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为付费内容,前1/2免费阅读
作为父母,是否可以随意决定子女的命运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有些父母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动,试图塑造子女的未来,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深刻的后果。这种情况在1999年发生在湖北黄冈的高考文科状元戴柳身上,她的父亲曾经按照自己的意愿偷偷改变了她的高考志愿。
然而,这位父亲当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将对他们的关系产生长期的影响。尽管他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但这个决定却让女儿对他心生怨恨,这种怨恨一直持续了整整20年。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对父女之间的关系如此复杂?或许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她曾经被剥夺了自己的选择权,这使她感到失望和愤怒。而父亲可能认为他在为女儿谋取更好的未来,但却忽视了她的个人意愿和梦想。
如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渐渐释怀了过去的怨恨,而父亲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许他们已经开始建立起更加坦诚和尊重的亲子关系,尊重彼此的选择和决定。
被父亲改写的命运
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宁静小镇,生活平淡如水。这个小镇上,有一个家庭,堪称书香门第。戴柳,生于1983年,是这个家庭的骄傲。她的妈妈是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爸爸则是一名新闻记者,文化底蕴深厚,条件优渥。
自小,戴柳就如同一本活字典,各种诗词歌赋在她的心底早已扎根生发。在这个时代,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不怕别人比你更出色,只怕比你出色的人比你更加不懈努力。”戴柳在学校里,毫无疑问,是这一格言的最佳典范。
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冠绝全年级,问出的问题有时连老师都答不出来。她与其他女孩子截然不同,她不关心时尚和潮流明星,她唯一在意的是那一堆又一堆的卷子,那是她的挑战,是她的驱动力。
1999年的高考对于戴柳来说,就像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她在试卷答案公布之后,仔细地复盘,毫不担心分数。她知道自己在高考中表现出色。
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用工整的字迹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那是她的梦想,她坚信自己能够实现。
高考成绩揭晓后,戴柳的表现令人瞠目结舌。以高达687分的成绩,她荣登黄冈文科状元,位列湖北省第三。毫不意外,两个月后,她将踏入北京大学的校园,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她等待着那封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北大生活。然而,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当她接过邮递员递来的信封时,她愣住了。
“难道寄错了吗?我报的是北大啊,怎么成了中国政法大学?”她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解。
她认为学校或者教育局一定搞错了,于是她找到了班主任寻求解释。然而,她却得到了一个令她震惊的真相。
原来,在她填报志愿后,她的爸爸暗中与班主任私下交谈,请求将她的第一志愿更改为中国政法大学。班主任颇感不解,因为戴柳的能力完全足以顺利进入北京大学。他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放弃如此难得的机会呢?
戴柳的爸爸坚持己见,他认为学习法律可以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稳定的职业选择。他告诉她,作为文科女生,未来的竞争压力巨大,而学习法律可以让她成为律师、检察官、法官,或者考取公务员,都将有着不错的“铁饭碗”。
戴柳无法接受这个理由,她愤怒地质问父亲:“你凭什么要决定我的命运!”
尽管父女俩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但最终木已成舟。戴柳只能接受事实,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开启她完全不同于自己梦想的学业生涯。
那是一个寂静的夏夜,北京的北大校园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而宁静。戴柳,这个心底深藏怨念的少女,偶尔会离开自己的校园,偷偷来到北大,只为在那里沐浴一下那丧失的梦想。每一次走进那座学府,她的心头都涌上一股深深的不满,一份对父亲的怨恨。
因为她的兴趣根本不在法律,而是在文学的海洋中。然而,父亲却以为她会因此找不到出路,于是他的决定就像一把锁,将她的激情和兴趣封存在了心底。
这个时候,戴柳开始放任自己,对学业产生了疏忽,她不再是那个活跃开朗的少女,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苦闷中,成为了一个阴郁的影子。她拒绝参加学校和班级的任何活动,也不再与同学们一起欢聚。
她的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愤怒,她试图用自我毁灭来报复他,试图让他永远懊悔自己的选择。
毁掉的人生
那颗曾经积极向上的心仍然在她的内心跳动,那团曾经的火焰还没有完全熄灭。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不能再继续浪费宝贵的时光。她已经错过了北大,但她不能再错过大学生活,否则她的未来将变得一片黑暗。
她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热情,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各种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她不再困扰于过去的遗憾,而是积极地面对未来,重新找回了自己。
然而,她的父亲的想法似乎没有改变。尽管戴柳重新振作起来,成为同学们的楷模并不出奇,但她的父亲似乎对自己的决定毫不动摇。
有一天,大一的暑假晚上,戴柳和老同学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回到家已经过了父亲规定的10点多一个小时。父亲勃然大怒,对女儿大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