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洪水无情,“九河下梢”有多不易?一切要从60年前超燃的“根治海河”说起!

0
分享至

继8月1日22时10分永定河洪水水头抵达天津后,8月4日12时,大清河洪水也已抵达天津,此后洪水将从天津入海。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专家4日分析表示,随着洪水持续下泄,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正经历严峻考验。

“九河下梢”让海河几乎成为天津的代名词。地处海河流域尾闾,承担着流域约75%的洪水入海重担的天津,安全泄洪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从天津泄洪的洪水,流经哪里入海?为何泄洪不易?本市的防洪体系又是如何形成的?

“此次京津冀暴雨,是1963年以来海河流域的‘第二大雨’。”天津市水科院高级工程师李保国介绍说。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如今的海河防洪格局,正是形成于1963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根治海河运动……

洪水到底流经哪里入海?为何泄洪不易?

天津市是海河流域五大河系的入海口,流经市区的主要水系有海河、蓟运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等。

随着海河流域行洪过程的持续,天津市境内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新河等重点行洪河道持续高水位运行,天津已做足应战决战洪水的准备。

永定河来水

永定河来水原则上经过永定河泛区与北运河汇聚,过屈家店枢纽,入永定新河,途中会经过淀北、西七里海两处区域,与潮白河在宁车沽防潮闸汇聚后,由中新生态城与北塘古镇的连接点彩虹大桥处入海。

大清河来水

大清河来水经东淀,过独流减河进洪闸,汇入独流减河,在杨成庄大桥处分流并行,途中会经过团泊水库、北大港水库两处区域,最终在南港处入海。

子牙新河来水

子牙新河来水过河北献县枢纽后,由静海区最南端入天津,经滨海新区,由北大港新、老马棚口之间的海口枢纽入海。

“九河下梢”的天津

承担着洪水入海重担

为什么不能把洪水

马上排到海里呢?

听主播解读↓↓

讲述——天津人的抗洪记忆

自古海河多水患。海河流域水患频发的历史教训,也使得治理海河成为千年以来的命题。

近代天津发生过两场重大洪灾——最令老一辈天津人难忘的,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天津遭遇过的两次特大洪水,一次是1939年,一次是1963年。

1939年

8月,华北地区普降暴雨,海河上游和天津市内多处河道水势猛涨,洪水汇成一片。

很多人说,当时的天津就像一座“威尼斯水城”,人们在街道上划着小船。天津城被洪水浸泡长达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这场灾害造成当时天津市区80%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65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

天津市民高景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各胡同口,都用那个沙土袋子堆起来,弄得结果呢,也没挡住。看那水的源头,一会儿就起来了,有平房的上房顶。它一泡泡了四十天,当时啊有一些救济,绵薄之力啊,微乎其微,远水解不了近渴。有些开船,蒸点馒头,烙点大饼啊,往那些灾民那送。在房上饿着饿得难受啊,下不来啦,下不来地。在房上没饭吃,还下雨……”

对于那场劫难,年过九旬的高景云至今记忆犹新。洪水、瘟疫……轻而易举就能夺去鲜活的生命,死亡人数直到今天都无法准确统计。作为当时海河唯一的入海通道——天津,承受着海河水系最大的洪水压力。

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靳怀堾表示:“上面是扇形分布,上游特别大,面积也特别大,下面就一根‘棍’,全往天津低洼地带汇集,所以我们天津叫九河下梢。那么平时干旱的时候还好说,平水年也好说,一旦来大水,集中天津入海,天津就承受不住,那就是泛滥成灾。”

1963年

海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一场特大洪涝灾害。

同样是在8月,超过全年降雨总量的雨水,集中在5天,倾盆而下。平均雨量超过500毫米的面积多达43000平方公里,其中局部地区雨量2050毫米,创中国内地最高纪录。整个华北平原平地行洪,水量超出所经大小河道总泄量的10倍。海河流域的大小河流沟满壕平,滔滔洪水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入海,而这恰恰威胁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

靳怀堾解释道:“1963年这个大水,是百年不遇的大水。这次大水呢,给这个整个的南系,就是海河流域的半壁江山,都成汪洋泽国,叫平地行洪。”包括天津在内的多座城市,数以千万计的群众,像浮萍一般,被洪水左右着命运。

王江容先生说,1963年,他曾到海河边看过这样一幕——下泄的洪水几乎与解放桥的桥面持平了,金汤桥甚至已经被洪水淹没了。

1963年夏天,海河金汤桥超过警戒水位

在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与1939年的那场灾难不同的是,千千万万的燕赵儿女向洪水涌来的方向奔赴,几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住洪流。

抗洪战士为保护堤岸筑成人堤

那时,天津还是河北省的省会。8月10日,中共河北省委和省人委发出防汛救灾紧急指示,号召全省党政军民继续紧张动员起来,坚决战胜洪涝灾害。抗洪救灾也成为《河北日报》的重点报道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防汛指挥部,对海河流域南系罕见暴雨洪水极为关注。8月11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呈送的“关于当前海河流域水系特大洪水处理的紧急请示”,确立了“保卫天津市,保卫津浦铁路,尽量缩少灾害范围”的指导方针。

8月14日,《天津日报》头版刊登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委发出的防汛抗洪紧急指示,号召全市人民动员起来,向洪水展开顽强斗争。

8月19日,中共天津市委再次发出给全体党员的第二封信,题为《迎接更艰巨的斗争,坚决战胜洪水》,广大党员干部和工人、农民、学生等各界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奔赴抗洪前线。

全市工农兵学商齐动员,组成了防汛的大军,50万人开赴抗洪前线,守卫着长达300公里的堤防。“万众一心,英勇顽强,战胜洪水”成为鼓舞人们防汛抗洪的响亮口号。

抗洪战士在河中搭起人架打桩

抗洪战士正在搬运泥土,准备加固子牙河大堤

从南开区煤建公司退休的84岁张福先生,清楚地记得他是1963年8月5日上堤的,单位的上堤防汛队伍是7月底出发的,那时,因为队伍走得很仓促,都是头一天布置任务,单位要求你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这些在大堤上的同志们的后勤保障全靠单位运送,每天给护堤的职工烙大饼送大饼,直到大堤上建立了炊事班,情况才得以好转。

在大堤上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抢险,大家没有正规住宿的地方,就在大堤上搭窝铺。后来,解放军的队伍来了,空军的一部分同志夹在他们单位和别的单位之间,组成军民联合防汛队伍。

《抗洪》纪念册——天津市防汛指挥部1963年印制

单位的抗洪队伍从7月底一直到9月底才撤回来,张福是国庆节前一天撤回来的,整整在大堤上待了两个月。令他至今难忘的是,离开大堤前一天,他们被组织安排参观独流大桥,正赶上过火车,看到火车开得特别慢,水面基本跟桥面都挨着了,而这时已经是水退去以后的情形了。

当时在天津广播器材厂上班的戴虎贤先生,也记得是在1963年8月5日接到厂里的通知,要去抗洪前线。戴虎贤先生他们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在独流减河的北侧垒一个堤,当时河西区的几个单位都在那一块,在100米远取土,当时就用草袋子装三锨土。一开始还行,因为是平地,后来堤越垒越高,得爬坡了,当时吃的也比较困难,就是从直升机上给扔大饼、扔馒头,就这样吃,也没有水洗手,很脏的手就是拿着五个馒头就一块咸菜吃,只要爬一趟坡以后,就感觉肚子空了,就没劲了。这个活还不分昼夜,因为有的时间限制得很紧,有时候刚躺下两个小时又起来马上去干活了。

戴先生说,当时他们刚到津浦铁路线的时候还通车,三两天以后,就不通车了。他们就睡在铁道边上,通车的时候,他们的头或者脚就离着铁道也就有三五米远,就那样也能睡着了觉,说明这个劳动量相当大。

等到把堤垒好了,炸开口子以后这水就哗哗哗地流下来了,水就在堤里边越升越高。这时候又来命令了,说在这个堤的后边还得建一个戗起来的堤,所以大伙就又开始干,又垒了一个堤,没有第一个堤高,但是比那个宽,垒完了这个堤以后,这时候才感觉有点放心了。

等过了农历的七月十五,水就没那么大了。戴先生和同事大概在九月十几日回来的。回来的时候坐的那种敞篷的火车,就是平时运煤或是运木料的那种车。大家感觉收获不小,因为经过了辛勤劳动,把天津市给保卫住了!

当时,同样激动的还有王江容先生。他说,至今难忘,面对1963年大洪水,当看到火车从津浦铁路大桥上呼啸而过的时候,看着大桥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天津保住了,心里头非常欣慰!

抗洪战士在津浦铁路两侧修堤筑埝

此外,当年的静海县就和今天一样,为保护天津市,静海县人民做出巨大的牺牲!

1963年8月14日独流减河南堤率先扒开,向大三角分洪。后续的近半个月里,接连在子牙河段堤村实施爆破,向文安洼分洪。在津浦铁路25孔桥南运河堤实施爆破,向团泊洼分洪。在马厂减河大堤爆破向北大港分洪,炸开南大港海挡,让洪水漫流入海。同时,在南运河张村爆破,通过横穿铁路的东风渠泄洪。

当年住在静海县西湾河村的一位老人回忆道,在这之前,动员村民们赶紧迁走,等到1964年春节过后开了春,村民们才返回故土,发现当时两三尺高的村台子都上水了,整个把房子都给冲塌了!

等到灾后重建,一开始并没有马上建房,而是先给人们搭点窝铺,主要是赶紧种地,抢种粮食,种好粮食才保证有好收成。种完地之后才给老百姓盖房。由于那时候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物资匮乏,就只能用高粱瓤子和泥叨房子,最后,房子也就两米多高,高个儿一伸手就能够着房把子,在炕上睡觉,还不能站起来,一站起来顶上盖了。

在这样的房子里就乎了不到二年,村子里就给人们盖成了宽敞明亮的土坯房了,这样人们才安家落户,又形成村落。

据了解, 当时全静海在泄洪区里涉及迁移的就有20万群众, 分别安置到武清、安次、宁河、宝坻、蓟县、香河、霸县、黄骅、青县、天津郊区等兄弟地区的121个公社148个生产大队。

洪灾过后,1963年国庆,海河中心广场,天津市庆祝防汛抗洪胜利大会举行,游行队伍走过检阅台,庆祝抗洪胜利。人们由衷地高兴,为保住天津感到骄傲与自豪!

1963年国庆,天津市召开庆祝防汛抗洪胜利大会

为了宣传抗洪巨大成就,弘扬伟大抗洪精神,总结抗洪救灾的经验,当时的河北省委决定在天津市举办“1963年抗洪斗争展览”。同年11月12日,毛主席路过天津,听取了河北省委准备在天津市举办抗洪斗争展览的汇报,省委领导请求毛主席为展览题词。

11月17日,视察完灾情后的毛泽东,把海河儿女始终未能实现的夙愿,“一定要根治海河”写在了中国人治水的蓝图上。这是有文献记录以来,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治水工程,是当代的“大禹治水”。

轰轰烈烈的根治海河运动

靳怀堾表示:“最大的功绩、最核心的功绩是开挖了数条独流入海的河道,改变了五大水系集中天津入海的局面。这个功绩是了不起的,为后面我们整个的海河的防洪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65年到1980年的十五年时间里,百万群众的共同建设,使海河水系各条支流上游新增了五十二条骨干河道,三千四百多米防洪堤坝,并新建扩建了三十多座大中型水库。形成了海河水系如今所具备的分区防洪、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梁凤刚说:“原来有基础,防不住大洪水。1963年洪水来了,吃不消损失很大,毛主席说要根治海河。根治嘛就是要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那么又建了三千四百多公里堤防,又修了三十多座大中型水库。这样的话,这个海河流域的防洪格局,就基本成型了。

从迎战1963年洪水到今天

面对灾难

我们从来不缺乏战而胜之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信心

是因为知道有无数个你我他

在保卫着城市的安全

就像以往这座城市从来不服输一样

战胜洪水同样如此!

来源:津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信津南 incentive-icons
网信津南
主要用于官方新闻宣传、消息发布
20962文章数 42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