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未来在哪里?

分享至

读懂了阿里和京东这两大高手的对决,就读懂了中国未来商业格局。

中国电子商务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为中国经济这十年的的高速增长贡献了不少力量,其势头早已领先全球。“互联网+”也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规划,可以说,电子商务将是中国未来“治理”全球贸易的一项重要工具,中国未来的定位应该是全球产品的分销中心。

电子商务的本质在于:最快、最好的使“产品”和“消费者”发生关系。中国电商的5大模式分别为:产业链模式、平台模式、O2O 模式、特卖模式、社交模式。 京东是产业链模式的典范,而天猫是开放平台模式的代表。我们就通俗的对比“阿里”和“京东”这两大霸主的区别!

1、“阿里”是大平台,“京东”是大商家

这得先从刘强东的“十节甘蔗”理论说起,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然后接下来的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

京东定位就是这后五个环节:以交易做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所以这些厂家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可以说,京东是零售服务商,是为品牌商打工的,这就是京东的自营电商。

阿里是平台电商,定位即: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我作为平台仅提供展示机会和流量来源,他们需要尽可能的招揽各种卖家,然后给卖家一个站点,由卖家自己更新和维护,并向他们收取保证金、服务费、提成等等费用,而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因此“淘宝”的品类相当丰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求必应,这就是“万能的淘宝”的由来!

2、阿里是横向发展,京东是纵向延伸,一胖一瘦

因此,“阿里“的定位是是帮卖家赚钱;“京东”的定位是给自己赚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阿里”根本没有帮卖家赚到钱,而“京东”也从来没有给自己赚到过钱。

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阿里的“淘宝”或者“天猫”来说,卖家得到的仅仅是流量,为了争抢流量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不仅要被价格战拉下水,还要不停的购买广告位(价格水涨船高),竞争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越来越多卖家放弃淘宝原因,于是这也被概括为传统电商瓶颈来临。

所以,阿里是没有帮商家赚到钱,但是却让很多消费者得受益了,因为中国的消费者确实可以买到更加廉价的产品,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很多假货充斥进来了。卖家的入驻性决定了管理的难度:口子放开了,假货自然进来了;口子收紧了,产品就不繁盛了,这种两难局面是阿里的开放平台定位决定的。

而在京东上面,60%产品都是都由京东经手的,京东就好比是一个互联网零售企业,批发产品在网上卖,赚取的是产品差价。在京东下单,付款到京东,打包和发货也是京东,售后也找找京东。所以京东要有庞大的采购团队、销售团队、客服团队,物流团队。

京东这种集中采购、广泛派送的模式必然对仓储有很大需求,必须要做物流。京东自建物流,就可以不受其他物流公司的影响,成为少有的能在假期中保证送货的电商。它整合了传统生产型企业和互联网营销端的产业链,从而更容易控制整个流程,这保证了产品质量,赢得了用户口碑和较高的忠诚度,但是京东庞大的物流体系也有弊端。

京东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去维护订单量、产品供给、物流仓储等,这是京东的软肋。所以,京东投入太大,赚的是口碑,没有利润。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