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说南京的去中心化做的还不充分,近郊和远郊新城的功能不够完善,甚至打造多年依然是睡城。但实际上老主城虽然功能齐全但在某些方面和新城区相比却较为欠缺,日后急需优化。
01 老主城缺少留白
南京老主城功能齐全,发展完善充分,因此人口稠密,居住便捷度非常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寸土寸金的主城,只要有土地基本都不会有浪费的情况。不过虽然绿化极好,但不代表公园也多,这导致相对于稠密的人口而言,主城的开放空间是极为不够的。
虽然玄武湖公园足够大,紫金山内部可玩性也很丰富,但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居民。大部分街区内部都排的满满当当,没有空隙,内部小型公园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少,再加上有些公园还是所谓景点,要门票。另外道路密度不够,连带着停车都是不小的问题。
而在历年的拆迁改造中,有些思路却有些偏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本来棚户区的拆除迁建为的就是降低主城的拥挤感,降低人口密度,把人口疏解出去。所以按照这个思路拆完之后,原地应该尽可能的转化为不吸收固定人口、但提高人口舒适度的公共开放空间,比如公园、湖泊、休闲广场等等。正所谓胖了减肥,瘦了增肥,这是很简单的道路。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这样,旧的住宅拆除,把人口转移出去之后,却又在原地新建新的高档住宅区或商业+公寓的商住区,一来一回疏解的并不彻底,更多体现的是在交换人口,所以老主城的人口疏解目标落实的并不算非常好,至少并不明显。
但各大新城区由于土地宽松,且为了吸引更多的富裕人口,首先道路的排布就很规范密集,其次公园这类公共设施也非常丰富,甚至南京在不少新城区还规划了超大型的公园,这带来了居住空间上极强的宽松感,也很有卖点。但郊区的超大型公园也未必十全十美,很多时候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
02 留白的正确做法
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一定是市民,所以公园与住宅区高度绑定才是最佳的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不少郊区虽然公园很漂亮,也很大,但却远离居住区。
住宅距离公园太远,就大大降低了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实际上这造成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毕竟有多少居民愿意乘坐公交去公园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靠步行前往共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园一定要尽量贴近住宅区,一定要把脚程考虑在其中,以求实现公园资源更大范围的覆盖,让更多的家庭在城市中感受绿野仙踪。
另外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也并非都对超大型公园非常热衷,实际上按照人的正常脚力,公园没必要做的很大。最好的方式是小而多的街角公园,体育公园等,保证尽量多的市民可以都可以在较近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可以散散步,坐一坐聊聊天的开放空间。那些一上来1公里2公里长的超大型公园实际的体验并不算特别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个人觉得老主城未来如果还有较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或拆除的机会,应该更多考虑缺失功能的补全,公园、停车场才是老主城急缺的东西。至于商业体或其他形式的商业街区老实说已经非常丰富了,没必要再继续追加,太多,反而稀释了现有老主城商业中心的聚焦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