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心即性,性即理!什么是心?什么是性?什么又是理?

分享至

《传习录》里,陆澄问王阳明:“朱熹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这句话正确吗?”

王阳明回答说:「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意思是说,心即性,性即理,说一个‘与’字,未免将心和理一分而为二了。这需要学者善于观察发现。

什么是心?什么有是性?其实在《六祖坛经》里聊“明心见性”时,有详细讲过了。

‘心’不是指肉体里的那个‘心’,也不是指大脑。

人原本无心,是遇事对镜生出了心,现在的人常把心形容成思维、思想。

它是因为外界客观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比如,当你遇到了一朵花,于是就生出来了一个心念,告诉这是一朵花。当你没有见到这朵花时,就没有这个心生出。

所以心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是因为外界的诸多境在,才在遇事时,着在境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然后立名字,发生爱瞋、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

这就是《圆觉经》里说的:“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所以这个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生起的,所以佛家称为“集起为心”。

因为心的生出离不开物,所以才说“心物一体”,一切唯心造也是这么来的。

佛家常说:“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它是六尘落谢的影子,纯属虚幻,没有实体。

但心不是一无是处,而是非常重要,因为心是性的妙用。

性本无相,所以不可见、不可闻,所以《中庸》里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那么要见性,就必须从性的妙用上入手,也就是从心上入手,心与物是一体,心必须遇到物才能生出,所以才说“体物而不可遗”。

这就是孟子为什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也就是明白了心,就见到了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性为体,不生不灭;心为用,有生有灭。

所以古之大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

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

体用一源,两者合在一体,就是《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天者,不生不灭之体;命者,有生有灭之用。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生不灭、无善无恶”之体;“生其心”就是“有生有灭”之用,其实就是“真空生妙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