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奋斗了一辈子,还没有好好享受就已经白发苍苍,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人都是怕死的,多活一天也是好的。那要怎么做才有用呢?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季羡林享年98岁,一生患癌2次,却能安然度过,到了晚年除了白内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疾病。当被问及有什么秘诀的时候,季羡林只是笑笑说:长寿的秘诀其实就9个字,可惜多数人做不到!
我们怀念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他获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因为我们希望从他人生的态度里,看见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虽然季羡林已经逝世,但是他把自己日常生活写进了书里,当我读了他的书才明白,季羡林之所以活到98岁,得益于他的“三不主义”,做到了无病无痛。
在书中,季羡林对着“三不主义”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于追求养生的当代人,有着强烈的启迪作用。
不锻炼
季羡林的不锻炼,并不是让你吃饱就睡,成天坐着。他在书里写道:“不锻炼是“随心而动”,想出去走走的时候就走出去,不想走出去就先坐着。”锻炼本该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不应该是带着目的的,应该是随心而“动”,比如季羡林每每创作出一篇佳作,心情大好,就忍不住出去走走,沿途的任何风景都变得美不胜收。
奈何,很多人常常为了某种目的,逼迫自己去运动,完全没有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尤其是老年人,关节本就不太灵活,若是勉强自己去做不适宜的运动,反而会加剧病痛,所以适可而止才是最佳的状态。
不挑食
有一次,季羡林在餐厅喝啤酒,吃冰淇淋。他的好友连忙阻止,并告知这些食物不健康,不料季羡林却风趣地答道:“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季羡林说道:“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身体要好,讲究营养均衡,什么都要吃一点,如果连吃都变得小心翼翼,挑三拣四,那么又怎么会有好身体呢?
季羡林从不挑食,但是因为有胃病,所以他吃饭还讲究“不暴饮暴食”,若是因为贪嘴,经常吃太撑,那么你的肠胃自然就会受伤,所以季羡林一般吃到七分饱。季羡林的饮食习惯,正对应了那一句老话:“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不嘀咕
季羡林认为,心态影响生命的长度,季羡林自认为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他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把这四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试问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长寿。
“不嘀咕”看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季羡林一生的大智慧,他从不纠结于生活的琐碎,对于他人的行为不做评价,不讲闲言碎语;面对困境,不屈服,不认输,一心扑在文学上。正因为有了这样豁达的心态,季羡林老先生才得以长寿,并为人所敬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