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开始不叫人民大会堂,是毛主席后改的,那一开始叫什么呢?

0
分享至

  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历史上,有一座建筑名声斐然,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它所处的年代,建造的成本以及困难度极大无比,但是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劳作,完成了这一历史的壮举。

  

  它就是,人民大会堂。

  这是人民大会堂本来的名字,并不是这样称呼,是毛主席实地考察之后亲自修改了名字,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人民大会堂。

  众所周知,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全国各个行业以及事业都处于恢复阶段。

  

  1958年时面临着建国十周年的庆典,为了向新中国献礼,中国决定在北京开展十大建筑专项行动。

  而其中最为宏伟,也是最为复杂的就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

  

  人民大会堂的初衷是毛主席亲自提出的,国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而国家大事也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掌控,所以就需要一个能够容纳众多人民代表的会场,来决定国家的大事。

  于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便被提上了日程。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在多个场合以及多次会议上,对人民大会堂的想法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也正是基于毛主席的指示,才有了1958年中国决定建造人民大会堂的决定。

  而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以及设想,人民大会堂将是中国以及全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

  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一个国家,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具体的经验以及做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如何进行建筑的设计事关最后的成败。

  于是,在周总理的带领之下,北京市各个单位以及全国各个地方,都对人民大会堂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概念。

  

  国务院当时也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小组,负责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在综合各方的意见以及想法之后,设计小组在短时间之内拿出了第一稿。

  而大家也能够想到第一稿并不可能成功,在征求了周总理的意见之后,又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相继出台了6稿,只是都没有达到国家以及人民的要求。

  而设计工作者也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各方的意见形成了第七稿。

  在周总理看到第七稿之后,表示较以前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于是决定将第七稿向全国公布,征求各方的意见。

  最终,在综合各地各方的意见之后,新的第七稿又被快速的整理了出来。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定,周总理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专程征求了毛主席的意见,在得到毛主席的肯定之后,才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稿确定了下来,设计稿件有了之后就面临着施工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场地问题,人民大会堂面积巨大,要想在天安门西侧进行建设就必须进行拆迁,而北京的居民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还不等政府的动员工作,就纷纷腾出了地方,表示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场地问题解决之后,就面临着具体的施工问题,在设计稿当中人民大会堂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万人大厅,北侧的5000人宴会厅,以及南侧的工作场所。

  建筑面积已经来到了17万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人们的预期,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施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流淌在自己的骨子当中,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放弃,而是创造性的采取了多种施工方式,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人民大会堂需要的巨型玻璃为例,中国当时还无法生产这样大的玻璃,但是作战任务已经下达,沈阳方面的玻璃厂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组织专门人员经过日夜不断的奋斗,终于研制出了巨型玻璃,并且安全的运送到了北京。

  

  而人民大会堂要用到的巨型地毯,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困难,天津地毯厂也是发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日日夜夜的改进与生产,也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需要。

  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经过380天的建设,人民大会堂终于完工了,而人们形象的将它称作为人民宫。

  毛主席在视察工地之后,对这一名字进行了亲自修改,确定为人民大会堂,寓意这是人民的大堂,理应叫做人民大会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微鉴
文史微鉴
一位热爱文史的专业人士。
906文章数 23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