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十六字心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如何区分道心和人心

分享至

徐爱问王阳明:“朱熹说‘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但以先生对惟精惟一的解释来看,朱熹的说法似乎不妥当。”

王阳明回答说:「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道心和人心出自《尚书》:“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句被儒家认为是“十六字心诀”。

朱熹认为道心为主,而人心要听命于道心,这样就将道心与人心分开来看了。

而王阳明前面讲“博文”与“约理”,以及讲“惟精”与“唯一”时,讲到它们原本就是合一的,本来就是一物,就跟“知行合一”是一样的。

而道心和人心也是如此,原本就是一个心,所以说「心一也」。

之所以会认为有两个心,是因为有了私欲。就好像知与行原本是合一的,它们之所以会分开,是因为有私欲的隔断。

其实,没有夹杂私欲的心,就是道心;而夹杂了私欲的心,就是人心。这就是「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

王阳明说:「‘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

而“率性之谓道”是出自《中庸》,我们在《中庸》里有讲过,“率性之谓道”就是依照本心自性而行,这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知行合一”。

也就是佛家说的:“于一切处,常行一直心是也”,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同样是依照本心自性而行,也就是道心。

我们的性之本体原本是不生不灭的,是不会自己生出念头的,所以是“无善无恶之体”。

但是,我们的性还要起妙用,也就是“心的感而遂通之妙”。

当我们遇事时,本心自性必然会随感而应,从而发出一个符合天理的正念,这个就是从体起用。

然后依照这个正念而行,就是率性之谓道,所以这个正念就是道心所发。

其实,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真空生妙有”。

“无所住”就是性之体,也就是无善无恶之体。而“生其心”就是从体起用,所以生出来的这个心就是道心。

道心就是正念,就是天理,在佛家叫净念,此时完全是本心自性所发,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这就是「未杂于人谓之道心」。

但凡夫往往容易着相,也就是在生出来的这个心上着境,而之所以会着境,是因为有我相,而有我必定有私。

所以此时就会有私欲夹杂在其中,那么道心就变成了人心,也就是「杂以人伪谓之人心」。

这个地方就是善恶的界头,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所以才说「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

原本本心自性随感而应,所生出来的念头是正念,这个时候心虽然已动,但是是循理而动,也就是“发而中节之‘和’”,即“动亦定”。

一旦在这个正念上起心动念了,就生出了私欲妄念,恶念就此生出,所以才说“起心动念即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