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种小虫子吗?
是在厕所的地漏旁,还是在浴室的玻璃门上?
如果还在家里其他地方看到过,那你就要小心了。
它可是个危险分子。
不起眼的小飞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家里最不起眼的虫子之一。
既不会像苍蝇一样,在饭桌上飞来飞去惹人嫌,也不会像花蚊子一样,一睡觉就在耳边嗡嗡,伺机而动就要叮我们一个大包。
它安安静静贴在墙上,动也不动,声息全无。
然而,这小子却是个危险分子。
专门玩阴的。一旦造成伤害,却比苍蝇蚊子要厉害多了。
不注意看,可能以为它是小苍蝇,只要走近了,就会发现这两者完全不同。
它的个头没有苍蝇大,翅膀张开比蚊子宽厚,这东西不爱动弹,就是飞也飞得很慢。
一般人们看到他就是静静的贴在墙壁或者是瓷砖上。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安安静静不惹事儿的小可爱。
或者是像蚯蚓一样,促进分解,促进大自然循环的小可爱。
原来就是这样一个“文文静静”的家伙,身上携带的病菌是能够害得人差点摘除眼球成为瞎子。
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
脸上的脓包全是蠕动的小虫!
2018年,山东的张先生突然间自己的母亲脸上发现了一个小疤,整体颜色发灰发暗。
他的母亲已经97岁高龄,再过三年就步入百岁老人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老人的身体最是脆弱,抵抗力低,反应又慢。磕着碰着都还是想吃,要是一旦摔着了,那就坏了。
所以张先生十分注意自己母亲的身体。
不过这一个小疤,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大事儿,说不定就是蚊子包抠破了留的疤,或者干脆就是老年斑。
犯不着大惊小怪。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事情就出现了变化。
最近家里的老母亲找到儿子张先生,说自己这个疤很不舒服。
经常又痒又疼的,疼起来觉都睡不好了!
一听这话,张先生知道事情不简单。晚上就带着母亲去了最近的卫生院。
当地的医生看过之后,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张先生就以为,可能就是皮肤瘙痒,或者是换季皮肤敏感。
开了点药就带着老人回家休息了。
两天以后,下班回家的张先生吓了一跳。老母亲脸上的疤,发炎了。
原本是疤的地方已经肿胀不堪,不仅皮肤隆起,甚至还在渗水。一看就知道是发炎了。
并且,这东西似乎还有扩散情况,母亲的整个头脸都一起发肿发胀。
老人躺在沙发上一直叫疼。
张先生急坏了。
这次也不去什么附近的社区卫生院了,直接就跑到了当地最大的医院。
医院的值班医生也很重视,当前就安排老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按照医院的流程,这种病因不明的鼓包最好是穿刺取样,再做化验检查,避免误判。
如果是囊肿,也会考虑切开引流。
医生提出,要揭开结痂看看情况,张先生同意了。
在张先生的旁观下,医生做好消毒之后,就轻轻地用镊子揭开了老人脸上的痂壳。
张先生注意到医生的动作明显有了停滞。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竟然愣在了原地。
揭开痂壳,这个小小的鼓包里,竟然都是蠕动的小虫子!
肉眼粗略估计,就有50~60条!
好家伙。
这几十条蠕虫在脸部皮肤里蠕动游走,怎么可能不疼!
还不提那些虫子身上携带了什么病菌。
这场面就是身经百战的医生也要愣两下。
当然,周医生也迅速收敛起了自己的惊讶,给老人安排了紧急清创。
当务之急,还是得先帮老人把虫子挑出来。
经过初步处理,这个医生从老人的我脸上出了30多条,其他的暂时还取不出来。
毕竟这位老人当时的脸部已经红肿,神经又敏感,暂时不利于进行麻醉。
这些虫子有的已经爬进了皮肤的深处,需要再次手术才能够完全清除。
次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手术,医生又从老人的金融组织里去除了蠕虫20多条,最长的甚至达到5~6毫米。
第一天取出了30多条,第二天又取出了近60条。这个数据比医生前一天初步估计的还要多。
可见恐怖。
蝇蛆病与蛾蜢
这么多条虫子,没有钻到脑袋里就已经算是老天开眼了。
幸好老人没有生命危险。手术完成之后,医生和张先生都松了一口气。
根据诊断结果,老人的症状是“蝇蛆病”。
顾名思义,蝇蛆病是指蝇类的幼虫——蛆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上引起的疾病。
蝇蛆体表的毛、钩、刺等,会刺激宿主的体壁。患者会感到身体里某部位有刺、痛、痒、异物感、移行感等。比如蝇蛆病患者会打喷嚏,鼻内异物感。泌尿生殖道蝇蛆病患者会感到下腹,尿道,阴道内有刺痛感,移行感,尿频,尿急,尿痛等。
皮蛆病患者会感到皮下锥痛,皮下有移行感,皮下甚至可见蝇蛆移行后留下的隧道。另外蝇蛆体表带有细菌,可能引起感染。
事实上这种病在中国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也得益于我国的安全卫生观念普及。
据悉,近十年来全国被报道的相关病例,也不超15例。
医生的解释让张先生十分不解。
张先生工资挺高,收入条件也不错,家里平常也很注意卫生。苍蝇都见不着一个。老母亲怎么会突然得这个病?
好在母亲通过医生的治疗转危为安,不然他真是要后悔死了。
回到家后,张先生反复思考,觉得不能够坐以待毙。
他一定要揪出真凶!
经过地毯式搜索,他终于在卫生间的角落里找到了这种飞虫——蛾蠓。
原来蝇蛆病的“源头”不只是苍蝇,还有一些类似的小虫子也同样厉害。蛾蠓就在此列。
与苍蝇蚊子不同,这种小东西很会隐藏自己,装无辜。
它趴在墙壁上面装小透明,没有什么大事根本不动弹,也不会莫名其妙就飞到人的面前烦。
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种东西,安静的外表只是掩护,就是让所有人都下意识地不重视它,忽略它。
它平常生活在下水道里,往往会从下水道里侵入家庭。
浴室的下水是他们最钟爱的地方。还有洗菜盆,洗手盆等等,堪称防不胜防。
和大多数烦人的小虫子一样,蛾蠓繁殖能力极强。
一只成年的雌性蛾蠓能够产下240粒卵,这些“未来的害人精”只需要48小时就能孵化,而这些细小的幼虫只需要再生长15天就能够化蛹,再过去短短两天,就成了讨人厌的蛾蠓。
也就是说只要家里有两只蛾蠓成功落户,不出半个月,家里就会多出几百个“害人精”。
无独有偶,和张先生一家一样受到蛾蠓伤害的,还有深圳的吴先生。
2018年,吴先生的眼部被蛾蠓幼虫感染,眼部发生了严重的炎症,并伴随结膜溃烂。
这次感染的后果十分严重,男子最终摘除了眼球。
据吴先生自述,自己只是顺手拍死了一只飞到眼睛里的小虫子。
“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以为只是普通甲虫吧。”
根据专家的解释,蛾蠓的虫卵适应能力极强,进入到眼睛之后,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孵化繁殖。
这对于人体的细胞组织均会造成破坏,而且还会产生毒素。
又是虫卵,又是毒素,眼球又可以说是人类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只能让人感叹一声,世事无常。
除此之外,蛾蠓还有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和呼吸道感染。
这种东西生长在肮脏的下水道,溢出来之后,绒毛和翅膀上,都沾染着数不清的病菌。
这些东西如果被人们不小心呼入鼻腔,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细菌性脑膜炎。
头痛、呕吐,或者是生命代价。
它身上的病菌进入呼吸道,可能会导致感染。而跟随着食物吃进肚子也有可能会造成食物中毒。
根据一位网友的爆料,自己在某年春节时曾经就遭到过蛾蠓的“毒害”。
据悉,他们是在洗碗的时候发现碗碟上停着这种小虫。
大家也没当回事儿,就像赶苍蝇一样把它们挥走了。
结果第二天就全家上吐下泻,进了医院。
根据医院的检查结果,他们的情况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治理办法
当然,想要消灭蛾蠓也有办法。
做好积水处理。
蛾蚋主要依赖于积水生存,只要没有水了,它们也生长不起来。
家庭产生这种昆虫主要是从下水管飞上来的,必须用密封严密的真正的防臭地漏才能有效隔绝下水管道,还有洗菜盆、洗手盆、洗衣机、淋浴房、马桶等处也要密封,不能留一个出口,这样就能把飞虫隔绝于下水管道中。
做好定时灭虫。
定时用杀虫剂对家庭进行“害虫清扫”,并做好消毒和通风。
尤其注意下水道或者卫生死角。
另外,处理蛾蠓时,注意用纸巾代替纸巾上手,不小心碰到后也要及时做好消毒清洗,避免感染。
结语
小虫嚣张跋扈,人类自有办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