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主席评唐太宗:文治稍差,但武功在古代帝王里属于第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从古至今有过不少皇帝,在每个皇帝身上都有让人评说的地方,或功绩或暴政或杂谈趣事。

这些皇帝中,只有几个皇帝做出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我们常把这些皇帝称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算其中一个,唐太宗也算一个。

本期就借毛主席的视角来评价一下为人称赞的唐太宗。

提示:先点赞后观看,养成好习惯。

早在1926年时,毛主席就曾在广州提过李世民说,“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野英雄。俗话里有两句说李世民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唐太宗时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应当化家为国。李渊听之,遂起兵太原,占领了陕西。在这里,毛主席就开始赞扬唐太宗了。

毛主席在评述古代皇帝时,大都评价不高,但对唐太宗仍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唐宗指的就是李世民。毛主席觉得唐太宗的文治稍差,但武功在古代帝王里属于第一。

这里的文治稍差并非不行,实际上毛主席对唐太宗的治国谋略是颇有赞扬,并有所总结的。

《旧唐书》中称唐太宗治国有四道,勤劳于朝政,“必退思进省,凝神动虑”,“每旦视朝,听受无卷”,“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命才学之世,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

毛主席读后,在后面写下评语“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这四种工作方法总结一下就是,“自我反省,从谏如流,与臣辩论,以史为鉴。”

而唐太宗在贞观前中期,一直坚定的运用这种工作方法。

众所周知,唐太宗在评价魏征时有一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句名言,就说出了唐太宗的工作方法,他的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且成为后来大多数从事工作的人的信条。

而关于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毛主席也经常提及,1956年毛主席在会议上说“我们国家在根本上不杀人了,再杀人由中央批准。

这个事情在我们中央的范围内还没有谈过,是在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范围谈过。唐朝在全盛时,一年只处十几个死刑,都是中央判决。”

毛主席在此处所说的事情,就是《新唐书》中所记载的“贞观四年,是岁,天下断死罪者二十九人。”可见对于贞观盛世,毛主席是认同其中的某些方面的。

至于唐太宗的军事能力,毛主席在一次谈作战问题时,说“打仗要想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情,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士兵气愤至极,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后来唐太宗在讨伐金城薛仁杲和拥有强大兵力的窦建德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逸待劳的战术,不打第一枪,而后发制人。

毛主席在读冯梦龙的《智囊全集》时,也谈论过唐太宗的兵法,他在读到“唐太宗尝言‘我年轻时起就开始经营四方,懂得一些如何用兵的谋略。

每当观察敌军的阵型,便能知道敌人的强弱,所以常用我军的弱处抵挡敌军的强处,而用我军的强处,攻击敌军的弱处。

敌方见我弱,发起攻击不过数百步的距离,我则趁敌军放松的时候,突然从其背后杀出,前面的军队再转过身来,进行攻击,敌军没有不溃败的。”

毛主席作了详细的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由此可见,用兵如神的毛主席对唐太宗的军事能力是非常认同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