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如何通过六根来认知世界?

分享至

佛家常说“六根清净”,那什么是六根?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因为是我们内在的身体,所以也叫“内六根”。有内就有外,那么“内六根”就对应着“外六尘”。

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

然后六根跟六尘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就生出了“六识”。

六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所以佛家常说“三科”,也就是“阴、界、入”。

‘阴’是指五阴,也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界’是指十八界,也就是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合在一起就是十八界。

‘入’是指十二入,也就是外六尘和内六根一起为十二入。

其中,内六根和外六尘的关系是,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能触摸、意分别诸法。

通过根、尘相对,从而生出“见闻觉知”,前面的“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属于“见闻”。后面的‘身’能触摸属于“觉”,‘意’分别诸法属于“知”。

我们的佛性就犹如一面镜子,镜子能照出万物真实的样子,当一朵花出现在镜子面前时,镜子就能照出花的样子。

同样的,我们的佛性也有感而遂通之妙,跟镜子能照的功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事物时,自性就会随感而应,从而发出一个正念。

这就是常说的“现前一念”,也就是六祖慧能说的“真如自性起念”,因为这是从佛性而生,所以是净念。

有很多人认为,此时生出了念头,所以不是佛性。其实不然,此时是佛性起念,是正念,而正念就是无念。

无念不是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念念不住为无念,关于无念这里先不暂开讲,后面的文章会详细讲到。

总之,佛性起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没有这“现前一念”,就无法“即一切相”,无法了知一切,那么必然会堕入顽空,断灭佛性。

我们继续讲六根和六尘。假如,当我们见到一朵花,此时就是“眼见色”,色不是美色的意思,色是指器世界的一切事物。

眼睛见到花之后,自性就会随感而应,从而知道这是花,所以“根因尘而有知”,也就是六根必须跟六尘结合,才能有知。

再比如,鼻子闻到花香,这是鼻嗅香,从而自然知道这是花的香吻,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

由此,就明白了,佛性要起诸般妙用,还得借助六根,这就是“六根门前放光地动”。

当没有遇到六尘时,也就是没有遇到事时,此时没有缘起,那么就是佛性的本体,也就是无所住的空性。

当遇到六尘之后,此时有了缘起,就会“因缘和合而生”。比如见到花,这就是有了缘起,然后就会生出一个正念,从而知道这是花。

我们常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我们这里所讲的一切妙用,都是第三重的“见山还是山”,也就是你见山知山,见花知花等等。

但必须保证具备“真空”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见山不是山”,然后才能有“见山还是山”的妙用,这就是“从体起用”,也就是“真空生妙有”。

真空的本体,也就是无所住的本体,所以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必须具备“真空”的本体,“生其心”就是“见花知花”的妙用。

但是,普通人心中有我执,有爱恨之心,然后就会有取舍,此时就会攀缘见到的一切色相。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