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是我国延续了很多年的传统思想,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扶棺”的传统。到了清代,也有这样落叶归根的思想。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去世后要扶柩回苏州。这是因为黛玉是苏州人,死去后是要葬在苏州的。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野地的坟墓开始逐渐被公共墓地取代。相信大家都见过西方电影里很多见的墓地场景,黑黑的墓碑井然有序,茵茵的草坪景致清幽。
能长眠于这样的公共墓地当然不错,只是现在的老人却都不愿意买墓地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探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吧。
客观环境:墓地价格高昂
老人们越来越不爱买墓地,最直接也最客观的原因就是墓地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毕竟如果能顺遂传统的思想在死后平平静静地葬进管理有序的墓地谁不愿意呢?
只是现在墓地的价格已经越来越离谱了,许多大城市墓地的价格甚至能够赶上小城市的一套房。
举个例子,随便一查在北京的郊区,距离昌平区将近十公里的一个墓地,已经是相对来说十分偏远的地段了。猜猜这个墓地的价格是多少?这个墓地的最低价是每平米30000,这个价格甚至已经远超了一般四五线小城市的房价水平,还只是起售价。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绝对不便宜,试问有多少老人愿意出这么多钱只为了给自己买一个放骨灰盒的地方?更何况,公墓还需要每年缴纳不菲的管理费。
还有公墓在墓地到期后没有人续约的情况下,会公然将骨灰盒抛弃以便再次售卖墓地。这样的情况更是让很多打算买墓地的老人望而却步。
主观条件:现代人思想转变
除了客观上墓地价格的高昂,老年人不愿意购买墓地还有一部分原因,那就是现代人思想的转变。
“故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了桑梓地魂牵梦萦。更有甚者“莼鲈之思”典出的张籍更是在秋风起时想起了故乡的鲈鱼和莼菜羹,于是为了故乡毅然决然辞官离开洛阳。
但到了今天,“故乡”在现代人的心中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它抽象化成了一个符号,成为无数羁旅游子寄托情感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亲人,也有朋友。所以逢年过节,游子返乡。
可一旦亲人故去,年轻人们回乡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所谓“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亲人都不在了,回去故乡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快节奏生活的都市,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工作地点距离家乡很远的年轻人,很少会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回到故乡,面对着物是人非的景致,还要担上返程后工作堆积、领导不满的苦恼。
此外,年轻人在父母故去后不愿意返乡还和现代都市的高速发展、唯物主义思想盛行。当今年轻人很少会相信“死后有灵”的说法,对于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来说,带走父母的遗物作为精神寄托已经足够了。与其死后尽孝,不如生前珍惜。
倘若年轻人在父母故去后已经不再返乡,那何必还将父母花大价钱葬在墓地,每年除了缴纳高昂的租金就没有其他用了。既少祭拜,又鲜扫墓,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农村的墓地滞销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公共墓地普及较少。现在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的墓地还是在自己家各自的祖坟地,还有不讲究的直接葬在田间地头。
以故农村的公共墓地几乎售卖不出去,农村的老年人也不愿意将打把的钱交给公墓来给自己买一块埋骨地。毕竟在传统的思想里,很多村民的祖坟都是已经几百年了,祖祖辈辈都长眠于此,再要给自己花大价钱葬在其他地方,想必老年人也是不愿意的。
总结
以上就是老年人不愿意给自己买墓地的主要原因,他们有的是因为时代在发展,思想也更新了,也有的是经济不允许,不得不放弃。
当然,也不乏有思想传统、又不少钱的老年人花高价给自己买墓地的例子,或儿女为自己买墓地,只是老年人不给自己买墓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并且这个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势必会继续发展下去。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待现在老人都不愿意买墓地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