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成了还是败了?

分享至

01 官僚or政治家?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的作者Stavrianos,对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评价:

古代中国,从来不是由商人和政治家管理的国家,而是由地主和官僚管理的国家。

有人要问了,官僚和政治家,难道不是一回事?

还真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官僚做事,是为了做更大的官;

政治家做官,是为了做更大的事。

举个例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就是典型的官僚。

他虽然不是严嵩那样的贪官,但为了入阁拜相,就去刻意逢迎嘉靖,动不动“苦一苦百姓”。

像这样的人,心里是没有苍生的,只有权位,所以是官僚。

政治家则不同,他们掌握权力,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社会。

“那要这样讲的话,历史上的确是官僚、地主占主流,政治家少有啊?”

少有不是没有。

在我心中,王安石,就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首先是他从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谱,即使做了宰相,权倾朝野,但连轿子都不坐,只骑马。

他说人不能让人抬着。

后来隐退了,皇帝依然很照顾他,许他不少特权,但他却连马都不骑了,出行就是一仆、一驴、一袋饼,与普通村民老汉无异。

要搁现在,这就是首相挤地铁、大使坐经济舱的大新闻了。

而且他天天如此。

其次,他从不逢迎攀附。

王安石还在基层的时候,有过一个很有名的上司,叫包拯。

有一天,包大人攒局,同事们一起吃吃喝喝,交流工作,联络感情。

按理说,这种场合是小年轻献殷勤巴结领导的好机会,可偏偏有两个人不识趣,一个是王安石,

另一个就是他后来的死对头——司马光。

“全场这么多人,就你俩不喝,是不是想说不会喝、没喝过、喝了过敏?”

司马光一看领导黑脸了,赶紧一饮而尽。

王安石依然不识相,就不喝,不给面子你能咋滴?

这货刚中进士的时候,他的老乡晏殊——没错,就是那个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时任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

老乡见老乡嘛,晏部长就热情地请小王同学吃饭:“小王啊,我很看好你哦,将来你的官说不定做得比我还大……”

当时的晏殊,可谓是地位超然,他的大腿一般人根本抱不上。

更别说王安石一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了,换别人早就跪在地上叫爸爸了。

他倒好,竟然说:“嘁,浅薄,升官发财算什么,我有那么俗么?“

这样的人,你要说他贪图名利、恋栈权位,打死你我也不信。

但凡讲王安石,照例都要讲一讲他不拘衣食、不好女色的八卦。

我们小学的课文中,讲过一个小朋友因为读书太入迷,把墨汁当糖蘸着吃的故事:

王安石也是这个调性。

有一次皇帝带大臣钓鱼,他不钓,坐在一边发呆,呆着呆着太投入,一不小心就把整盘鱼饵给吃光了。

那玩意儿能好吃么?

还有一次,他请人吃饭,堂堂宰相,总理着当时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的几乎全部事务,就算不搞国宴不开茅台,总得整几个像样的菜吧?

他就不,他请人吃大饼。

但对方也是个官啊,骄奢淫逸那是老本行,大饼实在吃不下,但又不好驳了宰相大人的面子,只好做做样子,把饼中间的馅儿给吃了。

接着,让人尬到滴汗的一幕来了,王大人竟然当着对方的面,把人吃剩下的面皮拿起来吃掉了,整个过程丝滑自然,毫不做作。

前几天,新闻上看到马斯克的女友吐槽他活得像个乞丐,很多人还不信,觉得那么大的富豪,不养尊处优、酒池肉林像话吗?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心只想做事,对吃什么穿什么还真不在意。

比如我们办公室的陈思炜老师,他明明是个二代+上海土著,工作做得也很好,还既高又帅,以他的条件,不灯红酒绿、鲜衣怒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他在第一本书里写,“可以一整年都只吃鸡腿饭”、“同一套衣服,每样买五件”……

有人说,这怕不是越有钱越抠门吧?

在王安石的眼里,恐怕都没有钱这个概念。

有一次他老婆给他买了个小妾,被他拒收了——不光把小妾送了回去,还再贴人家10万贯钱,嘱咐那位少妇回去好好过日子。

你见过把钱往外抠的抠门吗?

王安石就这么个人设,不攀附、不享乐,还低情商!

他终其一生,始终能够做到不拘衣食、不好女色,除了能用品性高洁可以解释外,

再就是他的心思,从来没放在世俗享乐上——他一心只想搞事业。

王安石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变法。

02 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之所以要变法,是因为大宋病了,不变不行。

但这个病,表面上又不太能看出来。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仁宗到神宗时期的大宋,简直是“厉害了,我的宋“。

首先,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沈括……这些光耀万世的名字,都在这个时期登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