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克莱·舍基如何引领“有闲”经济与“有闲”商业的未来

分享至

今天,第一管理学派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认知盈余》。

作者克莱·舍基是一位专注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性网络研究的美国作家和企业顾问。

《认知盈余》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随着互联网交互工具的发展,人们的自由时间不仅可以用于内容消费,还可以用于分享和创造的现状。这本书可以说是奠定了分享经济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对于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经济规则会带来哪些改变。

一、认知盈余的概念

概念:空闲时间,剩余精力。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多即是不同」,规模效应造成了新现象,带来新的可能性,创造了过去无法想象的、由无数「热心的」「业余人士」完成的大型项目,例如wikipedia。

所谓认知盈余,用简单话说,就是知识分享,免费的和付费的;分享并不是因为有干货,盈余即surplus,也就是过剩,认知盈余就是认知过剩,不一定高质量,不一定价值,就是闲的蛋疼。接受者也不一定认真地要去学习,而是出于空闲时间的盈余,需要消费「认知」,所以,知乎一看就是一天,收藏了很多「干货」,其实仅仅是一种不花钱的「消费」行为,不一定有用,更多是满足一种自我「认知成长」的焦虑;

二、产生“认知盈余”的基本条件

在当前社会,“认知盈余”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得益于两个条件,分别是人们做事存在的内在动机,和互联网协作工具的出现。

1. 用户确实有“无私奉献”自己自由时间的内在动机

人们做事的内在动机主要包括两种:出于热爱,或者是为了获得认同。比如书中提到的“西风少年”的例子,一群年轻人利用各自的自由时间组织了一个滑板联盟,他们互相交流心得技巧,将滑板从作为“陆地冲浪板”的儿童玩具,变成了一个竞技项目,并配上了相应的服装和音乐,可以说是定义了现代滑板文化。这群人做这件事纯粹是出于对滑板的热爱。同样,获得认同感也是人们做事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当一个人通过分享,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自己的能力时,他会有内心的满足感。

2.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在任意网络节点间双向流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