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郭沫若表态:我所写的东西应全烧掉

0
分享至

有关《兰亭序》真伪的辩论

文艺领域,长期以来都是政治斗争的晴雨表。毛泽东一直以来,对文化、文艺、教育、学术等领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和重视,他和很多文艺界人士关系都相当亲密。

郭沫若是众多文化人士中,和毛泽东交往最多的一位,两人不仅经常见面,书信往来也相当多。从某种程度上讲,郭沫若是毛泽东诗词的权威解读人。

当然,郭沫若有了新作品,毛泽东也会关心和阅读。1965年春天,郭沫若写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图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

郭沫若

任谁也没想到,这样一篇偏学术性质的冷门文章,竟然引发了一场震动学术界,且至今疑云重重的“兰亭论辩”。《兰亭序》真伪,本是一个历史问题,但由于该文涉及到了当时两个重要政治人物,变得奇怪起来。

这两个人物,一个是陈伯达,一个是康生。郭沫若为什么会突然写这篇文章呢?因为陈伯达把他所藏的李文田跋的影印本《兰亭序》送给了郭沫若。

而康生在此前对王羲之的笔迹,曾发表过观点,康生认为:王羲之在唐以前和唐初是以擅草隶、隶书、章草著名的。

而《兰亭序》是行书,那么《兰亭序》的真伪就存在一系列疑问。郭沫若本身就是历史专家,对此自然感兴趣,于是就有了那篇文章。

结果,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南京文史馆官员高二适等人看了郭沫若的文章,反对郭沫若的观点。原本是文化人在报刊上互相辩论,可是高二适却将文章寄给章士钊,请他让毛泽东来主持公道。

毛泽东看了文章,给出了一系列批示,事情的关注度就更高了。之后,高二适和郭沫若两人在杂志、报刊上互相辩驳,持续了半年有余。

毛泽东也一直关注着这这件事,这篇文章就和政治沾上了关系。当时文化氛围比较凝重,郭沫若敏锐的发现,自己这篇文章似乎引起了一场文化界的批判,有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这一年郭沫若已经74岁了,无论心境还是精力,都有疲惫之感,再加上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越来越压抑,他萌生了退意。

1966年1月27日,郭沫若向科学院当时代表组织的党组书记张劲夫递交了辞呈:

XX同志:
我很久以来的一个私愿,今天向您用书面陈述。
我耳聋,近来视力也很衰退,对于科学院的工作一直没有尽职。我自己心里是很难过的。怀惭抱愧,每每坐立不安。
因此,我早就有意辞去有关科学院的一切职务(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科技大学校长等等),务请加以考虑,并专呈领导上批准。
我的这个请求是经过长远考虑的,别无其他丝毫不纯正的念头,请鉴察。
敬礼
郭沫若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张劲夫接到郭沫若的辞职信后,迅速上报中央,请示如何处理。

1966年1月31日,张劲夫带着有关高层领导的指示,以征求郭沫若对科学院工作意见的名义,登门探视。张劲夫告诉郭沫若,组织上希望你继续在中科院工作。

郭沫若要“焚书”的真意

郭沫若的辞呈没有被批准,他的内心忧心忡忡。有不少人撰写揭发郭沫若的材料。比如:郭沫若《满红红·领袖颂》中的诗句“听雄鸡一唱编寰中,东方白”,有人指责他,全国人民都在唱《东方红》,你为什么要说东方白。

诸如此类的指责,让郭沫若无奈又忧虑。还有人指责“国防文学”是投降主义的口号,更让郭沫若坐立难安。

1966年4月14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郭沫若表态:

在一般朋友们、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会历史学家。
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一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学好毛主席思想,没有用毛主席思想来武装自己,所以阶级观点有的时候很模糊。

郭沫若在会议上的这段话,经毛泽东亲笔批示后,在《光明日报》全文刊登。此事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尤其在日本,郭沫若的文学很受欢迎,日本一些文化界人士,如松村谦三、黑田寿男、宫崎世民等人,竟然要求亲赴中国,想当面问问郭沫若要“焚书”的真意。

实际上,郭沫若并非是真的要烧掉自己的书,而是表明一个态度。果然,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保护,当各类文化界中的许多名人纷纷被打倒的时候,郭沫若仍然被视为中国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虽然受到了保护,但郭沫若毕竟是文人出身,与靠政治为生的人相比较,显然有所不同。随波逐流本身,对作为文人的郭沫若就是一种折磨,况且还要言不由衷。

郭沫若想告老还乡都不行,郭沫若对眼前的现实很无奈和痛苦。糟糕的是,郭沫若24岁的儿子郭民英,于1967年4月12日自杀了。

郭民英的自杀原因很难说清楚,但对郭沫若影响很大。然而厄运接踵而至,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遇难去世,法医鉴定得出的结论:高空坠落。

根据郭沫若的小女儿郭平英说,死去的哥哥手腕、脚腕被绳子捆绑得血肉迷糊......

这些遭遇,令郭沫若心境非常悲凉,但他依旧坚持斗争。只是在压抑的环境中,再加上接连丧子之痛,他的身体越来越糟糕,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

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撒在了山西大寨的层层梯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实战派 incentive-icons
历史实战派
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
868文章数 112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