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的一天,一份字迹工整的手抄报道,放到了组织部长胡耀邦的桌上。
胡部长看了没几行,表情就凝重起来。他越往后看,眉头就皱得越紧。等整个报道看完后,他沉思了一下,就叫秘书筹备会议。
这短短几页纸的报道,不仅改变了中央领导的出行配置,还把报道的执笔人送上了舆论的顶峰。
这个人,就是新华社记者丁永宁。
毅然追踪
丁永宁当时是驻罗马尼亚的首席记者。她4月份回国参加了新华社的分部会议,才刚刚飞回罗马尼亚。
1978年的航空业还不发达,当时国际航线只有3条。随着中苏关系的僵化,另外两条航线都被关闭了,只剩中国到罗马尼亚这条航线。
这条唯一的航线排班还很少,一周只起飞两次,由中国和罗马尼亚交替负责起飞。因此,常常会有大量散客因为买不到飞机票,而滞留在罗马尼亚,一等就是好几周。
丁永宁也是因为排队等票,才晚回来了几天。
5月的罗马尼亚,刚好处在春夏交接的时候,温度很是宜人。丁永宁的胸口,却热血沸腾。她刚刚听说了,一个月前,女篮被赶下飞机的事情。
新华社办公室所在的院子,连着罗马尼亚大使馆。大使馆的员工常常找丁永宁一起吃饭,一起聊八卦。女篮的事情,她就是在闲谈中得知的。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人,当“副总理、专机、赶人”,这些词语同时出现时,丁永宁敏锐地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
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得拿到一手资料。可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她能最快联系到的见证人,就只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作为两个团体的领头羊,丁永宁和大使馆的参赞陆济新很是熟识。
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丁永宁站在了大使馆办公室的门口。陆参赞抬头时,就看到这个独当一面的大将,眉头皱成了一团。
陆参赞把丁永宁让进屋,给她倒了一杯水。还没等两人寒暄几句,丁永宁就单刀直入地问起了女篮的事。
陆参赞表示,女篮能和副总理挂上钩,是因为办事处李欣民的一个提议。
4月20日,从罗马尼亚回国的飞机票还是很紧俏。李欣民查看了预订机票的人员名单,还有十几个人在候补名单里。
就在李欣民犯愁的时候,副总理晚上要回国的消息传到了大使馆。副总理陈慕华搭乘的,是中央指派的专机。飞机很宽敞,可以容纳150名乘客。
在李欣民了解到副总理的代表团只有十几个人时,一个想法就冒了出来。
他找到了陆参赞,想协调一些滞留的散客上专机。这样一来,既缓解了机票不足的问题,还节约了国家资源。
陆参赞很赞同李欣民的想法,但是他自己拿不了主意,就去请示副部长魏玉明。
魏副部长听到这个建议后,也表示很赞同。不过,他考虑到领导的安全问题,不建议让散客上机。他示意大使馆,最好能找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既能解决机票危机,也能最大化避免安全隐患。
陆参赞把这个指示反馈给李欣民时,他就开始在罗马尼亚的入境名单里排查。很快,女篮和副部长的代表团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虽说两个都是团体,女篮的人数更多一些,有20人。如果女篮能乘坐专机回国,释放出来的机票,也足够让代表团返程。因此,大使馆就联系了女篮。
女篮当时刚参加完拉美的比赛,听到当天就可以回国的消息,兴奋极了。队长宋晓波,连忙督促大家,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去机场。
陆参赞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和上级请示,协调女篮上机的事情他都有参与。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他就不清楚了。他建议丁永宁去找李欣民,送女篮上机的事情,后面都是他在跟进。
虽然真相的一只脚还在迷雾里,丁永宁却已经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女篮确实通过正规途径,获得了上机的批准,并且去了机场。
不管最终,女篮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赶下机,都和副总理的代表团脱不了干系。
一个小小的记者,去调查副总理?
丁永宁自嘲了一下,放下手里的笔,准备后面的调查工作:访问李欣民。
渐露端倪
李欣民当时只有33岁,是大使馆的老翻译。作为精干力量的他,也兼职处理其他新兴业务,比如民航。
丁永宁约到李欣民的时候,他心里的不平还没有消退。
4月20日当天,他和女篮那边协商好后,就联系了专机的机组人员。驾乘人员对于大使馆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但是,机长提醒李欣民,要和罗马尼亚当局协商好。
一是女篮没有预约离境手续,突然离境容易引起当局的猜疑。二是女篮突然撤掉机票的排队,可能会损伤罗马尼亚航班的收益。
李欣民思考了一下,决定用一个无法推辞的借口:着急回国参加比赛。入境处虽然对李翻译话有些怀疑,不过也不好多说什么,爽快地盖上了印戳。
李欣民拿着证件,就带着女篮一行人直奔专机。
过安检、检查行李,女篮一行人很快就到了候机室。为了减少对领导的影响,李欣民还特意嘱咐大家,集中坐在机舱的最后面,把行李也排在舱尾,减少交谈。
女篮里面,也有很兴奋的人。她是人大代表,早些时候还和副总理一起开过会,没想到这次,居然有机会坐同一架飞机。
在大家准备登机的时候,突然被一阵嘈杂声给惊醒了。
女篮队员往门口看去,发现来的是礼宾司处长邵明辉。他急匆匆地和大家说着:为了领导的安全,专机上是不允许放行李的。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李欣民表示,自己来想办法。他联系了下一班回国的机组人员,和他们协商之后,将行李搬了过去。这些行李,将会乘坐21号的飞机回国,再由女篮自己去机场领取。
20号晚上9点多,大家还在候机室等待,就被前来的工作人员催促登机。
原来,副总理的晚宴快结束了。晚宴结束后,会有官方的送机仪式,这个时候如果女篮这么多人出现在现场,就会比较混乱。大家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就匆匆登机,坐在了舱尾。
就在飞机起飞前30分钟,机舱门口又传来了嘈杂声。大家伸头一看,发现是警卫局副处长马炳信,后面跟着的,还有之前来过的邵处长。
马副处长气势汹汹地问,这些人怎么会上飞机。李欣民解释说,女篮登机是经过上级审批的。魏副部长和陆参赞都是同意的。大家都经过了安检,行李也被移走了,不会对领导的出行造成影响。
马副部长没有听进去这些话,只是反复强调。领导不同意闲杂人等登机,这些人要是不下机,领导就不坐这架飞机了,改乘别的航班了。
大家本来就是坐的顺风机,虽然心里百般不愿意,还是稀稀落落地下了飞机。
李欣民后面要处理的麻烦暂且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给这20个姑娘安排住处。罗马尼亚机场附近住宿本来就紧张,再加上已经这么晚了,就更加不好找。
李欣民最后实在找不到住处,就把姑娘们安排在了大使馆的会客厅里。当他一个人疲惫地回到住处时,眉头已经拧成了一条线:第二天,该怎么跟出境处的人员解释。
李欣民讲到这里时,不平的表情还印在脸上。
专机每在罗马尼亚停留一周,就能消耗几十万美元。而罗马尼亚当局,专机只提供给总统,根本不会这么耗费资源。
这时,他的气愤已经消去了一般,替代的是委屈和无奈。一个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怎么敢和领导叫板。自己连累了陆参赞,还让大使馆丢了脸,以后都不知道,要不要再这样“出格”地工作。
丁永宁看着王新民,安慰他说,他做的很对。这件事情的后续,就交给自己来处理吧。
丁永宁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现在就剩一个关键因素:这个赶人下机的决定,是谁做的。
邵处长和马副部长肯定不会如实跟自己说,代表团也都已经回国了,剩下的只有接待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在这些人里面,和双方都没有利益关系的,就只剩和李欣民一样的现场翻译。
丁永宁联系好了经参处的一秘,就准备撕开真相的最后一张遮羞布。
打破规则
丁永宁见到现场翻译时,并没能得到直接的回复。
翻译人员说,自己确实看到了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向副总理汇报女篮登机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听到领导的亲口回复,也不敢胡乱猜想。
丁永宁对翻译说,就算副总理没有亲自授命赶人下机,只要她知道了这件事,并且没有追究下属的赶人行为,那也是不对的。
回到办公室的丁永宁,不消多时,就在脑海里构建了报道的内容。
她提起笔,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了这次赶人事件的始末。事件里的每个转场,都用真人真名,不做任何避讳。在报道的最后,她把国内滥用专机的情况,也如实写了出来。
当时,我国的航空业并不发达,宽敞的专机是从民航里调用出来的。而这些专机,不仅供给总理级别的领导,甚至还服务于副参谋长。普通的群众,想要坐飞机,只能在有限的几次航班里排队等待。
之后,她还大胆地附上了自己对于此事的观点:滥用专机是脱离群众、浪费资源的行为,国威不靠排场来支撑。
最后,她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署名是新华社的要求,这不仅是对记者职业的负责,也是对报道里的每一个字的负责。
1978年6月,丁永宁定稿的报道,被专人带回国,放在了定稿人卫广益的手上。
意识事情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卫编辑决定小范围地发布。他找人抄了两份报道,分别送给了中央办公厅,和组织部长胡耀邦。
很快,外交部的反馈就来了。
中央决定让赶人的陈慕华副总理,当众在人大常委会上做检讨。同时,外交部决定,专机只提供给包含国家主席华国锋在内的4个人,其他级别的领导,一律和群众一样乘坐普通航班。
这个专机的改革,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篇出格的稿件,让丁永宁场彻底出了名。大家路过罗马尼亚的时候,都想去看看她。
然而,她做的出格事情还不止这一件。
1968年6月20日,公安部部长阮崇武出席了记者会,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在这之前,中国对外的发言人都是外交部。外交部无法像各个部门的内部人员一样,知道很多事件的细节,而外媒记者们感兴趣的就是这些细节。
于是,丁永宁找到了公安部部长,商量记者访谈的事情。她还拟定了几十个可能会遇到的提问,供部长参考。同时,丁永宁又将严肃的记者问答现场改成了午餐会,给中外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氛围。
丁永宁就是这样,一直处在打破常规的路上。在她的眼里,没有什么死规矩,只有合适的规矩和不合适的规矩。
她每次改变不一定那么大,影响力也不一定那么广,但她尽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
这或许就是她一直追求的,新闻人的最高境界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