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偏爱李德生?连说两遍:李德生活到99,上帝请你喝烧酒

分享至

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中,李德生将军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建国之初他担任一军之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已经升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这样的成就是很多元帅以及大将都没能达成的,那么他为何会升迁地如此之快呢?

李德生

李德生之所以能以开国少将的身份成长为正国级领导,与毛主席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

李德生出生在大别山腹地光山县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中一户贫农家庭,当时的李家洼贫穷闭塞,只有一条小路连通着外界,刚一出生,李德生就品尝着贫寒家庭的辛酸与苦涩。

在母亲的操持下,7岁的李德生跟着当地一个裁缝师傅学手艺,李母本来是想让儿子学点本事好为以后做打算,但李德生并不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他觉得每天闷在屋子里什么也学不到,于是对母亲说不想学裁缝,要去放牛。

当时的孩子放牛时,地主家并不给工钱,只是管饭而已,不论刮风下雨,李德生都要赶牛到山林间吃草,这户人家的老太太为人非常刻薄,经常拿些剩菜剩饭给李德生吃,有时候她认为牛没有吃饱,就不给李德生饭吃,虽然放牛比学裁缝更苦,但生性好动的李德生反而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李德生(右二)

由于家庭太穷,李德生的童年都是吃不饱的回忆,他自己的生日也从来没有过过,导致他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后来一个远房表叔回忆说只知道他是5月出生的,但具体是哪一天就不记得了。

1928年6月,红军攻占了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二年,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13岁的李德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但这些任务在李德生看来实在是有些“小打小闹”,比起这些他更喜欢为红军送情报。

在儿童团为红军送信带路时,李德生认识了很多红军战士,他见红军队伍里也有很多小兵,内心中想当红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久之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本家一个叫李家辉的叔叔,李家辉是乡里共青团书记,得知李德生的想法后表示他来想办法。

半个多月后,一名红军营长来乡里办事,李家辉得知后立即将李德生喊来,那名营长得知李德生是儿童团团长后,非常喜欢他,但由于他的年纪太小,也有些犹豫,李德生见状连忙表决心,红军营长考虑再三后,指着自己的通讯员说道:“你跟他赛跑,要是赢了,我就带你走。”

李德生听到这话非常高兴,马上拽着通讯员赛跑,由于从小在山林里放牛,爬山跑路对他不算难事,而那名通讯员由于背着子弹袋及其他信筒,跑起来很不方便,很快就被李德生超过了,李德生来到营长面前立正站好,看着李德生倔强的样子,营长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考验并没有结束,红军营长问李德生赛跑期间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李德生有些迟疑,但还是将自己听到的声音说了出来,红军营长听完非常满意,批准李德生参军,就这样,14岁的李德生终于如愿当上了红军。

虽然能当红军了,但想到家里的父亲,李德生又犯了难,由于母亲逝世,他和父亲从9岁开始就相依为命,家中的房子也被烧了,父亲无力盖新房,这些年来一直给人做长工,如今自己要走还不知怎么和父亲开口。

李德生将自己的决定告知父亲后,没想到父亲不仅没有劝阻,反而非常支持,他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嘱咐道:“孩子,去吧,到了队伍里要听话,好好干,别记挂我。”

告别了父亲后,李德生跟随队伍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1935年,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抗战爆发后,李德生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他又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参加了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2月起担任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加了渡江及西南诸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率部入朝参战,参加了世界战争罕见的上甘岭战役,当时他就在前线指挥所指挥作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王近山决定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时任十二军副军长的李德生统一指挥,在接受任务后,李德生毫无怨言,送走李德生后,王近山说道:“李德生上去,我就可以放心睡觉了。”

上甘岭参战部队建制多,李德生在使用部队、使用干部上能够扬长避短,他从大处着眼、具体入手,既有全局在胸,也能具体掌握每一个坑道、每一个阵地,甚至每一个小战斗群,在各个方面关系上处理较好,团结了各兄弟部队,奠定了协同作战的基础。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敌军伤亡惨重,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初,我军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进攻,战役结束后,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返回十二军工作,这场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国威,此战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李德生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到毛主席的视线之中。

1954年,李德生回国,次年担任十二军军长,在首次授衔中,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十几年中,他扎根部队,在抓好军队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业,帮助苏北地区发展农业改善面貌。

1967年,李德生率军驻扎在淮阴、盐城地区,十二军当时的番号叫做“6408部队”,然而很快安徽地区就发生了大规模武斗,对于安徽的局势,毛主席与周恩来时刻关注着,到底应该派谁去安徽收拾残局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