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3年毛主席游览黄鹤楼,被小女孩认出,毛:我长得有点像主席哟

0
分享至

前言
“茫茫九拍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新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这是毛主席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途经武汉,登上黄鹤楼所创作的词词,时隔26年毛主席再次游览黄鹤楼,而这一次确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1953年2月中旬,毛主席首次视察南方,武汉是他此行的第一站,对毛主席来说这是故地重游,此时南国的空气里还留着浓浓的寒意,刚刚下过雪的武汉银装素裹,风光宜人,武汉蛇山上的黄鹤楼虽然正在恢复重建,2月18日,毛主席在听取了工作汇报后,突然向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提起:“走,上蛇山去!”

因为是在春节期间,来往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熙熙攘攘,正当人们陶醉在黄鹤楼的美景中,人群中突然响起一个孩子惊喜的喊声:“毛主席”!

寻着孩子的声音,人们立即发现了毛主席,霎那间,人们像潮水般涌了上来,蛇山上顿时被围的水泄不通,毛主席对着小女孩儿调侃道:“我长得有点像主席哟!”

时隔多年,再登黄鹤楼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一行抵达武汉,住在武汉市委16号招待所。

2月18日一早,毛主席便去东湖看望那里疗养的同志,随行的人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南局的邓子恢,湖北省委李先念,武汉市委的宋侃夫和刘惠农等。

东湖真是风景秀丽,东,南有群山环抱,湖水清莹碧透,在东湖的北岸,成群的白色建筑在阳光的映照下非常醒目,那便是东湖的疗养院,在哪里养病的同志中,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老资格的领导人郑位三,毛主席的到来,使病人们都很高兴。

在东湖疗养院,毛主席特意去看了郑位三同志,并安慰他说:“位三同志,好好养病。”

“谢谢主席!”郑位三感动地回答。

临近中午时分,毛主席一行人由东湖返回汉口,吉普车飞快地奔驰着,不久就到了蛇山脚下,毛主席透过车窗望着郁郁葱葱的蛇山,对坐在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黄鹤楼就在这里,我就在这下车。”

这是临时决定的,毛主席对罗瑞卿说:“走,到蛇山去!”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主席的这个决定措手不及,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见状,立即反对道:“主席,春节期间蛇山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武汉刚解放不免还有一些国民党残余分子,在没有做好安全工作准备时,您不能贸然前去啊”!

但是,罗瑞卿的反对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毛主席既然已经决定的事情,就很难以阻止了。

司机把车停住了,毛主席缓缓走下车,外面吹着刺骨的寒风,毛主席穿好大衣,为了安全起见,罗瑞卿还特地给毛主席戴了一个口罩,毛主席结果口罩,微笑着说道:“这颇有一些微服私访的意思喽,走喽,去蛇山喽!”说罢,毛主席健步登上黄鹤楼,这对他来说就是旧地重游。

早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毛主席一家就住在武昌北角的都府堤41号,当年,他和妻子杨开慧一起登上黄鹤楼,俯瞰长江,远眺长江两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了那首大气磅礴的《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表达了他和杨开慧忧国忧民的共同心情:

  • “茫茫九拍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新潮逐浪高”

毛主席伫立着黄鹤楼,抚今思昔,心潮起伏,久久凝望着滔滔东去,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大江的南北两岸,群峰壁立,峥嵘突兀,巍巍峨峨,屹立在那里,迎送着长江波涛的来去,只是在岸边的峭壁上默默地记刻着长江水位的深浅变化。

望着这滚滚冬去的长江,毛主席的心潮汹涌,浮想联翩,要锁住大江,为中华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改变它的流向去灌溉干旱的中国北方农田,使他拿出力量提供发展的动力,使他改变水位,提供载舟的良好航道…..

这时,罗瑞卿和邓子恢等人走到毛主席的身边,毛主席见他们过来,面对着武汉三镇说:“好啊,武汉好啊,以后我来,一定要到长江里面游泳。”

“好呀,主席,我来陪您畅游长江。”罗瑞卿说。

毛主席点点头,这天,正值正月初五,黄鹤楼游玩的人熙熙攘攘,有孩子的嬉闹声,小贩的吆喝声,好不热闹,罗瑞卿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便催租着毛主席下山。

而毛主席摆了摆手说:“人多怕什么呢,人民群众还是好人多,坏人少,要是真的有坏人我们给他个突然袭击不就行了嘛!”

毛主席又说:“不到群众中去,怎么去了解他们呢?”

罗瑞卿眼见毛主席固执,也只好作罢,说着,毛主席走下了黄鹤楼,大家也跟着走下去。

毛主席被认出,险些“难下”黄鹤楼

就在下山的途中,毛主席见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湖北风味的臭豆腐,毛主席闻着很香,便走了过去。

这位老人60多岁的年纪,一身黑棉衣,一条粗布围裙,担子一头是个火炉,火炉上的锅冒着热气。

毛主席来到老人面前,亲切地询问他生意好不好,买的人多不多,老人笑呵呵地回应着:“好,好着咧!”

老人不知道,面前这位平易近人的竟然是毛主席,他是那样的亲切,和蔼,老人又高兴地说:“我的豆腐好吃呢,买的人可多咧!”

毛主席仔细看了看老人的豆腐担子,当他发现老人棉衣有的地方破了时,毛主席关切地问道:“老人家,家里还有什么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老人说:“家里还有老伴和孩子,解放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啥也不缺,趁着过节,我卖点臭豆腐。”

听了老人的回答,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声说:“好,好啊!”

这时候,一直站在旁边的两个小姑娘,觉得这位高高的个头,微微发胖的老爷爷好生面熟,而且周围还站满了人,其中一个小女孩儿上下打量着毛主席,好像在哪儿见过?

经过数秒的审视之后,小女孩儿带着疑惑,询问摄影师吕厚民:“这个爷爷是什么官啊?”

吕厚民此时忙于工作无法顾及小女孩儿的回答,小女孩儿紧追不舍,又问毛主席身边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叔叔,你们是哪里来的,这位老爷爷是谁?”

还没等叶子龙回复,而其中的一个小姑娘忽然惊喜地,带着疑惑的口吻,又像是自言自语,试探性地问道:“毛主席?”

话音一落,另一个小姑娘睁大了眼睛又看了身边的这位老爷爷,再看看她的小伙伴,肯定而又欢欣地说道:“是,是毛主席,他是课本上的毛主席!”

毛主席听到呼声,用和蔼,慈祥地目光投向了身旁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儿们,当目光与小姑娘欣喜,兴奋的视线相遇时,两位小姑娘的幸福感更强了,她们更加确信在他们面前的这位老爷爷,就是她们课本上常常歌唱的敬爱的毛主席。

毛主席笑着调侃道:“我长得有点像主席哟!”

两位小姑娘欣喜若狂,旁边的臭豆腐摊的老人更是激动不己,他没想到刚才跟自己交谈的竟然是毛主席,小女孩儿们为了让这重大的发现分享给所有游览蛇山的人们,于是含着幸福的泪花,激动地欢呼起来:“毛主席!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这欢呼声,像是在蛇山顶上放了一串鞭炮,立即炸开了,顷刻间,在黄鹤楼周围做买卖的,游览名胜古迹的,路过这里的人们,都朝着臭豆腐摊位和小女孩儿的喊声问询而来,当人们发现毛主席确实来到武汉人民中间,呼啦一下如同潮水般涌向毛主席,人们无比激动,欣喜若狂的振臂欢呼。

这亲切而又热烈的欢呼声,立刻使武汉的春风化为热浪,人们不惧春雪的严寒,向四面八方传开去,蛇山脚下,武昌民主路,沿江大道,一波又一波的人流在涌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从四面八方向黄鹤楼赶来,赶来….

黄鹤楼上的人越聚越多,顿时将黄鹤楼围的水泄不通,一声声亲切地呼唤,一张张异常激动的脸庞,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伸向面容慈善的毛主席,人们争先恐后地跟毛主席握手,问好….

人们振臂高呼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人民将毛主席层层包围,毛主席一个个跟群众握手,笑着向江城人民问好,然而,群众都想挤到毛主席跟前,跟老人家握握手,毛主席笑着向他们频频点头致意,笑着说道:“同志们好!同志们好!人民万岁!”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担心了,他对毛主席说:“主席,要不去黄鹤楼里面休息一下,等群众走后再回驻地。”

罗瑞卿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个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蒋介石还在梦想返回大陆,派特务进行破坏,用飞机骚扰沿海城市……

但他的这个建议被毛主席微笑着用手手势拒绝了,他说:“我不愿意避开群众,我乐于跟群众在一起。”于是,他决然地朝着山下走去….

群众像海浪一样跟随者毛主席的脚步而波动着,成千上万的群众顺着山势重重叠叠,起起伏伏,好像大江的波涛向前冲击着,千万双明快而充满喜悦激情幸福的目光,随着毛主席的身影而闪动着。

群众却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紧,毛主席被群众围的水泄不通,哪里还能前进一步呢?

罗瑞卿此时急得团团转,“怎么办!”身高1.89米的罗瑞卿将比他还高几厘米得武擎天拉到毛主席的面前,他俩一左一右成了“开路先锋”,将各自那有力的双臂展开,抵挡住从侧面和前面涌来的群众。

杨尚昆,李先念以及毛主席以及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则是从侧面何后面形成一个半圆形人墙,将毛主席围在中间向山下移动着。

罗瑞卿和武擎天一边开路,一边呼喊着:“同志们拥护毛主席,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请不要拥挤,请大家让一让!”

“同志们,毛主席的时间紧迫,请让出一条路来,让毛主席下山。”

真是谈何容易,一眼望去,万头攒动,警卫员们前呼后拥,使出全身力气往山下挤,人太多了,警卫员们随着人群的涌动而摇晃着。

围观的群众一听毛主席的工作很忙,有的人在人群中疏散,有的人高呼着:“大家让一让,让毛主席下山….”

他们立刻自觉地让出一条路来,毛主席边走边挥手致意,说道:“同志们,以后我再来看望大家!同志们辛苦了!”

终于,历经两个小时,毛主席一行人走到了江边,登上了停留在武昌汉阳门码头的渡江船,罗瑞卿等人已经是累的满头大汗。

正当毛主席站在船上向岸边的群众挥手致意的时候,人群中一位老太太挤到了江边,她眼里含着泪花,说:“真是他老人家呀,你看看,我连一碗水都没能给他老人家!”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毛主席从蛇山到黄鹤楼,走到半山腰,看到一座矮小的小茅草房屋门前挂着“光荣家属”的牌子,便进去探访,屋主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孙子参加了解放军,只带着一个小女孩相依为命。

毛主席问老人家:“生活困难吗?”

老太太说:“不困难,蛮好的,政府非常关心我们”,毛主席这才放心跟她告辞。”

老太太送走了毛主席,又回到屋子里,她抬头看到屋子里的毛主席的画像,顿时觉得刚才的客人跟画像里的一模一样,她猛然醒悟:毛主席来了!”

于是,他不顾一切追到江边,不断地自责道:“真是他老人家呀。我连碗水都没给他喝。”

毛主席登上船,群众纷纷跟毛主席挥手再见,一时间,群众如大海一般起伏,掌声雷动。

再次大喊:“毛主席万岁!”,万岁声直达霄汉,震耳欲聋,这种狂喜之态简直无法形容!

毛主席也回应道:“人民万岁!”

回到驻地,罗瑞卿愧疚地说:“主席这次万一有什么闪失,我怎么向党和国家,人民交代啊!”

然而,毛主席只是笑着说:“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毛主席回来后,跟武汉的工作人员开了会,谈论人民生活和生产问题,毛主席特意强调说:“现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当干部的要密切联系群众,客服官僚主义,不要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啊!”

五年后再次遭到群众“围堵”,毛主席说:“又是一次黄鹤楼”

对于毛主席的出巡遭围堵的情况屡见不鲜,1958年,毛主席视察天津,参观结束后,毛主席一行人来到了天津市长春道的正阳春饭馆吃烤鸭。

毛主席吃饭很快,别人还没吃完,毛主席就已经吃完,起身去楼上散散步,毛主席在楼上经过窗口时,不经意朝着窗外望了一眼。

这恰好对面的楼上,一位妇女正在晾衣服,这毛主席的一望,恰好被眼尖的她发现,她激动地大喊道:“毛主席来啦!”

这呼喊声不比当年在黄鹤楼小,犹如一声惊雷,整个天津都震动了,刹那,人群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立刻包围了正阳春饭馆,人们拥挤,欢呼,跳跃,越聚越多,堵满了路口,塞买了几条街道,一眼望去全是人,交通完全呈瘫痪状态。

群众欢呼:“毛主席万岁!”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坐不住,前后六次打开了窗户向群众喊话:“人民万岁!”

从中午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毛主席一行人一直被围困在正阳春饭店,无法“突围”,兴奋的群众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欢呼声经久不息。

为了能使毛主席突出“重围”,天津警备区派出一个排的健硕小伙子,战士们分离奋力开路,硬是将一辆华沙排小汽车从人群中推进来,推到正阳春饭馆,车屁股靠在门口。

毛主席的警卫员们和秘书前呼后拥,保护着毛主席,并将他挤入华沙小轿车,警卫排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推车,左右有人护卫,一步一步,硬是将车推出了人群。

毛主席上车后,只讲了一句话:“又是一次黄鹤楼哟!”

待毛主席走后,工作人员清扫现场,鞋帽和钢笔,手表收了七筐半,傍晚,毛主席乘火车回北京,途径卢沟桥又下车去两个农业社视察。

毛主席精力充沛,他大步走出田间小路,走上田埂,显得意气风发。

“天不早了,该收工了吧。”毛主席远远地向田里干农活的农民们招呼说。

又是“毛主席来了!是毛主席!”农民们争先恐后地跑过来,纷纷伸出手和毛主席握手,毛主席和群众们席地而坐,侃侃而谈,他们从生产形势谈到了人们的思想,从大好形势谈到对未来的憧憬。

告别时,几位社员激动地说:“毛主席不辞辛苦,这么晚了还来看望我们,我们要挑灯夜战,用优异的成绩向毛主席敬礼!”

回到中南海已经是深夜,毛主席毫无困意,他对李银桥说:“看来,我们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毛主席这次视察从8月4日出发,途径河北,又视察了安国,定县,河南新乡七里营,在七里营讲了“人民公社好。”

而后,又从河南抵达山东,又从山东到了天津,参观了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校办工厂,最后才返回南京,一路上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无论是“下不了的黄鹤楼”还是“又是一次黄鹤楼”,毛主席为国家,为人民终生工作不息,却从来不曾追求什么非分的享乐,这就是他受到人民的欢呼,出现“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的原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典录
历史典录
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
685文章数 59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