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蒋介石绝对是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也可以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初,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还不如毛主席,但因为他不择手段,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国民党内掌握党政军权的最大实权人物,把毛主席等杰出的中共党员排挤出国民党,成为共产党人的死敌。但20多年后,蒋介石又为什么会败给毛主席呢?我们从他与毛主席迥异的崛起之路或许就能找到原因。
1926年蒋介石誓师北伐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蓄意制造“中山舰事件”,逮捕中共党员、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发起进攻。同年5月,蒋介石又亲手炮制所谓的《整理党务案》,逼迫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国民党,进一步把党政军权掌控在手中。
毛主席被逼退出国民党的同时,也辞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之职,但他仍然留在了广州,转而从事农民运动,此时他的职务是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主席认为,国民革命就是要把农民动员起来,让他们参加革命,国民革命才能成功,决不可抛弃农民这支生力军。毛主席以其出色的农民运动工作,获得“农民运动的大王”的称号。
正当毛主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民运动当中的时候,蒋介石却因为不择手段而在国民党内获得步步高升。1926年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6月29日,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委员;7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人部部长;7月6日,蒋介石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至此,蒋介石已经把党政军权抓在了手中,成为国民党内头号人物。
7月9日,蒋介石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蒋介石一身戎装,在万众瞩目之下光荣地宣誓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由此声名鹊起,被人尊称为“蒋总司令”,而此时的毛主席在党内都并不怎么被人注意。
迎来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的蒋介石,兴奋地率领10万兵马挥师北伐。不久后,毛主席听从中共中央的调遣,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工作。不久,毛主席回到湖南老家搞调查研究,很快就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报告并没得到党内最高领导人陈独秀的青睐,却得到了党内领导核心人物瞿秋白的高度赞赏,并为毛主席作序。
羽翼丰满的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仗着手中握着的枪杆子,悍然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杰出共产党人一个个相继倒在了血泊里。毛主席心痛不已,但他从这惨痛的现实中悟出了一条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九一八事变”(油画)
当时,党内许多人挖苦毛主席这是“枪杆子主义”,对毛主席的这一真理嗤之以鼻。但毛主席认准了这条真理,主动请缨回老家湖南发起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到强敌围攻之后,毛主席当机立断带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从此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从毛主席被蒋介石排挤出国民党,到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再到毛主席被迫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这就意味着毛主席过去在国民党内那么高的起点都在这一瞬间被抹去,不得不走一条全新的路,这条路也就意味着他从零开始,而此时的蒋介石早已经是党政军权一把抓的国民党的头号人物。从这时的对比看,毛主席的力量远弱于蒋介石。
蒋介石攫取党政军权,靠的全是不择手段的权谋之术,这就导致他即便是一时手里掌握了党政军权,但并不能服众,国民党内对他大权独揽抱着很大的不满,尤其是汪精卫等人,仍然是国民党内对蒋介石构成最大威胁的主要力量。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掀起了反独裁运动,裁撤了原本由蒋介石担任部长的军人部,这就是蒋介石独掌党政军权后遭遇的第一个挫折。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以左派面目,代表国民党中央下达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其一切职务的命令,使得蒋介石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