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冷静而沉默的杀手——肿瘤性肠息肉
病例一
三年前,40岁的王先生曾在老家当地医院做过一次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直径约0.4-0.6cm),但因个人原因,未遵医嘱行内镜下治疗。三年后,到我内镜中心再次做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较三年前明显增多增大,其中3枚亚蒂息肉已达1.5*1.0cm左右。
经评估后行内镜下治疗、并予金属夹钳夹止血处理。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
王先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后怕,他的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而且明显变大,不仅让内镜操作变得困难,而且再拖下去极有可能恶变。
病例二
42岁的李先生,是在5年前就发现有肠息肉,当时因为诸多原因未作切除处理也未取活检。结果5年后大便开始持续带血,却一直按痔疮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们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结果提示:巨大结肠息肉(大小约7cm*8cm)。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属于典型的癌前病变,再拖下去,几乎100%会癌变。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肠息肉9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李先生是因为息肉太大才会出血,千万不要把大便带血作为判断有无息肉的依据。
这也是本文之所以说它是“隐匿的死神”的原因。
这两例患者都是腺瘤性息肉,与肠癌几乎是擦肩而过,由于切除的时机都不算太晚,所以阻止了两个悲剧的发生。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腺瘤性(肿瘤性)息肉?为什么非要切除?切除后怎么复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答案~
本文首发:胃肠病
责任编辑:四四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