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老兵再进藏(七)
张平
程登林看望马农村乡亲
告别了仲达,往前走了不大一会儿,便是当年迫击炮营驻地——热村沟。沟里已经通了公路,车到七连旧址,这里已变成石料场了,看来还在建设。营部旧址已另建新房,好像是一个什么单位。原九连和八连所在地,已被新建的民居替代。我们只好调头往回走。
上了公路往西走,记得不远处有一小桥,我有意让车辆慢行,于是在车辆行进中拍下了那座桥。仔细一看——突然发现这不是原来的老桥。往雅江方向一看——原来的老桥早已废弃了,现在这座是新修的,比老桥更宽更长更结实。
过了小桥,驱车直往邦达,那里是炮团早期的团部所在地,炮团搬到仲达后,邦达营房交给了32团3营。我曾在那里呆了一年,看过水渠开过荒,打过实弹站过岗,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谁知快到邦达时,司机突然右拐,上了一座雅江新桥,直奔加查而去。我问:“为什么不走南线?”司机说:“南线那条路现在没人走了,走北线安全些。”这样就又把邦达绕过了,我顿觉遗憾起来,哎,又错过了一处景点!
由于我们一路发视频发照片,11师各群的战友们这一天十分关注加朗米之行,似乎眼睛都盯着我们,又好像与我们同行。这时偏偏一位32团3营的战友在群里发了一条微信:“为什么不走邦达?哦,你们没有32团的人。”这让我百口莫辩,他不知道,现在的雅鲁藏布江到处有桥,车辆时而南岸时而北岸,司机肯定挑好路走。
我能理解,战友们都想看一看自己当年的驻地,可我真的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尽管我做了解释,但心里总觉欠了这位战友一笔账。
不过走北线也好,32团旧址就在北岸。在我的记忆里,“勇猛顽强”英雄团——32团是最早进驻加朗米的部队,他们的大礼堂也是加朗米最早的一个。1967年我到这里演出,就在这个大礼堂,这是当时全师唯一的礼堂。
32团大礼堂
不一会儿,我们到达加查县境内,但一路上始终没看见32团大礼堂。车辆在附近转悠了好长时间,就是没看见32团旧址。我心想:完了完了,这让我怎么给32团的战友们交待?
然而,事到着急处,总有出奇处。恰在此时,从安徽随团进藏的程登林战友发来微信,说他已经脱团,独自到达加查。这让我喜出望外,他是32团的战士,对那里比我更熟悉。于是托他到32团跑一趟,并把那里的现状拍摄下来,以解32团战友们的思乡之忧。
32团大门
就在前一段时间,原32团特务连指导员龚正明战友在甲格群里发了一篇题为《思念加查》的短文,这里摘抄几段,可见其思念加查之迫,留恋军营之切。
“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思念我的第二故乡——西藏山南加查。那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汗水,释放了我们的青春和梦想。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铭刻在心里,充满深情厚谊。”
“更难忘的是加查的军营,我们军训、拉练、施工、营建,同甘共苦,战友兄弟,我们自己建营房、修水渠、搞农副业生产,背起背包修公路,一直修到曲松。把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那深爱的土地。”
“永远不能忘记的加查营房、大礼堂、首长小院;还有那诺米二营地,邦达的三营营房。狗熊湾、藏日山、蝎子洞……特务连工兵排,常年累月驻守雅鲁藏布江边,为全团渡运物资和人员默默奉献。我们深深地怀念加查那片山,那片留下我们心血的深情的部队驻地!加查——我的第二故乡!”
话分两头,再说程登林。7月30日上午,他乘火车由拉林铁路到达加查,一下车便到他当年安家落户的拉绥镇马农村探望那里的乡亲。乡亲们给他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以示欢迎。当天下午,由村支书开车,程登林就迫不及待的跑到32团旧址,虽然这里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座大礼堂,且已破败不堪,但他还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把它完完整整地拍了下来。接着,他又到当年被战友们叫做“蝎子洞”、“狗熊湾”等几个地方,把那里详详细细拍了个遍。并用他那浓重的安徽口音为大家作了介绍。当晚,他就住在村支书家。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村支书的家温馨而大雅,颇具民族风格。
7月31日,为报当年接纳之恩,程登林又到县城,向当地政府捐赠5000元以表心意,加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接待了他。
程登林向加查县捐款
我真的很感谢他,如果不是他及时赶到,32团的战友们恐怕要失望很多,失落很多。我知道,在老兵们心中,即使当年的营房只剩残垣断壁或已成一片荒草,他们也想看看。那是一种情结,一种牵挂。
车过加查县城,我有点糊涂了——这是加查吗?这里比米林和朗县更具规模,更为宽阔,也更为繁华。街道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红绿灯。与50年前相比,简直恍若隔世。这里的发展太快了,快到难以想像的程度。
更加难以想像的是过江之便和电站之多。从米林到加查,跨江大桥就有七、八座之多,加上便桥、索桥,过江可谓如履平地。当年过江用的羊皮筏子、橡皮舟早已成了历史文物。除了大桥多,就是雅江流域的电站多。其中加查、藏木两个水电站已投入运营。从加查到桑日,还有七、八座电站正在施工建设,可以设想,这些电站全部峻工后,将会产生多大效益,产出多少能源,这无疑会给西藏发展带来不可估量地动能!
50年前,过了加查,就要翻越加查山。那个盘山路,绕来绕去,不知绕了多少弯儿才能到达山顶。然后又要盘旋很久才能到达曲松。现在不一样了,过了加查县城直接走北线(雅江北岸),这是50年前所没有的。这条路,经过雅江最为狭窄之处,可以看到过去从未见过的雅江风情——雅江到了这里,时而如烈马奔腾,时而如静女绣花,时而狭窄若尺,时而平阔如镜。不时有猴子在公路上蹦跳玩嬉。50年前翻越加查山,这些是不可能看到的。
过了加查县,我们就把整个加朗米从东到西、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太阳已经西斜,看看手机,已是下午六时。不由得又回头望了一眼加朗米,不知怎的,眼眶有点湿润。心里默默吟道:
加朗米啊加朗米,
从东到西八百里。
红师万名钢铁汉,
一道长城边疆立。
喜玛拉雅身后靠,
雅鲁藏布常相依。
吾土吾地吾山水,
决不退让半分厘。
训练场上杀声起,
炮弹出膛浪波激。
良田千亩心血灌,
房屋百栋汗水集。
青春之梦从此始,
山石草木留足迹。
五十年后回故地,
晧首老兵泪双泣。
相逢时难别亦难,
千回百转忍将离?
- (待续未完)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平:笔名弓长。陕西乾县人,1966年入伍。曾任十一师炮团宣传干事。1972年开始写作。数十年来,先后发表并出版文学、新闻作品30余万字。著有“弦板腔记事”。
作者:张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