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马立政 | 吹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集结号”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共同发力,全方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宏观层面要强化国家战略力量,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简单的合作,而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深度耦合。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三者之间的深度耦合并不会自然发生,必须协调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政策链的作用。因此,要强化国家战略力量,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以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次全方位变革,要打破不利于产学研融合的桎梏,释放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更好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产学研管理理念上,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发挥科研协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聚焦于产学研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科研体系管理方面,要解决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不聚焦的问题;在科研人才方面,要消除创新人力资源分散的弊病;在科研资源整合方面,要破除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层面的本位思想;等等。深入到产学研的各自体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难以顺畅流动,甚至出现了创新“孤岛现象”。要采取必要的政策破解产学研不同体系的衔接难题。比如,借鉴国外“旋转门”的制度等。

由于创新行为存在正的外部性,特别是为了更好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创新资源配置与一般的资源配置必然不同。因此,必须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决策制度,更好统筹国家发展需要的引导性和企业、科研单位的自主性。把握国际发展前沿,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体制规划布局,致力于实现产学研融合的跨期最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并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新技术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尤其要注重聚焦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科研领域,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教政策和法规政策,等等。由此,实现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深度耦合,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产学研深度融合离不开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人才协同。要以“同”的价值领航,坚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共同目标使命。要以“协”的方式推进,在提倡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相互支撑的作用下,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进而,真正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形成具有一致性、整体性、融合性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中观层面要聚焦产业体系升级,打造产学研创新矩阵

随着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成和产业链更具垄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产业体系的视角,深刻理解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产业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功能的协同。聚焦产业体系升级,通过打造产学研创新矩阵,更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积累,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时间显著缩短。前沿科技创新从实验样品变为市场产品的产学研一体化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要依靠我国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优势,围绕产业链前沿、围绕重点项目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活动。在全球产业链的新领域、新赛道,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矩阵。在攻克高精尖技术难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打通以技术强带动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新通道。由此,围绕产业链纵向延伸推动创新链深度延展,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联动、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的创新联合体,更好达成从0到1的突破。

国家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位次较高的环节,而且离不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备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形成以“鼎新”带动“革故”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一方面,围绕传统产业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既有技术水平落后、部分领域科技发展停滞等问题,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形成新旧产业迭代的创新矩阵,推动产学研围绕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链环节,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赋能,形成新旧产业融合的创新矩阵,推动产学研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1+1>2的效应。

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要通过产业链全球布局,以产业链嵌入全球创新链,加强国际产学研合作,与全球头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克工程。尤其是要注重与我国全球化的国家战略相互促进,比如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围绕相应的产业链建设全球科技创新联盟与科创中心,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等。通过构建以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的创新矩阵,践行共谋、共创、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微观层面要激发企业主导作用,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

科学创新—技术孵化—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需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系统协同。但科学技术的研发、孵化、转化,都要依托所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发挥此作用的关键主体就是企业。为此,在全方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主导作用。

在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企业具有显著的多元主体性,其作为产学研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多元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凸显企业的多元主体性,才能以企业追求的市场价值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的学术价值,进而实现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有机统一。更为关键的是,市场价值的增值可以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动性。一旦市场价值实现了增值,新增的科研投入会传导至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端,实现科学创新—技术孵化—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市场的风险性,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这些导致了企业真正的科研投入必然小于潜在最优科研投入,进而产学研的融合程度也必然小于最优融合程度。立足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我国企业的主体多元性优势,可以破解这一普遍难题。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在产学研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要发挥民营企业作用,多层次整合创新资源。央企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非对称技术的科研投入,国企要加强对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中小微企业则可以侧重试验开发等环节的科研投入。由此,发挥不同企业主体在产学研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与相应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更加密切合作。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不是单方面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而是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既要吹响企业主导的冲锋号,又要吹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紧密结合的集结号,集中优质科研和产业资源,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进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实现知识、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的最优组合。要摆脱优质企业之间的局部利益,强化企业间合作;要组建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攻关。更好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广义的协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盟。

总之,科技创新需要系统思维,全方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以国家战略力量为引领,以聚焦产业体系升级为主线,以激发市场主导作用为关键,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协同推进,不断提升产学研融合深度,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马立政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20406文章数 3086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