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部诞生于宋朝的奇书,毛主席随身携带40年,临终前都要一读再读

0
分享至

毛主席生前酷爱读书,他最后一次翻阅的文学名著,就是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图书市场上十分畅销,到了最近几年热度才慢慢降下去。当时很多人之所以会买这部书,全部是冲着它是“毛主席生前读过的最后一部书”去的。

所以人们都很想知道,毛主席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读这部书。结果买回家一翻,才发现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看不懂。

同样都是笔记小说,这部《容斋随笔》和大家熟知的《世说新语》那种名人八卦性质的“笔记小说”似乎大不相同。

因为《世说新语》总是在书中,记录一些古代文人志士“有趣”的言行,《容斋随笔》虽然也有一些类似的短小文章,但是整部书包罗万象,当中更多的是历史片段与经典古籍的辨疑。

因为侧重于学术思辨,所以《容斋随笔》又被认为是一部“学术笔记”。那么,毛主席到底有多爱《容斋随笔》,这部书又为什么能让他老人家百读不厌呢?

一、毛主席爱读书

毛主席刚出生之时,他的家庭并不算富裕。他的父亲曾经在外省当过兵,和别人学会了做生意,回到韶山以后,通过贩卖粮食才买了十几亩农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所以事实上毛主席直到九岁才上私塾,从前的私塾里面上课,教的不过是《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读完了这些课本以后,一般人就再也没有别的可读了。

好在毛主席的表哥文运昌家条件不错,家里也有一些藏书,所以他就向表哥文运昌借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来读。

《三国演义》后来对毛主席的一生影响非常巨大,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十六岁以前,毛主席如果想读课外书籍,每一次都必须花上几个时辰,翻山越岭到藏收馆去借阅。

后来毛主席到湖南上学,又结识了他的恩师杨昌济,读书才变得容易了一些。毕业后,毛主席一度在长沙的《湘江评论》做主笔。

因为工作的原因,毛主席经常需要大量地阅读书刊。但是因为参加革命的原因,他在一九二七年通过“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后,这种被书籍包围着的生活就被迫中断了。

二、毛主席为何对《容斋随笔》百读不厌?

全面抗战时期,四十四岁的毛主席坐镇后方,指挥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抗日。闲暇之余,他喜欢一头扎进书堆里面苦读。

当年毛主席以窑洞为家,他的居所分为两层。上层开会、待客,下层就是他生活和藏书的地方。他的窑洞里面收集了不少珍贵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分书,还是长征途中带过来的。

那么,《容斋随笔》大概是什么时候来到毛主席身边的呢?有人说可能是在一九三六年,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

不过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毛主席曾经给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副议长谢觉哉写过一封信,当中提到:“《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

函在这里是指古籍包装的一个单位,相当于“一盒”。过去书局出版线装书,因为字大,开本也大,都是用一个不封口的盒子装起来的。一函有时是一册,有时可能是两册或者更多。

毛主席在这封信里提到的“换一函送上”,应该就是请谢觉哉把这部书后面的几本邮寄给自己阅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毛主席当时应该已经看过《容斋随笔》的第一册,或者前面几册了。当然,也不排除他“倒着看书”,先看后面几册的可能性。

从毛主席到达延安至一九四四年的这几年当中,恰好是毛主席创作、打磨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的那一段日子。

毛主席的诗词创作水平,正是从这个时候进入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想来这种提升和《容斋随笔》,或多或少有一些关联。

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再到西柏坡的农家小院子,最后再到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毛主席的身边总是带着一个小型的“书库”。

这个“书库”里什么样的书都有,其中包括《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容斋随笔》。一九四九年以后,这些书籍基本上一直摆在他的床头。

《资治通鉴》是一部帝王书,书中讲的是宋朝以前,中国古代先贤们治理国家的故事。作为一本“专业书籍”,不管是谁都该熟读。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中两部,一部讲历史斗争中的智慧故事,另一部讲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可以算是领导人的“课外参考读物”。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没有细读过《孙子兵法》,打仗靠的就是从《三国》中学来的兵法与计谋。

至于《红楼梦》,毛主席曾经多次劝身边的人去阅读它。比如他就曾经劝说许世友、贺子珍去读《红楼梦》

许世友、贺子珍二人性格都比较刚强耿直,不太喜欢书中细腻的情感表达,但是毛主席为什么执意推荐他们看这部书呢?

这一点,其实用曹雪芹的一副对子就可以说明白,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懂了《红楼梦》,你就懂得了人与人相处的时候,那种微妙的情感心理变化。

能够耐得住性子读完《红楼梦》,你就可以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情,从而通晓人性,学会看人。等到这一切都弄明白了,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

以上提到的书都是非常好的书,不过它们有的是历史书,有的是小说。而《容斋随笔》却不一样,它是一部“大杂烩”。有一点“小说”的成分,但是总体上来讲是一部宋朝的百科全书。

因为在这部书中,不只是记录了一些古代名人的趣事,同时也涉及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社会风尚和语言文字等内容。

《容斋随笔》当中还有一些涉及古代文学理论和古书的辨伪部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们有些枯燥,所以看上去并不十分轻松。

但是酷爱读书的毛主席,即使在最艰难的战争时期,也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时常翻阅。解放以后,毛主席因为忙于公务,读它的时间就减少了。

不过北京图书馆记录了毛主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四次向北京图书馆借阅《容斋随笔》的信息。

从长征胜利到延安,直至一九七六年去世,当中四十余年的时间,相关资料明确记录毛主席阅读《容斋随笔》的次数,大概只有六次。

不过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部书一直放在毛主席的床头,所以他实际上阅读的次数不可能少。

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外出视察工作时,还提醒工作人员要把这部书和《梦溪笔谈》放到他的专列上,一并带出门。之后每隔六、七年,毛主席都要从书库中把它取出来阅读。

在很多学者的眼里,《容斋随笔》似乎也算不上古籍当中最顶级的好书。因此一直有人想不通,毛主席生前为什么那样喜欢读它,直至生命结束前最后半个月,他还在找这部书。

其实清代作家张潮就曾经说过,书有可爱而不好看的,也有好看却不可爱的。毛主席晚年比较孤独,也许这部书,只是刚好让他老人家觉得很可爱罢了。

结语

说毛主席生前最后读的一部书,不需要怎么去调查研究,就可以在网上见到两种说法。一个是日本首相的传纪《三木武夫》,另一个说的就是《容斋随笔》。

前一个说法,是出自毛主席身边助理的回忆文章;而后一个说法,则是出自当年书库管理员之口,大致都是可信的。

所以从阅读的时间上来说,《容斋随笔》肯定不是毛主席读过的最后一本书,只能说是他阅读过的最后一本“文学著作”了。

毛主席当年很喜欢《容斋随笔》,还有一个例证,就是他曾在此书上做过大量笔记。不过喜欢阅读的人,本就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所以这并不能证明这部书是毛主席“最爱读”的书。

毛主席生前知识渊博是因他博览群书,看过的书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所以我以前一直怀疑,有人故意把《容斋随笔》说成他生前翻过的最后一本书,是打算通过“炒作”来卖古籍。

除了《容斋随笔》之外,那些时常被提起的毛主席最爱的书籍,比如《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以及四大名著,一直都在我们的图书畅销榜上。

这些书都写得通俗、有趣,并且经常阅读的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而《容斋随笔》的待遇就没有那么好了。

不过,如果我们想从阅读中获得新知,开辟新的思路,那么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还是得去专啃那些“难读”的书。

所以《容斋随笔》尽管不太好读,但是如果你感兴趣,还是可以找来认真地读上一读的。说不定你在读了哪一段之后,就会顿悟这部书的“可爱”之处,并与毛主席心意相通了。

  •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党的文献》2018年第2期
  2. 论《容斋随笔》的学术成就——《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1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读史,知兴替,明得失
1659文章数 104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