼下着火,楼梯间是防烟楼梯间,里面没有多少烟气,赶紧往下跑,手边刚好有湿毛巾当然可以用,但绝不要耽误时间去制备湿毛巾。
4.如果楼梯间里已经有了浓烟(很多居民楼的防火门的闭门器都被弄坏了,这是现实),那就退回房间关门堵烟、坚守待援。不要幻想湿毛巾能突破高温和毒气的封锁。
以上都是说的现代城市楼房着火的情况。那如果是木质建筑呢?国庆大假马上到了,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万一遭遇木楼着火,肯定不能坚守待援了。具体怎么办请移步阅读:
作者简介:高级工程师,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安全培训基地首席讲师,四川省一家一救院前急救培训中心总监,四川省红十字会师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