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几个子女中,李讷是得到父爱最多的一个,是真正的“红色公主”,但她矜持庄重,身上没有任何色彩。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讷
1.晚年得娇女
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 8月生于延安,她是毛泽东10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李讷出生时,毛泽东已47岁。可谓晚年得娇女,毛泽东视她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
毛泽东一生奔波,家庭几经变更,前妻所生的孩子一直没有在他身边生活过,心里是愧疚的,而当时,他年迈半百,想体验儿女绕膝、嬉笑满堂的生活。所以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也没有把李讷送进保育院。
毛泽东非常喜欢小女儿,工作之余经常逗着她玩,带她出去散步,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教她懂礼貌,尊敬阿姨、叔叔们。
在与儿女的信中,毛泽东常常会提到他的小女儿李讷。1947年1月7日,毛泽东给儿子毛安青的一封信中,还提到女儿
:“妹妹现在已经5岁,她代我问候你。还有两张剪纸,寄给你几张。”
图|毛泽东与妻子江青、女儿李讷在一起
1947年3月,胡宗南举兵进攻延安。取得胜利,为了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尽管敌人上百架飞机轮番轰炸延安,地下的大军也逼近延安,李讷仍然和毛泽东在一起。
毛泽东问他的女儿:“你怕飞机轰炸吗?”
李讷说道:“我和阿姨不怕,我们可以去防空洞。”
毛泽东又问:“现在敌人离延安不远了,正在向延安开炮。你害怕吗?”
李讷用稚嫩的声音说道:“爸爸不害怕,我也不害怕。”
毛泽东说:“好,听听飞机的轰炸声,听那枪声,这也是一个练习。成年人需要锻炼,小孩子也一样。”
图|1945年10月,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后回到延安,和女儿李讷在一起
2.撤离延安后,毛泽东牵挂女儿
撤离延安以后,白天坐汽车行军,可以看到机关的大队人马在转移,还可以看到老百姓们疏散的情形,这对小小的李讷来说,都留下很深的记忆。
晚上,当他们走下汽车随着部队爬山的时候,李讷已困得睁不开眼。
毛泽东使劲地喊她:“李讷,爸爸背你呢,赶紧醒醒。”
但她仍然不醒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好找了一块布,把她背在身上。
为了行动的方便和女儿的身安全,毛泽东同意孩子与中央的部分家庭成员和孩子渡过黄河,先临时住在山西,并由组织上派李文芳同志还照顾李讷。
毛泽东时时牵挂着女儿,一次在给康克清、邓颖超发电报的时候,毛泽东还写道:“保姆对李讷的管理很好。”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讷在一起
同年10月8日,毛泽东给长子毛岸英的信中还特意提到了女儿李讷。
:你给李讷写信了么,她的距离现在离我们很近,经常有她的画作寄过来。
在当时这样恶劣的时代下,毛泽东不仅想念他的小女儿,也希望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关心她。与此同时,不管他的工作有多忙,他都会仔细阅读女儿的信件和幼稚的作品。
半年后,战况略有好转,毛泽东便赶紧将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来到陕北杨家沟。毛泽东看到女儿安然无恙,能够再次团聚,心中也是说不出的高兴。
3.爸爸,为什么他们的嘴巴黑黑的?
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杨家沟的时候,粮食供应相当困难,大家只能吃到晋绥军区援助的黑豆。
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李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还笑着对父亲说道:“爸爸,她们的嘴巴怎么都是黑的?”
图|毛泽东抱着小女儿李讷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道:“你知道吗,前线打仗的叔叔们都是吃黑豆,所以嘴巴才会这样。黑豆很好吃,能长高长胖。所以不要笑,你也应该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吃黑豆,你会听爸爸的话吧?”
自此以后,年仅七岁的李讷有时也和阿姨、叔叔们一块吃黑豆饭。
毛泽东对小女儿一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又会显露出普通人一样,甚至更亲热的父爱来。
在延安时,生活比较艰苦。有一次,毛泽东特地拍电报给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给李讷买奶粉,还担心小李讷的骨头长得软,让周恩来捎带些钙片来。
在战争环境,小李讷给父亲带去了无限的欢乐,父女之间其乐融融,好不幸福。
“娃娃,我的大娃娃,乖娃娃,爸爸可想坏你了!”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讷在一起
毛泽东常常一见到李讷,便喊起来。他不顾工作人员在场,也不顾身份,抱起李讷,举到空中,颠儿几下,又落下来,搂在怀里,拍打着后背,在小脸上亲一下。
毛泽东工作疲惫之际,经常到院子里散步。他喜欢荡着胳膊扭着腰走路。这时,李讷和她的小伙伴悄悄跟毛泽东,模仿地扭来扭去,不时哈哈地笑着。
毛泽东是毛泽东扭得越来越用力,头、脖子、肩膀、身体和腿都扭了几下。李讷也模仿得有模有样,学爸爸的动作,大家笑做一团。
毛泽东认为,对孩子既要管得严,也要放得开。乱淘气不行,不淘气更糟,还是有点小淘气好。因此,他对李讷天真活泼和这点小淘气是满心欢喜的。
受到战争的影响,李讷一直到7岁都没能读书。直到大家转移到西柏坡后,李讷才和自己同龄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读书学习语文、数学等科目。
李讷很聪明,学习成绩还挺好。
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毛泽东、毛岸英、李讷
4.毛泽东关心女儿成长
进北平后,江山初定,毛泽东对小女儿的学习和成长更加关心,把她送到育英小学去学习。
育英学校是专门为高干子弟及烈士子女设立的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各方面都严格要求,李讷也不例外。
从育英学校毕业后,李讷便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学校的管理是寄宿制。自此之后,李讷便不能时常回家。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回到中南海。
毛泽东很恋家,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仍十分关注女儿的成长。在毛岸英去世后,毛泽东对孩子们更为关心了。
1954年暑假,江青带着李敏、李讷去北戴河,她们套着救生圈在海水中飘荡,尽情地玩耍。为了让父亲分享她们的快乐,李敏、李讷于7月23日,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收到,立即回信说:
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喜欢。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亲你们!
爸爸
图|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在一起
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尤其是《观沧海》。毛泽东教女儿在北戴河读曹操的诗,寓教于乐,陶冶性情。
不久,毛泽东也来到北戴河,畅游之余,借古人之幽思,抒今人之情怀。之后,他便写下了气势雄壮的《浪淘沙.北戴河》。
有一次,毛泽东带领儿女下海游泳。李讷刚套上救生圈,父亲就叫她拿掉,交给旁边的工作人员。
这天,从拂晓5点多开始,一直游到11点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尽管游得精疲力尽,但一直坚持下来,最后大家登上一个码头,坐车回到住地。
李讷后来回忆,父亲经常用这种办法锻炼儿女的意志。
图|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敏在一起
5.李讷患病,毛泽东操碎了心
1958年初,李讷得了急性盲肠炎,疼痛难忍,需要住院动手术。同时,因为小时候打针针头不幸断在肉里,一直没有取出,也要动手术。
经医生研究,决定两种手术一起做。平日李讷的生活都是母亲江青来料理,正巧这时江青不在北京,去广州了。
毛泽东知道女儿的病情后,亲自和医院联系,由北京医院院长计苏华和该院的外科大夫历耕、内科大夫吴洁一起做手术。
割阑尾的手术很顺利,但是在取断针的手术中遇到了难题。医生开刀以后,才发现断针移位,因年头已长,花了很长时间找不到,这可把毛泽东这位老父亲给急坏了。
最后,医院的院长亲自主持,将她送到X光透视房,边照边找,这才将针头给取出来。取出之后,发现这根断针已经生锈了。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讷欣赏莲花
尽管毛泽东的工作繁忙,但还是不忘关心女儿的病情,常常忙到很晚。
2月3日,毛泽东又是一夜没休息,中午的时候才吃下安眠药,准备入睡。临睡的时候,他还是牵挂女儿,给李讷写了一封信。
信中流露出无限温柔的亲情,李讷收到父亲这样的信,怎么能不感动呢?信中三次提及“妈妈”。从这信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与江青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拥有父母双亲的热爱,李讷是姊妹兄弟中最幸福的一个。
6.毛泽东不让卫士接送李讷
1959年,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是李讷的爱好,这恐怕也是博古通今父亲的基因的遗传吧。
图|李讷、林豆豆、聂力等人在一起
这时李讷已经20岁了。她把父亲视为知己,毛泽东也视女儿为心肝。但在日常生活方面,仍严格要求女儿。
她吃穿在学校,和同学一样睡上下铺,一样认真听课,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一样挤公共汽车。
据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回忆:李讷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虽有“红色公主”之称,但全身却没有“色彩”,总是齐耳短发,蓝布制服,黑布鞋,不穿花衣服,也不穿裙子,生活十分朴素。
大学毕业后,李讷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一进门便是一排排书架,占了房子的一大半,只在一个角落里放一张小木床和几样简单的家具。
图|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与夫人江青、长子毛安青、儿媳刘思齐、女儿李讷合影
李讷很少同父母一道就餐,而在中南海大食堂搭伙,有时误了吃饭时间,就啃烧饼。生活总是如此清苦,但她的确比同龄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冷静的头脑。
北大在北京西郊,离家几十里,天黑才能回家。一个女孩独自走夜路总是不太安全。卫士长银桥便瞒着毛泽东让卫士尹荆山去学校接。
尹荆山让汽车停在校外静谧处,进校找出她们,再上车,这不会产生什么不好影响。
谁知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严厉批评了尹,尹不服,说:“不然我也不接,天太黑了,一个女孩....”
毛泽东做一个断然的手势:“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回家?”
那时,国民党叫喊反攻大陆,确实派遣了不少特务。
图|李敏、李讷等人在一起
尹荆山说道:“特务对别人家的孩子不感兴趣,但对主席您的孩子感兴趣。”
可毛泽东仍不以为然、“感兴趣又怎么样?中国革命照样胜利。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或搭汽车回来。”
一次周末,李讷感冒发烧,仍坚持要乘公共汽车回中南海家中,老师出于关心,坚持不让她走,直到晚上,江青不见女儿回家,打电话去询问,才知女儿病了。
7.三年困难时期,李讷饿坏了
三年困难时期,李讷仍坚持同同学吃一样的伙食,她也挨饿。毛泽东不让她从家里带东西到学校。
一天,周末又到了,卫士利用倒茶的机会提醒毛泽东:“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一起吃顿饭。”
毛泽东停下批阅文件的笔望着他,目光柔和,含着感激,嘴角微微一笑:“嗯,那好,那好。”
图|晚年的李讷
毛泽东没有专门吃饭的饭厅,每次都是卫士用食盒把饭提到卧室或办公室吃。今天搞了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酱豆腐等四个小碟。
饭菜摆上桌,李讷正在毛泽东卧室里同父亲谈话。
李讷抱怨道:“我的饭总是不吃,不仅菜少,油水也没有。上课期间,肚子总是饿得咕咕叫。”
毛泽东耐心地说道:“现在的困难也是一时的,我们要与群众团结起来,一起渡过难关。你要相信,将来的形势一定会有好转,你也要相信爸爸和我们的政府……”
卫士轻轻走进去,说:“主席,饭已经做好了,赶紧吃吧。”
“嗯。今天一起吃饭。”毛泽东拉着李讷的手来到饭桌旁。
图|李讷回到毛泽东的故居韶山
李讷看了看眼前的掺了芋头的红糙米,闻了闻饭的味道,说道:“今天的饭好香啊!”
江青望望女儿,望望毛泽东,想说什么,可是又看到卫士在旁边,便忍住了。勉强笑一笑,夹一筷子菜放进女儿碗里。
毛泽东眼睛有些湿润,望着女儿,温情地说道“吃吧,赶紧吃吧。”
毛泽东的话还没说完,李讷赶紧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刚出锅的饭有点烫,李讷边吃边吹,送到了嘴里。
毛泽东劝道:“慢点吃,不急,没人和你抢。”
毛泽东笑着,但笑容越来越勉强。
李讷看了看卫士,又说道:“我在学校吃饭就是这个速度,已经习惯了。”
图|毛泽东与江青、李讷等人在一起
毛泽东声音低沉,说道:“现在回家了,赶紧吃,多吃点菜!”
江青不停地往女儿碗里夹菜,她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依然保持微笑的样子,但是僵僵的。
江青赶紧给女儿夹菜,虽然脸上保持微笑,但脸已经僵下来。
李讷吃饭的速度开始变慢,但没吃了几口,又开始不顾形象地狼吞虎咽。
8.谁让她是我女儿呢?
卫士看着李讷吃饭的样子,喉咙感觉有什么堵住,内心感慨:这可是毛泽东的女儿啊,谁能相信她饿成这副模样。
图|毛泽东与儿女们在一起
毛泽东刚开始还陪着女儿说话,渐渐地,他变得沉默,只是不停地往她的碗里夹菜。后来,他干脆不吃饭,只是愣愣地望着女儿发呆。
江青瞟一眼毛泽东,便起身离开了。她转身很快,低着头,眼眶里已溢满了泪水。她从毛泽东身边经过时,拼命抿住嘴唇,把头微微侧仰。
毛泽东始终埋头看报纸,似乎什么也不知道,可是江青刚走出他的房间,毛泽东便抬头望着女儿慢条斯理地讲:我年轻时在湖南农村搞社会调查,有次饿了一天,最后搞到一块番薯.....
李讷的心思只在饭上,也没顾得上父亲在讲什么。边吃边说道:“你们都不吃,那我都解决了啊!”
李讷刚吃完,毛泽东目光在女儿脸上稍触即离,不敢多看,重新盯住报纸,只是左手在桌上点了点:“三光政策,不要浪费。”
图|毛泽东与江青、李讷在延安
李讷坐着,边比划边对父亲说道:“爸爸,我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像碗这么大的窝窝头,我一口气能吃三个,今天我难得能吃到这么好的一顿饭,”
李讷瞥一眼父亲,目光又在桌上扫。她带着孩子气的狡黠望着卫士说道:“叔叔,还有汤吗,别浪费粮食,把盘子涮一涮,我还能吃下去。”
卫士猛地扭开脸,泪水夺眶而出,直朝厨房跑去。
炊事员拿出两个窝头,边递给卫士,边说道:“李讷这孩子可是饿坏了,受了不少苦啊!”
晚上,江青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半小时后,她出来了,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
卫士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李讷的事,便进去替主席倒茶。
卫士对毛泽东说道:“李讷这孩子真苦啊!”
毛泽东感叹道:“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相比,她还算是好的。”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讷在一起
卫士说道:“可是,他可是您的女儿啊!”
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别再劝了,看着孩子饿成这样,我和她妈妈心里都不好受,但谁让他是我女儿呢?我是国家干部,我的子女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她也一样不能。”
毛泽东接着说道:“现在这种时期,大家都饿着肚子,我和我的孩子也应该与人民站在一起,不能特殊对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