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
工作人员转头看去,女子所指的青铜器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乃西周晚期的文物,价值连城。
1959年,家住青岛的农民张秀琳来到了济南。这次来济南办事,事情办完了之后,她心想,来一趟省城不容易,好歹在省城看点什么,玩点什么。
她又听说,山东博物馆有不少宝贝,去看看也算不枉此行了。就这样,张秀琳来到了山东省博物馆,想要见见世面。
一进博物馆,张秀琳就被震撼到了,博物馆里面的宝物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实在是让她目不暇接,看花了眼。张秀琳顿时感到不枉此行。
可是看着看着,张秀琳看到了一件藏品。这件藏品像一个锅,看起来是用青铜制作的,表面雕刻着花纹,还有两个把手。
张秀琳看着这件藏品,觉得越来越眼熟。她又看了看这件藏品的介绍。
原来这件藏品不是什么锅,而是叫簋,虽说也是食器,但是和锅差远了。上面还说,这件藏品出自西周晚期,堪称国宝级别。
张秀琳看着介绍,又看了一眼“簋”,这下,她终于记起来了,不禁嘴里嘟囔着:“这宝物,看着也不怎么高级啊,我家的那个盖子说不定正好能给它配个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张秀琳附近的工作人员听到了张秀琳的话,顿时起了好奇之心,便请张秀琳谈谈。
不久后,就有专家来和张秀琳沟通。专家对那件“簋”十分在意。其实“簋”还有一个盖子,但是早已遗失,专家曾经试图寻找,但也没有找到盖子的下落。
看到张秀琳,专家紧张地问张秀琳:“你说你家有个东西能和簋配套,你说说那玩意长啥样”?
看着专家郑重的语气,张秀琳一下子感到了什么,她答:“我家有个铜碗,碗的内壁上刻着好多字,但我一个都看不懂,碗的外层刻着花纹,看着跟这个锅的花纹有点像,平时家里就拿它放点小米什么的”。
专家听张秀琳说话,越来越有一种感觉,这个女孩家里的铜器肯定跟簋配套。随后,他就听到张秀琳说,她家竟然拿铜器装小米,脑子里顿时“轰”的一声。
“什么!有没有损伤”!专家几乎是咆哮着说出这句话。
张秀琳吓了一大跳,忙否认道:“没有没有,好着呢”。
经过沟通,专家来到张秀琳的家中,希望找到那件铜器。
张秀琳说这个铜器是个碗,但把它叫作一个没有把手的平底锅更好。“平底锅”的内表面刻着排列整齐的铭文,底面刻着一道道花纹,跟簋的花纹极为相似。
专家断定,这就是簋的盖子!
随后,专家从张秀琳这里了解到了盖子的来历。原来,盖子是张秀琳家里祖传下来的。
专家们又查起张秀琳的家谱,最终找到了宝物的来历。
原来,张秀琳是清朝著名金石学家丁树祯的后人,这件宝物出图后,被金石学家刘金海收入囊中,之后又转手到丁树祯手里。
后来,丁家落魄,丁树祯的两个儿子便开始分起家产,两人都清楚宝物的价值重大,都不愿让步,于是一个得了簋身,一个得了簋盖。
后来,簋身辗转到了山东博物馆,簋盖却不知所踪。直到专家找到张秀琳,这件宝物才重见天日。
得知自家装小米的碗竟然是一个有着将近三千年历史的宝物,张秀琳惊讶不已。但惊讶过后,张秀琳决定,将簋盖捐赠给山东博物馆,毕竟,在自己这里,它只是一个装小米的碗,但在博物馆里,它就是历史悠久的宝物。
得到簋盖后,专家才把簋的身世挖掘清楚。
原来,簋是被一个叫颂的人制作的。当时在京城康昭宫,周王亲自任命他掌管洛阳的仓库,并且赐给他很多物品,颂感激涕零,特地铸造了簋,记录下这件事。
专家们从铭文上了解了这件宝物的身世,最终将其命名为“颂簋”。
“颂”估计想不到,自己铸造这件簋的目的竟然达成了,不仅仅是周朝那个时代的人知道了“颂”被周王封赏这件事,就连两千多年后的后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但人们从颂簋中了解到的并不只有“颂”铸造颂簋的原因,还了解到,原来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掌握了如此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如今,这件宝物被收藏在山东博物馆,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