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被誉为“中国书法的‘自觉期’”,以“二王”为代表的大师们天纵奇才,在楷书、行书、草书上都有开创之功,书法的内在之美也在这一时期被重视起来。人们常说,魏晋书法承接秦汉之繁荣,下开隋唐之法、两宋之意、元明之态、晚清之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魏晋书法”“魏晋风度”都被一大家族“垄断”着,它就是“琅琊王氏”,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献之。唐代书论家张彦远曾在《法书要录》中理清了笔法的传承。他认为蔡邕是“笔法之祖”,是得到神人点化的,经过蔡文姬、卫夫人、钟繇的过渡,从王羲之开始步入正轨。
一辈传一辈,从羲之开始,笔法就在王氏一族内部传承,直到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它才又“大白于天下”,“初唐四家”、陆柬之、张旭、李邕、颜、柳,都是笔法的正统传人,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有唐一代成就巨大的名家,其实也都是“二王”笔法的传承者。
自唐末以来,学羲献的人越来越少,“魏晋笔法”有所衰弱,虽然也有杨凝式、米芾、宋高宗赵构得其精髓,但整体在走下坡路,直到一位天才的诞生,遏制住了这种局面,此人就是赵孟頫。他高举复古大旗,与鲜于枢、邓文原将“帖学”拉回到了魏晋一脉的正轨上。
赵孟頫幼年时以智永《真草千字文》和赵构书法启蒙,之后直追羲献,通过《淳化阁帖》《定武兰亭序》等法帖得到“二王”真传,晚年又通过李邕、米芾二人,有所突破。赵孟頫一生写得最多的,是《千字文》,现存版本不下十种。而写于至治元年(1321年)的《行书千字文》,堪称其书法的压轴之作。
将这件书法与他早年的《千字文》对比,会发现此帖将“二王”笔法化于无形,乍看之下无一笔像羲献,但细细欣赏,就会发现富有魏晋风度。此作尖锋起笔,入纸后有一个切笔动作,调至中锋而行,笔速迅疾自然。
《千字文》笔画细腻流畅,使转衔接自然,飞白连带,运笔精熟。从起、收笔的顺锋、逆锋、回锋上,能看出“二王”的特征,波磔勾挑笔势也有内擫、外拓两种处理,结字上则有李邕、徐浩的宽绰舒展和王献之的纵长流美。赵孟頫将晋唐用笔化为己用,笔法丰富而精谨,气韵变中和为妍美。
“赵体”个性鲜明,但赵孟頫以“二王”一脉书家为师,使得作品骨子里有魏晋风度,将晋韵、唐法、元态完美结合,不愧是“帖学集大成者”。这卷《千字文》笔法细腻丰富,气韵雅正隽永,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佳法帖。
而今,我们将这卷藏于台北故宫的《行书千字文》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结字与真迹别无二致,并进行纯手工装裱,便于临摹和收纳。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