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房地产相关年中报数据陆续出炉。
从公布的半年报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地产企业依旧在过节衣缩食的日子;从克而瑞统计的前8个月数据看,今年7、8月份楼市单月业绩规模和单月成交都出现了明显减少,局势依然比较紧张。
不过楼市万象,在行业下行期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特殊房企交出不一样的成绩单。
同样是7、8月份,新世界发展的销售额逾41.5亿元,居然同比增长了138.5%,而且这家港资房企由于背后有巨大财团支持,今年遇到的债务问题也在大股东的鼎力支持下迎刃而解。
但也正因为与背后财团联系紧密,新世界发展正面临着大股东“一助一束”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之前的热销楼盘也引发了业主的维权和质疑。
01
第二次逆行
除了7、8月份的销售金额逆势大幅增长,新世界发展还在对行业局势的主观判断上有特殊表现。
近两年地产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不少房地产企业都在想办法合并区域、精简人员,但新世界却多次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
2021年,新世界发展旗下物业旗舰新世界中国,将总部从香港搬到了广州,而新世界中国官微也发文表示,这一举动彰显了想要在香港以外地产市场深耕的决心。
之后在2022年8月份,时任新世界集团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的郑志刚更是公开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新世界集团计划明年在土地上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这是这家港资房企的一次逆行,但有点犹豫的逆行,因为自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据说新世界的拿地预算也只有一百亿的七分之一左右,与百亿投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实际上,这并不是新世界发展第一次选择逆行了,它的上一次逆行可以追溯到2016年。
2016年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时间点。
不少房企都站起来喊出了“千亿规模”的口号,而千亿房企的数量也从2015年的仅6家,之后几年快速增加到了11家、16家、29家、43家。
这短时间千亿房企不断涌现,头部房企的发展似乎一片大好。
但这个时候新世界发展却选择逆行,不仅不扩张规模,反而是出现了缩减现象。
从销售数据看,新世界2016财年在香港市场的销售金额是66亿港元,在除香港外的房地产市场销售额为229亿元;到了2022财年,这两个数据分别变为82.4亿港元、171亿人民币。
在香港以外的地产市场销售额下降比较明显,整体来说有一定幅度缩水。
另外从历年土储规模来看,新世界同样也在节衣缩食,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降土储现象十分明显。
新世界发展土储楼面面积变化
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除香港外,新世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土储还有1100万平方米,但是之后连续六年递减,到了2022年6月30日,这一数据已经降为了520.6万平方米,直接腰斩。
在当时看来,不少房企的业务规模都在高速增长,新世界却不增反降,似乎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
但现在看来,新世界的逆行是有先见之明的。
2016年前后虽然不少房企都涌入了千亿之列,但有观点认为整个行业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滞涨期,而且当时涌现出的千亿黑马房企中,不少都接连爆雷了……
新世界发展的上一次逆行是在喧闹中选择安静,成功避开了房企爆雷潮,而这一次则是在行业下行中选择积极应对。
02
背后财团的“助”与“束”
虽然新世界展现出了比较积极的态度,但是真正做起来,想要实现业绩高速增长也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他背后的大股东:周大福企业。
大股东的大力援助
新世界发展作为一家港资房企,债务方面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健,但是去年下半年他的负债压力变大了。
截止到去年底,新世界发展的债务净额与权益比率为46.9%,和2022财年相比,半年时间内这一比率增加了3.7%。
对于一家港资房企来说,这个负债水平是偏高的。
新世界发展财报数据
从负债期限来看,新世界背负的一千八百多亿负债中,一年内负债就有四百多亿,第二年还有366多亿负债,占比总负债约41.63%,负债压力很大一部分都是集中在短期。
对于这一现象,新世界在业绩会上传达的态度是,希望将净负债率控制在40%以下。
降低负债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债转股、股权融资、变卖资产还债等等。
新世界大股东是周大福,背靠郑氏家族这棵“财富”大树,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大股东自然要考虑出手援助了。
今年6月底,周大福提出要以每股9.15港元的价格收购新创建,而新创建背后的大股东就是新世界发展。
这则消息发布前,新创建的股票收市价只有7.99港元/股,也就是说周大福此次收购的溢价率达到了约14.5%。
而据报道,新世界发展彼时手中握有新创建23.8亿股股权,按照每股9.15港元价格计算,新世界发展此次能够有约217.77亿港元入账。
也就是说周大福通过收购新世界手中资产,能够向新世界输送大量新鲜血液,这样一来,新世界便能够用这些资金降低自己的负债水平。
背后财团的潜在束缚
乍一看,在大股东的庇护下新世界发展不用太为资金发愁,但是实际上背后财团太有钱,可能是新世界发展面临的另一个困局……
为什么背后的财团也会约束新世界发展呢?
郑氏家族旗下的业务非常多,珠宝、地产、零售、能源、金融等诸多大领域都有涉及,而新世界发展2022财年的物业合同销售金额只有约253.4亿元,这个规模对于郑氏家族来说影响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郑氏家族优先考虑的将是家族整体利益,而不是单单新世界发展物业销售这一小部分业务的利益。
就拿这次收购为例。
其实房企出售手中资产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一般来说,出售金额在几亿、十几亿的交易会更多一点,类似于新世界发展一次性出售几百亿股权的情况就很少见了,而且很多时候出售百亿资产也意味着企业处境很艰难。
例如阳光城去年年初处置了20多处资产,用于偿还债务达450多亿,而在此之前阳光城净负债率高达101.86%;
再比如云南城投2021年出售20多家下属企业股权,涉及到的未经审计资产总额为195.65亿元,而这也是云南城投面临退市压力所做出的“瘦身”之举……
但新世界当时虽然债务压力有所增大,但整体还是非常可控的,46.9%的债务净额与权益比率已经优于很多百强房企了。
这种情况下选择出售百亿股权,有一部分原因是此次交易各方有关联关系。
无论是周大福、新世界发展还是新创建,他们背后都是郑氏家族,从郑氏家族角度看,此次收购前后新创建都是自己手中的资产,无非就是左手倒右手,顺便对旗下上市公司架构进行梳理、整合。
但是从新世界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债务压力得到了缓解,但手中很大一部分创收资产也被直接剥离了。
要知道,截止到2022年底,新世界发展的并表收入中有近59%都是来自于新创建的三项业务,新创建对于新世界来说是很大一份创收来源。
所以新世界发展在受到郑氏家族庇佑的同时,也确实受到了关联方的一些束缚。
03
楼盘背后的各种卷
除了大股东之外,最后再说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新世界发展在产品端的表现。
这次新世界发展的销售额大增是7、8两个月,这两月中悦景·新世界楼盘的销售非常火爆,连续蝉联沈阳月度销售额top1,15天时间吸引了超千组到访量。
而这个楼盘在北方市场卖的如此火爆,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
那就是不可复刻的地段优势。
悦景·新世界位于沈阳城中央“金廊银带”交汇处,而且这个楼盘旁边就是浑河,只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拥有约4公里浑河景观带,能够同时拥有核心地段和河景住宅两大优势加持。
图源:新世界在东北官微
另外他的地段优势还体现在周边成熟配套上。
除了周边有多所学校、旁边的沈水湾公园等以外,悦景·新世界地下停车场更是与K11 Select无缝连接,为业主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项目依托核心地段或者大量都市稀缺资源本就是一种开发逻辑,而新世界发展按照这个逻辑开发的项目也不少,例如比较早的凯旋新世界、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岭南新世界、逸彩新世界、广汇尊府等等。
虽然这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优势,但仅靠地段优势就能不愁卖的项目毕竟数量有限,现在很多项目靠的都是房企们在产品力上的各种“卷”。
所以除了有眼光和有能力拿到宝藏地块之外,开发商在产品上的锻造能力也非常重要。
新世界成立50多年,打造过不少高端品质楼盘,但艳姐注意到其中也有一些产品被爆出有质量问题。
例如就在9月5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业主反应:杭州新世界江明月朗园违反购房合同施工。
图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业主表示:按照购房合同约定,江明月朗园采用的是外墙外保温系统,但是实际施工中未见相关工艺施工,而且住建局回复,确认目前施工采用的是内保温系统,与合同完全不符。
新世界江明月朗园项目由新世界中国操盘开发,去年6月开始入市,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百亿楼盘。
该楼盘2022年6月入市,首推601套房源即日售罄,认购金额超过70亿元,到年底二次加推329套房源,当日揽金近40亿元:单盘销售金额突破110亿。
从热销楼盘到业主维权,这其中也折射出了新世界中国的一些不足之处。
现在地产行业越来越追求高质量发展,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也是房企谋求发展的一大课题,如果身陷维权门,那么房企发展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结语
综合来看,最近楼市利好政策出台了不少,能够在去年就提前看好房地产,新世界发展不愧是经历多轮经济周期的港资房企。
而且此次高速增长的销售数据也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界发展9月7日与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将携手打造大屿山国际旅游娱乐产业园。
在公司架构重新梳理之后,希望轻装上阵的新世界发展能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主编:张艳
责编:Qinvefu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我们建立了“地产人言交流群8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