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这座城市因它而兴,而三门峡大坝更让其成为“黄河上漂流的城市”。
毫无疑问,三门峡大坝是一个壮举,它解决了困扰百姓许久的洪涝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但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败笔”。
特别是西安居民就对它的存在痛恨不已,直言:早就该炸掉了!
那么,为什么有人对三门峡大坝讴歌,却有人对它恨之入骨呢?
如今已经当作著名旅游景点的三门峡大坝,它最早又是因何建立的呢?
为解决黄河下游百年水患而建
“黄河的水,黄河的浪,黄河两岸是我的故乡。”
无数诗歌中都在表达对黄河的热爱,而它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然而,这条让无数人饱含热泪、爱得深沉的黄河,却又伴随着严重的灾情。
每当汛期到来,山东、河南等地区的无数农田就遭受侵袭,庄稼无一幸免,人们的财产无法得到保证,生活更是陷入巨大的贫困之中。
更可怕的是,黄河涝灾还会无情地剥夺老百姓的生命,对于生活在黄河附近的居民来说,这样的伤害太多。
的确如此,自古以来,黄河的水患就让人们忧心忡忡。
它的治理也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中,无数次尝试,但始终没有比较大的好转。
1954年,水利部决定建立一座水库,以起到拦截洪水以及蓄水的作用。
经过我国水利专家与苏联专家的多方探讨与研究,终于定下最终的方案:在三门峡建设水坝。
直到7年以后,三门峡大坝正式建设完成,由此开始发挥它巨大的防洪防涝作用。
实践证明,它的作用的确也是立竿见影的。
河南、山东等地原本水患严重,如今频率大幅度降低,也让其农业生产大有起色。
要知道这些地方可以是农业大省,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温饱问题都跟着大大改善。
保护农田,免受自然灾害,更要保护老百姓的生命!
洪水无情,历史上黄河水患导致危及生命数不胜数,而三门峡大坝建成以后就起到了保护黄河下游居民的作用。
同时,三门峡大坝也配设水库。
这些水库可以在洪涝之际存储水源,等到干旱的时候释放出来灌溉,对于农田的保护作用也就更为全面与突出。
而在制定三门峡大坝的方案时,也是考虑到不仅仅是发挥防洪与蓄水的作用,也可以助力发电。
毕竟人们对于电量的需求是越来越大的,这就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负担,而利用水力发电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缓解。
事实证明,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是成功的探索,而它的预期作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从这些角度来看,它是堪称“壮举”的,是可以为无数百姓造福的。
被人们所忽视的黄河上游问题
那么,这样功能显著,既可以解决水患,又可以保障老百姓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大好工程,为什么还会被一些人所痛恨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国当初建立三门峡大坝的时候缺少经验,整体水利水平是比较滞后的。
单单是对下游的水患问题起到很强的改善作用,但上游的泥沙淤积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在建立三门峡大坝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对上游的洪水进行排泄,就导致上游泥沙堆积。
特别是潼关河床被大幅度地抬高,这就导致以西安为首的地方受到严重的威胁。
而西安的确因为无法排洪,受到极大的损伤,不仅农田颗粒无收,而且生命也受到威胁。
在下游的居民免受自然灾害时,西安的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却受到了影响,也难怪他们会心生怨怼。
其实,也是因为当时负责主持设计工作的是来自苏联的水利专家伯克夫。
他对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地势了解不深,对于黄河的泥沙状况也是多有不解的,因此设计方案就存在很大的弊端。
如果可以考虑到设置排沙设施的话,那么上游的居民也就不会遭受如此大的重创。
而事实上,当初的方案也是有人提出异议的,他就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黄万里。
他认为要增加一些类似排沙洞的设施,否则泥沙堆在上游,隐患更大。
但当时对此了解的人太少,几乎没有人认同与支持这位专家,所以也就导致最后还是根据伯克夫的提案进行。
在为下游防洪、抗洪以及蓄水的同时,也导致上游泥沙不断堆积,渭河河床的河床单单是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被抬高了4米多!
这样的数据让人听了都觉得害怕。
即便紧急采取的开启水闸泄沙排沙行动,也依然没有对此现象进行改善,设计上的巨大漏洞导致另外一些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不断进行的优化与改建工作
泥沙淤积问题日益加剧,不得不进行“暴力解决”。
1966年,人们在三门峡的底部放置了大量的炸药,企图用它们来炸出“排沙洞”,让上游的泥沙可以排泄出来。
这个行动虽然简单粗暴,但是确实也是起到很强的改善上游泥沙堆积的作用的,也让三门峡的泄洪能力得以提升。
两年后,人们如法炮制,再次使用了相同的方法,让堆积的泥沙可以往下排出来。
但这样的措施也不可能保证泥沙全部排出来,而对于潼关地区的人们来说也是丝毫不起任何作用的。
于是1969年,国家这一次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势必要对潼关地区的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一定的改善。
国家为此也是投进去了数千万的资金,又是用了无数炸药,在三门峡底部彻底炸出了巨型的排沙洞,而数量就多达8个。
这一次,上游的泥沙终于可以大规模地排出去了。
这些都是国家在为上游地区的泥沙淤积与洪涝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多次改建,不断尝试,也是无法从根本上对此问题进行解决的。
这让许多人对三门峡大坝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依靠牺牲上游的农田,来挽救下游地区,这根本就不能算是成功。
三门峡大坝导致上游的不少居民受到影响。
受到损伤的人自然是有权利对此提出异议的,不可否认的是,当初建立三门峡大坝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并不完美。
但我们也应该明确的是,本身建立三门峡大坝本身就是考虑到黄河下游严重的水患问题。
实际上建立的成果也是很显著的,既保护了下游的无数农田,又保障居民们的安全,保证了农业生产,甚至是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当时的大背景与大环境之下,它的建立无疑是成功的,我们可以称它为一大壮举。
在人力、物力以及资金都显得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建设成三门峡大坝。
并为备受黄河水患威胁的下游居民提供了保障,让他们可以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促进国家经济的基础进步,这是巨大的成功。
它更是代表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面对喜怒无常的黄河,它可以防洪与蓄水,也可以利用起来发展水电,用途多,作用大,在水利发展事业中,它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如果不是这项伟大的尝试,那么黄河沿岸的子民依然会备受影响,农业发展跟不上,农业经济自然是遭受重创。
这项水利工程无疑也是代表着人们的智慧的,是一次十分勇敢的尝试。
它对于保护国民财产安全与生命健康都大有裨益,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它的贡献不可忽视。
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依然是不公平的,这是技术的不足,也是专家们的考虑不全面导致的。
泥沙淤泥更是存在不可预知性的,专家们无法笃定建成大坝以后会有怎样的威胁,的确是有所疏忽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更是督促我国的水利部学习先进技术,获得更多先进的方案,来因地制宜地去解决我国的水患问题!
结语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与改进为人们带来了福利,成功的解决了黄河下游居民遇到的水患问题,但同时也让上游的人民备受伤害,因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与分析的。
虽然三门峡大坝的设计方案存在不足,专家考虑不周,导致漏洞出现,但它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项值得大力称赞的水利工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一次次地汲取经验,吸收教训,才会让我们的水利建设更好,也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它们所带来的福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