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面对核污染,渔民老斌没找到答案,但老板说他有 | 吴楠专栏

0
分享至


早上五点多,老斌醒了,这是他的生物钟。还有几天,就要开渔。五点多,对渔民来说,已经是睡了懒觉。

54岁的老斌是土生土长的渔民,守着渤海湾。二十多年前,他在南方待过不到一年,最后还是回到了这座临海的小城。

老斌骑着电瓶车,到渔港时已经接近六点。稀奶般的海雾就要散去。老斌的肚子一阵翻腾。“到时间了。”他快步走向岸边一处厕所。

这是他的老毛病,海浪声就像是开塞露一样。离开了海,他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有那么点不顺畅。


老斌一度以为自己不能再站在船头了。

渔船从港口驶出时,刚才便已经足够宽的水面,忽然进入另一个世界般,只剩下无边的海面。此刻太阳还没升起了,雾蒙蒙中有一半是水汽。要再开出去更久一些,日头才会升起来。等阳光照下来,渔船好像是海上唯一吸光的实体,甲板烤得滚烫。但因为有海风,所以倒也不觉得难熬。光开始越来越亮,船摇晃得更厉害了。老斌也跟着摇晃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摇晃得这么厉害。

“能听见吗?”是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在老斌的耳畔响起来。老斌感觉有人在拍自己的肩膀,试图唤醒自己。老斌感觉不到肩膀下面的身体的存在。再次听到男人在呼唤自己时,眼前的雾气消失了,那些在湛蓝深蓝宝石蓝之间变幻莫测的海水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漆黑。“你听见了,睁眼,快睁眼!”老斌按照男人的指示,把力气凝聚到眼皮上。眼前是一片洁白。

“你的手术很成功。静卧六个小时,我来拔管。之后要起来走一走。让你儿子扶着你。”说话的应该是麻醉师。老斌只觉得胸口压着石头,两侧的肋骨被什么东西紧紧裹挟着。老斌下意识地扭动上半身。“先不要动,告诉你要静卧。”麻醉师的语气严厉起来,“家属要看着他。别乱动,扭也不行。刀口开的很大,视野好,清的彻底。但崩开就麻烦了。”

手术是清肺癌的。这癌,是老斌在2021年底发现的。没有任何症状,在沈阳当健身教练的儿子好心给他买了体检套餐。这辈子老斌第一次体检。结果是肺癌三期A。2022年年初,在渔港老家做不了手术的老斌被儿子开车接到了沈阳。

儿子没有怪老斌一辈子抽烟,父子俩都抽烟。就像老斌的前妻离婚前说的,“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你可好,这张嘴骗人没用上,全用在吸烟上了。

老斌不吸烟,不出海,他无事可做。等从病床上坐起来时,老斌看到胸口插了管子,老斌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过滤嘴”:自己的肺部多了三根“过滤嘴”,肺上面两根,下面一根。一晃一晃的,疼。

老斌的手术费走新农合,他也舍不得多花。从发现到手术,拖了六个多月。除了其中检查和找医院花了几天,剩下的时间老斌都在等一件事:休渔。五月到九月,渤海休渔,老斌手术。估摸着九月就可以重新出海。术后一周,老斌嚷着回家。说听不见海浪声睡不着。他是瞎扯,住在楼房里,本来也听不见。老斌嘴硬,说自己早上骑车去海边听海拉屎。

老斌从沈阳出院回到老家的第二天,同一条船上的五六个男人都来了,不约而同,每个人拎着一大塑料袋速冻饺子,自家包的,多是虾仁或者鱼肉馅儿。饺子这种食物,在东北除了可以填饱肚子外,由于每年除夕的年夜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也因此有了祝福的含义。当地的渔民不少人习惯于出海前的早餐吃饺子,省时省事,还算是一种祈福。

老斌一看到这个架势,忍不住笑。他离婚后,一直一个人。一个男人吃饭,煮速冻饺子是最方便的。渔民们没有太多的兜兜绕绕,就挑最实惠的。

老斌不会包饺子。其他的大部分渔民也不会。这个活通常是由女人来完成的。出海捕鱼的都是男人,在家操劳的则是女人。老斌家里没了女人,也没了女人包的饺子,只能买速冻饺子。

出院养身体的老斌暂时实现“饺子自由”,因陋就简,索性在煮饺子的时候下一把青菜,有时候是小白菜,有时候是菠菜。煮好了还会拍给儿子看,儿子就表扬他几句。

老斌正端着盘子,吃和菜叶纠缠在一起的饺子时,敲门声响起来,是老板派来的翻译。老斌是渔民,但没有船。有船的人,当老板,不出海。老斌去动手术前,特意和老板打了招呼。他本可以不打招呼的,毕竟休渔期。可就算休渔期,老板偶尔也会安排老斌他们出海。但不是打鱼,也不是钓鱼,而是和朝鲜人换鱼。这就少不了翻译。

而翻译的角色比较有意思。某些时候,翻译会代表老板。但老斌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这个翻译到底是哪里人?从口音,老斌判断不出来。日子久了,他也断断续续听到一些传说,这样的翻译都是脱北者,而老板找到他们,一方面工资比较低,另一方面他们比较听话。尤其是老斌每次开船出海,如果是找朝鲜人换鱼时,老斌能觉察到翻译身上散发出的优越感。

“挺成功的?”翻译问老斌。老斌笑笑,“还行。三个月以后要去查一查。”翻译点点头,指了指屋子中间圆桌上的盘子,“你就吃这个?”老斌又笑笑。渔民和鱼打交道越久,越懒得说话。翻译也不以为意,留下一千块钱,说老板让转交的。那段日子,老斌当船把子的这条渔船,没出海。

2022年9月开渔。老斌想了想,没去找老板。去找了老板,就说明心虚了。怕自己做不好,所以要先老板聊一聊。如果能做好,那就没啥可聊的。这海就是渔民的农田。下地之前,农民会去跟管播种机的人说自己的身体情况吗?

“你要是怕了,海能感觉出来。”老斌这次却真有点怕这海了。听说海水里有了污染,和那些沿海养殖户下药带来的污染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这些污染都看不见,不一样的是这一次说是有辐射。“这辐射能让人患癌!”有渔民说。忽然想到老斌的癌,又急忙收声。

“以后还出海吗?”同一条船的渔民问老斌。他是船把子,一艘船的当家人。在老斌听来,这句话其实是在问,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老斌从发现得了肺癌,反倒不再经常问这个问题了。发愁的日子,老早就开始,不在这几年。

曾经,老斌跟着渔船出海,那船小,反正不需要驶出太远。渤海湾的地形独特,这里洋流缓慢,海水不深,吸引大量鱼类产卵。但很快近海大陆架开辟了养殖场,老斌需要跟着船到更远的地方。这样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几年,船开的越来越远,靠近渤海的鱼却越来越少。最后,老斌驶出湾口。

老斌被老板招来时,说是当船把子,老斌很高兴。当时他已经四十六七岁,正是渔民的经验和体力达到顶峰的时候。老板一开始也只是和他坐在一起聊几句。等第二次见面,老板除了召集到五个船员,还安排了一个瘦小的穿着花衬衫的男人,告诉老斌,“这是翻译。”

老斌没见过这个架势,怎么出海打渔,还需要一个翻译?老板这才和老斌说了实话,打不到渔,可要带鱼回来,就要动动脑筋。老板见老斌没有反应,主动揭开谜底,“可以跟朝鲜人换一换。那边鱼比这边多。”老斌猜测是朝鲜人工养殖比较少,基本上还是要靠捕捞,反而吸引鱼洄游。

第一次和朝鲜人打交道,老斌压根没感觉出对方和自己哪里不同,甚至船还要干净些。老斌不知道翻译跟对方是怎么沟通的,虽然天光微明,但彼此都知道那是一片相当辽阔的海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更接近于朝鲜。老斌的船开过去时,对方的船正处于极其缓慢地半停止状态。翻译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许久,又把望远镜递给老斌,“我觉得可以。”

老斌没明白,什么可以不可以?后来,老斌才明白,船和人一样,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达。就拿老斌这条船来说,船是旧的,船员们是第一次配合,就好像刚刚降生下来的人,有些怯生生的。而对面那条船有些中年大叔的架势,不慌不忙,从一开始就在打量和观察老斌这条船。老斌后来还遇到过特别活泼的渔船,像球场上追逐足球的男孩子,呜呜呜地开了过去,隔着好几百米远,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冲劲。但老斌从来没有见过女船把子。

而渔民大概是世界上最沉默的男人了。不光是老斌,朝鲜的渔民更是如此。在看到翻译的比划之后,对方竟然沉默地呆站了一会,人不动,船也不动。老斌此时不知道应该让船继续走,还是停在这里。海浪不大,轻摇船体,天色迷蒙,翻译也沉默。等了五六分钟,翻译说,“继续开吧!”

老斌的船开始往前开。没想到,朝鲜的船跟上了。开出七八分钟,翻译对老斌说,“减速吧!可以了。”果然,朝鲜的船开到和老斌的船并排,从对方的船上仍了一根粗粗的绳子过来。很快,第二根也抛了过来。老斌的船如法炮制,扔了两根绳子过去。

四根绳子在两艘船之间的荡来荡去,把船系在了一起,像是海盗电影里的情景。此时,老斌摸不清头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翻译成了指挥者。其实也不需要多做指挥,朝鲜船已经抬了一个箩筐,挂到缆绳上。只见翻译抬腿,用力踩老斌这面的船梆子。形成了轻微的高度差之后,那筐颤巍巍滑过来。

老斌看着几个渔民七手八脚地围上去,把筐卸下来,里面是满满的鲅鱼。鲅鱼是朝鲜、韩国常见的食用鱼,易捕捞。但中国人对鲅鱼的热情远没有这两个国家高。朝鲜人喜欢的煎鲅鱼,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腥。

老斌也上去帮忙。翻译拦住他,转身塞给他一叠钱。老斌还没弄懂啥意思,翻译让渔民把那些还活着的鲅鱼倒在甲板上。框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垫其他的东西。鱼也没有烂的臭的。

翻译和对方用朝鲜语谈起了价格。对方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天色已经要放亮,对方的耐心似乎也没有了,大声嚷了几句。翻译面露难色,还是点点头。

渔民七手八脚把鲅鱼装进筐里,过了称。一筐一百二三十斤。价格是每斤十一元。老斌感觉这价格便宜。翻译让对方再晃悠几筐过来。然后让老斌凑个整数,把人民币用塑料袋包好,扔到筐里,晃悠回去。

“买贵了。”翻译说,“他说他是我家乡的人。哎……”老斌这面已经开始撤回绳子。哪里想到,对方又晃悠回一个小筐,里面是满满的蚬子。

翻译立刻高兴起来,大声用朝鲜语“감사합니다 ”(感谢!)。因为用了敬语,对方似乎也很高兴。原来在朝鲜海鲜会社里,朝鲜人认为贝类太过便宜,一般不会摆到宴席上的。这些蚬子是送给老斌几个渔民吃的。

毒花花的太阳升起来,老斌和渔民把船开到靠近渤海口的地方,下了两次网,都是零零星星的小鱼。一直把帽子扣在脸上遮挡阳光休息的翻译说,“回吧。”

渔民们用塑料桶舀水上来冲刷甲板。这成了每次回家前的固定动作。但现在,大家的动作远没有那么干脆利落。“听说那些辐射都看不见的。海水也不会变色。”一个渔民说。另一个渔民则说,“那这样的话,船会不会也有了核?”老斌回答不上来。

“这核,就跟人身上的癌一样吧?是海里的癌。”老斌没头没脑地冒出这么一句。


老斌没有那么怕核辐射。肺癌手术后,去做复查,是儿子陪着的。医生说如果术后效果不好,就需要做放疗。啥叫放疗?老斌不懂。医生说,就是用射线照病变的部位。但老斌康复得不错,这个方法就没用上。此刻老斌过于乐天派了,“海里有核辐射?说不定多出几次海,就可以把我的癌辐射没了!”他没好意思把这些话和别的渔民说。大家都是五十多岁的男人,这辈子去过大海的远处,却没走出过县级市的边界。熟悉海,超过了熟悉陆地和陆地上的人。

老斌的儿子出生于1995年,现在做健身教练。前一阵子,儿子的朋友在深圳做教练,一个月赚到一万多,跟儿子说完,儿子也心动了。他问老斌,“你一个人行不行?”有啥不行的?老斌离婚之后,没再找。

以前靠海的,算是经济困难地区。重工业地区的沿海渔村,是边缘化的存在。如今,大变样。这里有海,便有了旅游业。这里有海鲜,便有了养殖业。这里的人开始有了视野,老斌的老婆开始南下打工,不肯回来。她留给老斌父子一句话,“既然在哪里都是吃苦,那就去赚钱更多的地方吃苦。”老斌竟然觉得,老婆说的很有道理,他没办法阻拦。只是说服不了自己离开。

老斌没想过离开。在别人眼里这片海太野了,老斌却说,那是因为没穿上渔民服,海也会认生。所谓渔民服,就是橡胶的连体衣裤。老斌每次在休渔期到来后,都会把三四套渔民服泡在清水里,泡上两三天。晾干之后等待开渔。

其实这套衣服的防水与否已经没有太大的用处。在2000年前后,老斌和其他的渔民一样,会在傍晚出海,夜色降临时下网,然后在船上等上一整晚,天明时升网。一夜的海雾,不穿橡胶服,衣服会湿透,人会冻病。

老斌模糊记得,短短数年后,满网鱼就变成半网,后来变成了零星的鱼。他是榆木疙瘩,别人都去做养殖,下狠药,鱼虾蟹贝,长得硕大。“现在可好,核辐射来了,想养殖也来不及了。”老斌的口音里带着浓郁的海味,当地人都称之“海蛎子味”。海蛎子,不值钱的东西。渔民贫穷时,用这种廉价海货煮汤煮面,黏糊糊,吞下去,肚子一样能饱。

同村的渔民搞养殖,没有休渔期,两个月就送来银亮银亮的带鱼,请老斌吃。“咱们也搞一个!”老婆说,老斌不肯。哪里是养殖,这是把海当作小泥塘,折腾着玩。真正的海是野海。

海怎么会被人能驯服呢!老斌幼年时,村里做渔民的长辈中,有几个被海卷走了。有时候也不全怪海,要怪也要怪船。老斌最初的船和他的父辈一样,是柴油船,船体狭长,船面略窄,只够四个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船弦没有护栏,再多个人加入,围成的圆圈大那么一丢丢,一个浪过来,就会有人掉海里。

夜里,掉进海里,无论冬夏,都很危险。浮浮沉沉,看不清的海浪变成血盆大口,水性好也白扯。肥大的橡胶衣在此时成了蓄水袋。“衣服不要了,把手伸上来。”2000年,有人对着30岁的老斌大喊,老斌被海浪掀到了海里。但在海浪中脱掉橡胶服并不容易。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会从渔船上跳下来帮助他。大家伸出手,已经是唯一能做的事。

如果说还有什么比掉入海水更可怕的是,就是遇到“渔老二”。渔老二,会在渔船回港后,收取一部分的鱼作为允许入港的费用。经历过这些的老斌,算是见识过海的厉害,只是没想到,时至今日,海也会被人害了。

老婆因为老斌不愿意离开海,到底和他分开。老斌为此恨过一段时间大海,趁着夜里海边没人,去怒骂、吼叫。嗓子都喊哑了。

“你就不应该让女人走。女人离开海,心思怎么能不活呢?”有渔民这样说老斌的死心眼,但以前由女人负责叫卖或者销售渔民捕捞上来的海产品的活,由同船的其他渔民帮老斌分担了。

如今回忆起这些,老斌一个激灵,谁知道海水里那些看不见的核辐射会不会杀掉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鱼。但他很快又把这个念头打消了,附近的海里早就没有什么鱼了。


有两种渔民。一种是贪晚的,要捕一夜的鱼。一种是起早的,四点多就出海。渔民的活动还跟着鱼的变化而变化。老斌给渔船起了“鲨鱼号”的名字,以前他是按颜色起名的,绿船、黄船、红船。只是如今,熬夜的渔民越来越少,起早的越来越多。

就算在港口碰到了,早起出海的渔船三五艘船都沉默着驶出海面。海水似乎也懂得渔民们的心,也跟着沉默着,哗啦啦哗啦啦,一种轻柔的沉默。

老斌最开始驾驶的那艘船是绿色的小渔船,比最早时的木船好很多,但仍是简陋的。他联合邻居的三四个人一起租下来。当时大家就是想买渔船也没有那么多钱,反而是租船更为经济实惠。

这样的船如果出海夜里捕鱼,实际上是危险的,一来捕鱼的海面距离陆地三五十公里都是常事,如果一旦天气变化起了风浪,虽然船掀翻倒不至于,但是船上的人肯定是要遭罪,而且很可能落水,一旦落水的话就会有比较大的危险。二来船体小、捕鱼能力也小。

老斌被老板请来当船把头,船比他之前的渔船大了一号。从第一次出海回来,明白了要和朝鲜人换鱼后,2014年前后,老斌也习惯了凌晨四点多出航的日子,习惯了每次开出去两个多小时后和朝鲜人的“偶遇”。

朝鲜人总是以沉默拉开距离。有一次老斌还没弄明白,为何朝鲜人忽然愤怒,和翻译没有聊多久,翻译大喊一声“趴下”,老斌听见对方的渔船上放了“二踢脚”。

“二踢脚”是东北的一种鞭炮,声音比普通的鞭炮要响很多。每只“二踢脚”会响两声,一声是在地面,“嗙——”,崩到二十多米的高空,“嗙——”,第二声把“二踢脚”炸得粉碎。

老斌听到的那一声,甚至比“二踢脚”还响一些。一声接一声。没反应过来的老斌,已经被翻译一脚踹倒。老斌缓过神,大喊,“咋滴啦?”翻译大喊,“他们有枪!”枪响了几声之后,对方的船就安静了,然后是船开走的水声。可老斌的船上没人敢起来。

老斌翻了个身,大喊,“你们都报一下名字,有事没事!”那五六个兄弟开始大喊着自己的名字,又都说没事。但没人敢抬头。老斌知道,自己是船把子,要冒这个险。他抬起头去,周围只剩下乌漆漆的海。老斌这艘“鲨鱼号”孤零零地飘着。

老斌后来想明白,如果对方真想干掉自己,不必对着半空开枪,直接往甲板上开就行。估计朝鲜人也只是泄愤,并不想闹出人命。可那天大家都不肯再继续,都说兆头不好,要赶快回家。

事后,老斌问翻译咋回事?翻译说也不清楚。他猜是对方没打到鱼,怪中国人把他们的鱼“抢”光了。老斌判断不出翻译说的话是真是假。

老斌想到这些,习惯性地去摸裤子口袋。他想抽颗烟。每次遇到一些波折苦恼,老斌习惯来上一根。大半辈子,老斌一直在和生死打着擦边球。落海被呛、遇到枪击,更不用提每天在海里的浮沉。再大的船,在海里都不算大。这一次,老斌就纳闷,核辐射咋就能让自己丢了做了半辈子的渔民的身份?

老斌没找到答案,就像此刻他在口袋里没有摸到烟一样。但老板说他有办法。


“安心出海。”老板这样对老斌说,意思是“少管闲事”。听老板这么说,老斌反倒轻松。返航时,阳光都明媚得刺眼。九十月,是老斌心中尤其适合出海的日子。在返程时总会戴上儿子买的墨镜。他很少会盯着海水看,就像在陆地上生活的人很少盯着地面看一样。老斌喜欢闻海的味道,来判断海的脾气。

如果那天有雨,海水会泛着一股腥味。如果是雷暴或者大风,海水的味道里有一种炖海带的味道。如果天晴,海水的味道则是清净的。但如果那一天,海水的味道像是一股漩涡,让老斌有些浑身不舒服,甚至胃疼,多半是出海也没有什么收获。

老板不太信老斌的鼻子。老板自己开了一家“渔家乐”,海鲜不需要太复杂的烹饪方式,多半就是清蒸或者辣炒。在“渔家乐”一条街上,老板的店不算是最大的,也不算是生意最红火的。老斌出海带回来的鱼,老板会挑最新鲜的留下,剩下的则发往省内的各个城市。

老板不会和本地的海产养殖户竞争。老板说他们不是一个赛道。老斌被“赛道”两个字震惊了,感觉很高深。后来自己想明白了,恐怕就是家养鸡和溜达鸡的区别。

老板宽慰老斌,他可以自产自销,放心出渔,不要担心什么核辐射。话虽如此,老板还是找了几个船把子商量排污这件事。有人提议,不然还是拜拜船。仪式也很简单,几盘贡菜,再在船上对着海磕头,表达虔诚和祈求。

九月五日,凌晨四点多,出海前,老板特意过来。海风很大。六七个渔民的衣服被吹得呼啦啦地响。上了船,老板第一排,老斌第二排。老斌不肯,非让在后面的渔民也上来,和自己并列。拜船也是拜海,不是乞求什么,而是为了安心和壮胆。翻译在旁边主持,“拜海神。一叩首,海路顺畅鱼常有。二叩首,人丁兴旺伴船走。三叩首,日日平安钱在手……”风把后面的话吹散了。可五十多岁的男人,齐齐下跪磕头,就有了特别庄严悲悯的味道。

老斌还没琢磨好咋应对海的变化,逃是肯定逃不掉。儿子倒比老斌先失了业。儿子是体育生,沈阳体育大学毕业的,在健身房当教练。健身房跑路了。这海上、陆上,父子俩一样,一不留神,就没了工作。比起海来,人更难测!

儿子跟老斌商量,不然就把自己之前买的那辆二手车卖掉,就是带着老斌往返看病的那辆车。听到儿子这句话的老斌脑子里猛然想起,当年老板找到自己,让他当船把子时,就因为之前自己那艘租在手里的老渔船,已经出不了海。可卖掉,又好像这一辈子的窝被人毁了。当年如果不是老板提供了新的渔船,恐怕老斌早没法出海。

“不卖。”老斌出钱,替儿子还了剩下的车贷。老斌依旧不肯从事海产品养殖,他看到太多的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往海里下药,这和下毒有什么区别?人怎么能打败海呢!人只会糟践海。

不管海有没有污染,老斌终究是要出海。只要活着,一定会出海。老斌期待每天早晨,在渔船上,看到阳光升起来那一刻。那时,阳光照亮回家的海路,而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给作者赞赏

阅读吴楠的“普通人”专栏更多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你们连孩子都不放过!”

“你们连孩子都不放过!”

趣味萌宠的日常
2023-11-30 21:41:01
LPL全明星名单公布:S8限定iG被分开,GALA取代Uzi

LPL全明星名单公布:S8限定iG被分开,GALA取代Uzi

落夜电竞
2023-12-02 13:54:13
真相来啦!全体公务员献血事件越描越黑,官媒点评一针见血

真相来啦!全体公务员献血事件越描越黑,官媒点评一针见血

踏雪理财
2023-12-01 10:26:57
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上海深圳已出现三大怪象,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上海深圳已出现三大怪象,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娱乐洞察点点
2023-12-01 20:24:52
正式官宣!泰山队公布大手笔签约,恭喜崔康熙,球迷拍手叫好

正式官宣!泰山队公布大手笔签约,恭喜崔康熙,球迷拍手叫好

万视角
2023-12-01 17:34:26
性感美女王紫璇穿内衣,大秀好身材!

性感美女王紫璇穿内衣,大秀好身材!

真相人间
2023-12-02 11:22:24
符合美国新规!英伟达特供中国市场RTX 4090曝光:12999元、性能缩水

符合美国新规!英伟达特供中国市场RTX 4090曝光:12999元、性能缩水

快科技
2023-11-30 10:38:08
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

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

博览群书君
2023-11-29 15:21:16
中环北抬:第一枪就是神枪

中环北抬:第一枪就是神枪

童童聊娱乐啊
2023-12-01 23:10:51
侯友宜正式向大陆摊牌:将统一模式强加于台湾人,主流民意不接受

侯友宜正式向大陆摊牌:将统一模式强加于台湾人,主流民意不接受

小乐讲故事
2023-05-21 07:22:28
中植被立案侦查背后凸显上海人毛阿敏的精明

中植被立案侦查背后凸显上海人毛阿敏的精明

墨笑墨侃本尊
2023-12-02 14:00:17
从民营企业调任行政机关,到底给了我们哪些信号?

从民营企业调任行政机关,到底给了我们哪些信号?

新动察
2023-12-01 15:40:30
8000万人吃掉40%财政收入!上班拿5千退休拿1万的现状,必须改变

8000万人吃掉40%财政收入!上班拿5千退休拿1万的现状,必须改变

人物娱记
2023-11-28 13:00:03
大妈山坡卖淫:随来随时接待,20元一次不讲价!全部都被抓了!

大妈山坡卖淫:随来随时接待,20元一次不讲价!全部都被抓了!

盆盆追影
2023-10-30 21:32:05
杨颖真的凉了!被老东家一剪没,P得只剩根辫子,商务活动也缺席

杨颖真的凉了!被老东家一剪没,P得只剩根辫子,商务活动也缺席

蜜蜂会穿搭
2023-10-16 12:00:58
中医排斥喝牛奶 西医建议喝!最新报告:牛肉牛奶发现含抗癌物质

中医排斥喝牛奶 西医建议喝!最新报告:牛肉牛奶发现含抗癌物质

神医圣手词典
2023-11-29 21:03:46
公公性侵儿媳六年,儿媳从不拒绝,公公:都是一家人,谁睡都一样

公公性侵儿媳六年,儿媳从不拒绝,公公:都是一家人,谁睡都一样

A都市纪实
2023-11-17 13:50:44
缅甸局势反转?同盟军一营长战死,缅军多路出击,同盟军被动收缩

缅甸局势反转?同盟军一营长战死,缅军多路出击,同盟军被动收缩

解读中外史
2023-12-02 16:24:35
意媒:马洛塔续约后年薪约150万欧元,将成为意甲最高薪管理人员

意媒:马洛塔续约后年薪约150万欧元,将成为意甲最高薪管理人员

直播吧
2023-12-02 11:09:31
73年周总理含泪对华国锋说:我和邓颖超有一个儿子,可惜没活下来

73年周总理含泪对华国锋说:我和邓颖超有一个儿子,可惜没活下来

历史龙元阁
2023-12-01 23:49:45
2023-12-02 17:24:49
三明治
三明治
非虚构生活写作孵化平台
3553文章数 52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广西一城管被指"持刀打骂摊贩还获赔5000元" 当地通报

头条要闻

广西一城管被指"持刀打骂摊贩还获赔5000元" 当地通报

体育要闻

亚冠冲突之后,浙江队如何善后?

娱乐要闻

31岁日本女星井川瑠音突传死讯

财经要闻

华为车BU独立前夜 最大输家只有新员工?

科技要闻

"宫斗"更多细节!OpenAI董事会太天真,微软急出三策最终翻盘

汽车要闻

跟上"瓦罐迷"脚步 体验奥迪A6旅行车家族

态度原创

教育
家居
数码
本地
健康

教育要闻

小学生考试的十八般武艺,这熟练程度 不像是第一次,他在做题和作弊之间选择了“做法”

家居要闻

法式轻奢,海风低语,230㎡空间的生活之韵

数码要闻

为什么intel不做手机CPU?反而给了高通、联发等企业机会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 | 震惊!这个地方我能一天两万步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