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金辰 朱鲸润)9 月 17 日,在 "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华东工作站 " 揭牌仪式上,无锡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一项最新科技考古成果——无锡市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人骨检测报告。成果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博士后杜盼新对外发布。
△发布现场 主办方供图
在今年 6 月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中,无锡开启 6000 年前的历史 " 盲盒 ",现场直播了无锡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两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两具古人骨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学院提取了两具骨架样本,从其中的一具骨架成功提取出了古 DNA。
杜盼新介绍,团队首次成功获得了 6000 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因为环境影响、保存不佳所导致的中国南方古 DNA 研究缺环,为理解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该例样本为男性,其母系遗传类型属于单倍群 F1a1'4。检索对比已发表的古代各地区考古提取的线粒体 DNA 数据,此类型 DNA 在越南北部(距今 4000-2000 年前)、老挝北部(距今 3000 年前)、印尼(距今 2000 年前)、菲律宾(距今 1800 年前)、广西(距今 1500 年前)的古代遗址和泰国北部(距今 2500-800 年前)悬棺葬中存在。
杜盼新表示,无锡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古人的这一遗传类型与现代各语系人群的遗传谱系比较,认为无锡马鞍遗址的古人可能与侗台语人群的祖先有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