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首都机场辅路,途经望京公园,在这条通向草场地国际艺术村的路上,你会感受到繁华与喧嚣逐渐离你远去,与商业完备的798艺术中心只相距了约摸2~3公里的距离,虽然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艺术机构遍布其中,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景。
原始的,粗粝的,宁静的,灰房子和红房子,是这里极具辨识度的符号。2021年迁址的“艺术粮仓”就隐匿于此。在这座承载着深刻的当代艺术记忆和历史的院子,“艺术粮仓”继续从过往熟悉的中国当代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延伸出一条通往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语言的道路。
“艺术粮仓”空间外景
01
一座明代的粮仓实现华丽转身
从2014年年底开始筹划,2015年8月开始运营的“艺术粮仓”,至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作为一个最初定位为以藏家角度出发的复合型艺术机构,这座青砖灰瓦平房建筑很好地完成了它的艺术使命。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永乐七年的皇家粮仓,现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南新仓的地理位置,使得它闹中取静,颇得妙趣。
“艺术粮仓”旧空间外景图(日间)
说来也巧,“粮仓”这个概念似乎在当代艺术界不断被提及。无论是去年举办的第58届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让艺术小组在“粮仓”(lumbung)的概念下组织展览,还是位于意大利米兰Bergognone街40号的国际奢侈品牌Armani的公共展览空间曾是某大型国际公司的粮仓,Giorgio Armani还明确地向公众说道:“我决定称它为Silos(粮仓),就是因为这里曾用来储存食物,这是生活的必需品。对我而言,正如食物一样,服装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有了这段历史的巧合,创始人张涛在为空间取名时,也决定采取朴实无华的方式。这样名字与空间的气质相符,不至于突兀。喻示着该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大众,可以承载关于艺术的一切。“艺术粮仓”由此诞生。存储的粮食由谷物变成了美学与精神。
“艺术粮仓”旧空间外景图(夜间)
自此,古典与当代在这座已建成600多年的历史建筑中共融共生。在最初的5年,这里是“艺术粮仓”的“耕地”,高挑的建筑空间,只需简单的改造和搭建就可以很好地呈现展览所要的效果,定期举办的艺术沙龙、小型学术研讨会等美学活动,以及一系列“新文人绘画”的展览,是创始人张涛及其团队不断耕耘播种、辛勤劳作的成果。通过有品质的展览和活动,吸引着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
“艺术粮仓”logo
全新的空间,意味着全新的出发。出于新的发展规划需要,原有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运营需求。2021年,“艺术粮仓”迁址到草场地100号院,更幽静的环境,更大的展陈空间,都给“艺术粮仓”更多的可操作空间。就像此前举办的“同行者——熊薇个展”,从区域格局到展现方式都试图在意向上拉近与观者的距离,空间中部分区域采用家居设计理念,将艺术的特质与设计美学结合,捕捉现代设计与艺术的旋律和对位。
“艺术粮仓”新空间在草场地,内有一个院子,环境清幽。
“同行者——熊薇个展”展览现场
02
抽象是艺术的终极表现
画廊创始人往往为一个画廊的展览风格和学术定位奠定基调。“70后”的张涛来自“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敦煌,此前在当地文化公司的工作经历,让他能接触到许多从世界各地去到敦煌采风、写生考察或驻地创作的艺术家,这极大地改变了他对艺术的认知,也在他日后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画廊创始人张涛
今年正式启动的“浪走敦煌”驻地项目可以看作是张涛在当代艺术领域一次新的探索,从中也能看出他以艺术为媒介,与家乡敦煌之间进行精神链接的愿望。该项目由艺术家刘耀华策划,一年6期,每期将邀请一位艺术家独自前往敦煌,自行游荡(无在地人员和机构接待),直到可以完成一项艺术创作。“浪走敦煌”的实验性正在于试图游离于敦煌的主流叙事之外,呈现每一位艺术家作为具体的人,在有限时间内与敦煌这一具有强历史文化符号地域之间所碰撞出的可能性。而且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既是一段独特而未知的旅程,也是一次对自身创作惯例的某种挑战。
“浪走敦煌”宣传海报,本期驻地艺术家为杨健
2018年,在做了一系列“新文人绘画”的展览后,许是周边环境和自身情绪变化,他感到很难再持续地去关注一个图像,对此居然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遂决定停下来,重新思考画廊的定位及方向。
“二十年不语——李老十作品回顾展”展览现场
随后,他去了中国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考察了一系列驻亚洲的国际画廊和好的本土画廊、机构,得到了一些同行的反馈。
“墨隐色”展览现场 2019年
“线中线——黑白主义”展览现场 2020年
与此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少有画廊对水墨性、东方性、极简、单色等抽象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推动,而这恰恰是最能激发他在艺术感知、意识和纬度上产生共鸣的东西。“
这奠定下了“艺术粮仓”此后的研究旨趣。墨化艺术系列展览持续了2~3年,结合老中青三代的不同经验与艺术语言,对水墨艺术进行当代探索,成功推出“墨色隐”“虚色美学”“字象艺术”等系列展览,通过挖掘、梳理,从学术层面对中国当代水墨为载体的抽象艺术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为国内的美术界、学术界提出了一份有力的名单,“作品展出后,呈现出的力量与语境,是十分清晰的。”
艺术粮仓部分已展出展览
“光有学术价值是不够的,我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推动,唤醒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虽然我很反对被市场风向牵着鼻子走,仍然会严格把控作品内容的学术性,但我会越来越考虑到商业逻辑,力求在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艺术深圳结束后,我十分感慨,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走向规划,是我们团队最近一直在讨论的事情。”
“字象”展览现场 2019年
03
现在是艺术品消费的时代
在中国做抽象艺术的画廊还是少数,在学术层面上有了一定的系统梳理的,更是少之又少。“艺术粮仓”多年的用心经营,逐渐积累了一批“挑剔”的藏家。在博览会上,有一位香港藏家向张涛反馈,他在亚洲走了一圈,发现“艺术粮仓”的作品是具有“东方性”“泛亚洲性”的,风格很鲜明,定位很明确。
艺术粮仓在首届“冉起当代”艺博会上的展位
在博览会上,“艺术粮仓”的展位好似总是显得那么独树一帜。“不管是展览还是露出,在灯光、展线编排、色彩节奏和尺幅大小上,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在现场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今年在参加首届“冉起当代”艺博会时,张涛发现消费型藏家居多,他更坚定了“现在是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想法,也很看好抽象艺术的未来。
“抽象艺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与潮流艺术并存。而且比例会逐步增大。”“装饰性是艺术的基本语言,抽象艺术的特性让它更容易进入现代设计的空间,而且随着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年轻的新藏家逐渐进入艺术市场,跨区域的文化交流和人口迁徙成为常态,抽象艺术创作的比例会更多,销售机会也会更多。前期艺术机构花费巨大的时间和成本为大众做好筛选和把关的服务,规避掉一些未知的风险,大众只要安心‘买单’就好。艺术品消费是第一步,至于谈及收藏层面,那会是很后面的事情了。”
“我不反对市场导向,只是我坚信艺术机构或者说艺术从业者,对社会发展是起到内容产出、孵化和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要走在市场前面的。虽然大环境不好,但是内心坚信的信念,就要努力去把它做好,至于结果如何,我相信事在人为。”
04
注重强调 整体性
艺术粮仓近几年更加明确在抽象、极简、单色等方向的梳理和推动,并在材料、观念、影像和装置等方面进一步拓宽其艺术本体的纯粹性。
郝云
在郝云的画中,“形”有双重的含义,一个是形式的形,一个是生命的形。形式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作为形状的形式,如郝云作品中独特的抽象形式,那其实是形状,由轮廓线概括出来的形状,另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形式,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总要显现为一定的轮廓和块面,而且有特定秩序的排列。
郝云《无题》 布面油画 120cm×80cm
刘诗阳
刘诗阳认为“去故事性”或许可以概括她的创作,这些作品像一个又一个致密的外壳,包裹着的不是任何形式与经验,而是她的过往种种,情绪或感受。
刘诗阳《32-15》32cm×42cm 综合材料 2017
熊薇
旅居美国近30年最近回到中国⼤陆的艺术家熊薇以⽑笔带有弹性与情调的书写线条,形成⽆⽐稠密⼜内在通透的平⾯空间,⼏⼗遍的重叠与持续⼏个⽉的绘画过程,让绘画充分接纳了时间性,这既导致了笔触相互挤压的细微变化与神秘幽微的空间层次,⼜改变了油画的堆积⽅式,绝对的扁平性宛若中国⼿卷徐徐展开的移动,但⼜带有巴哈赋格曲严谨⼜庄严的节律感。
熊薇《科隆教堂》120.5cm×90cm 布面油画 2017
朱一虹
朱一虹的水墨新绘画,以残荷倾斜的余象,建构满幅的网状结构,可以看到宣纸的空白在缠绕多枝的线条之间穿梭呼吸,打开了内在呼吸与起伏的平面空间,编织出一层睡眠之衣,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绘画在抽象与意象之间所打开的一个新的文本编织空间。
朱一虹《妙法莲花》138cm×69cm 纸本水墨
编辑|张诗溦
校对|周章胜
图片|艺术粮仓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