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只选了4人担任副总理,他们有何过人之处?

0
分享至

前言

新中国成立当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布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

当时毛主席希望周恩来尽快完成政务院各个机构的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副总理人选。

图|毛主席

大家都知道,在此后几十年里,国务院副总理的人选足足有十几位,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但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副总理的人选并不多,仅有4位,这4位都是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后选定的。

要知道,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副总理的人选责任重大,这体现了周总理在选择副总理时也是费尽心血。

要么,周恩来精挑细选的这4位副总理有何过人之处?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4位著名人士

首先看副主席是哪些人,在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中,毛泽东为主席,6位副主席中,有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三位民主人士。

这也看出,毛主席在选择副主席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们的影响力,所以副总理的选择上更是如此。

在这4位副总理中,有两位都是老革命家,那就是董必武和陈云。

董必武老先生不用多说,是延安五老之一,德高望重,此外,陈云更是从红军时期就赫赫有名的经济奇才。

另外两位,一位是大文豪郭沫若,还有一位就是和毛主席有“窑洞对”的,提出“兴亡周期率”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

他们四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所以当选副总理后,也是分工明确。

董必武先生是第一副总理,兼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主要是分管政治工作。

另外陈云有自己在经济建设上的优势,所以主管的是经济工作。郭沫若先生是德才兼备的大文豪,甚至和鲁迅齐名,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得心应手,最后黄炎培兼任轻工业部部长,发挥自己的专长。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这4位都有自己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一起帮助周总理工作,定然是熠熠生辉。

那么,笔者就叙述一下,这四位副总理的声望。

第一位:董必武

董必武生于1886年,是清朝秀才,所以毛主席尊称董必武先生为“董老”。

虽然年事已高,但董必武从小就有立志报国的志向。1903年,17岁的董必武不满当官者对考生的欺压,所以参加了包围贡院的斗争,但是却在巡抚衙门前遭到毒打。

董必武知道,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经腐败无能,所以在1911年听说武昌起义的消息后,马上就投身革命洪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

3年后,董必武决定跟随孙中山先生,开始轰轰烈烈的革命之路,但是却被敌人逮捕,他两次入狱,虽然饱经磨难,但改变不了他立志报国革命到底的决心。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董必武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探寻新的革命方向。

五四运动开始后,他积极支持全国的运动,到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时,董必武还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一大,成为了党的创始人之一。

从红军时期到延安,董必武虽然年纪大,但他的报国志向和让人称颂的高贵品质,一直得到大家的尊敬。

论资历,论人品,论贡献,董必武可以称为“延安五老”之一,名副其实。

在后来的很多年,董必武老先生一直在幕后工作,和周恩来一起领导地下工作。

比起来前方战士们的硝烟杀敌,董必武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也付出了巨大心血。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时,董必武担任副总理,工作十分出色。

当时察哈尔北部出现了鼠疫,并且迅速蔓延,董必武马上开始成立防疫委员会。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担任中央救灾委员会主任,领导广大人民一起克服困难。

他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总是把自己当作党和人民的“老牛”来自勉。

据说董必武担任副总理后,他家乡的很多乡亲们都给他写信,说他做了大官,都想来找他处理一些家里的“升学”“就业”等问题。

董必武从来不会徇私枉法,他一律拒绝,他说:“我受到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才担任国家领导,我绝不会利用自己的职位给自己的亲属谋私。”

在刚上任那几年,董必武铁面无私,到了60年代,他更是兢兢业业。

1964年,董必武的一个侄子到北京看望他,期间,侄子想出趟门,想用一下董必武的车子,董必武得知后十分生气地说:“这是国家给我用的专车,除了工作,其他人一律不准用。”

家里有亲戚到访,董必武原本十分高兴,但是后来得知侄子还想在北京谋生时十分生气,他劝说侄子回家,他说:“我在政府里虽然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靠各自的工资生活,不能乱花家里一分钱。现在你有困难,就要自己克服,不能依靠任何人,更不能走后门。”

在三年困难时期,董必武因为家里人口多,粮食供应不足,生活十分困难,即便如此,他告诫妻子和孩子,任何人不准拿他的名字去办事,更不能对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在家里要有家里的原则,宁可在自家院子里养鸡鸭,也不能问组织上要钱。

1975年,董必武先生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元帅在董必武的追悼会上说:“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是伟大的忠诚的革命家。”

第二位:陈云

在新中国的领导人中,陈云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位,他是担任副总理时间最长的领袖,从政务院到国务院,连任5届副总理。

李先念同志曾夸赞陈云说:“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向前元帅,教我如何打仗,一个是陈云同志,教我怎么管理经济。”

其实,无论是周恩来还是邓小平,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都少不了陈云先生的运筹帷幄,他在经济上的建树确实令人敬佩。

早在1949年5月,周恩来就推荐让陈云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主任,这也是毛主席亲自批示的。

当时周恩来问陈云,打算从哪入手,陈云决定去刚刚解放的上海做调查研究。

到上海后,陈云初步摸清楚了上海的情况,这里虽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地,但粮食和棉花,以及煤炭都十分短缺。

面对这“两白一黑”的问题,陈云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症下药。

在上海解放前,资本家在上海兴风作浪,以前100元法币也可以买一只鸡,到了1947年,这点钱只能一盒火柴了,法币的贬值,物价的飞涨,弄得上海鸡犬不宁。

为了解决各种问题,陈云和上海市长陈毅商量多次,停止银元的发行和流通,不久,人民币就占领了上海市场,这就是政府的威信。

随后,陈云又开始处理物价的问题,上海资本家兴风作浪,开展了一场粮食抢购风,他们大量储存粮食,导致老百姓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陈云见此情景,马上从周边地区,无锡和江苏等地运来粮食,在资本家不知道的情况下,陈云秘密储备了8亿多斤粮食,突然开始卖粮,粮价突然下跌,资本家吃了大亏。

这些事情,也让上海的资本家认识到,在共产党中也有理财高手,他们想压榨大众的钱财,这是痴心妄想。

陈云出生于1905年,1995年去世,从1925年入党开始算起,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淡泊名利,不求虚荣,把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可以说兢兢业业。

作为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成员,陈云的革命功绩和思想风范,有目共睹。

1994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曾打算出本一本《陈云》画册,介绍陈云一生的功绩,但是在请示陈云时,陈云一直不同意。

他不知道过多地宣传自己的事情,所以当年有一部电视剧《陈云出川》上映时,陈云马上叫停,他还给中央领导写信,说自己这段经历十分平常,不值得这样去宣传。

1995年4月10日,陈云因病逝世,两个月后,《陈云文选》正式出版,这是留给后人最大的宝藏。

伟人虽逝,风范长存。陈云他是中共经济权威第一人,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图|前左6为陈云

第三:郭沫若

大家熟悉郭沫若,大多数人因为他是个作家,其实在郭沫若的生平简介上,他的前面有很多头衔,比如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戏剧家,书法家,还有思想家,革命家等等。

因此,说郭沫若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一点不为过。

此外在他的职务上,更是有很多光环,比如“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等。

郭沫若是诗人,所以和毛主席志同道合,两个在一起常常吟诗作赋,可以说友谊很深。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一首《沁园春·雪》火爆重庆,蒋介石为了把毛主席的这首词压下去,派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和词,郭沫若先生为了支持毛主席,也创作了几首《沁园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依然唱和频繁,1957年1月,毛主席的18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郭沫若看到后,当即就写了毛主席诗词的三首和词。

其中就有《念奴娇·小汤山》《水调歌头·归途》等名词,对应的就是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和《水调歌头·游泳》,以及《浪淘沙·北戴河》。

到了60年代,毛主席和郭沫若的诗作唱和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比如1961年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当即写了一首七律。

毛主席看到后,当即写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其中的名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物又重来”。

当然,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的诗词合唱远远不止这些,著名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早已名传千古,其中的名句更是光彩照人。

比如:多少事,从来急。

比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关于郭沫若和毛主席的情谊,据说郭沫若曾送给毛主席一块手表。

毛主席生前戴的这块手表,产自瑞士,圆型,表径4厘米,棕色牛皮表带,表盘“12”数字下有“Ω”符号和“0MEGA”商标字样。

这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郭沫若送给毛泽东的。此后,毛主席一直戴着这块表,直到去世。

那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郭沫若和毛主席畅谈古今,郭沫若在听毛主席说话时,由于自己的听力不好,便侧着身体,他看着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

突然那看见毛主席看时间时,一直看着自己的一个旧怀表,随后,两个人谈话结束后,郭沫若斗胆递给毛主席一只手表。

他说,这是他从欧洲回来时买的,现在想送给毛主席,一是用来纪念,二是为了毛主席工作需要。

毛主席其实很少接受别人的赠礼,现在看到郭沫若先生如此好意,最后也欣然接受。没想到,这块手表,毛主席竟然戴了一辈子。

到1969年,这块手表已经快报废了,不仅表带磨损严重,而且表盘也十分模糊,到了实在不能用了,毛主席还说:“拿去修一修吧。”

为了不影响毛主席工作,管理员吴连登去中央办公厅借了一块表,还打了借条,等到表修好了,毛主席马上让人把借来的表还回去。

毛主席去世后,郭沫若送给毛主席的这块表,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展出,后来又由中央办公厅收回,于1990年11月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展出,而那根更换下来的表带,现在还陈列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里。

图|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欢迎黄炎培访问延安

第四:黄炎培

其实黄炎培是毛主席的老朋友了,早在抗战即将胜利时,黄炎培就是受邀去了延安,著名的“窑洞对”就是那时候的事。

据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和黄炎培的谈话足足有十几个小时,黄炎培提到的一个问题“兴亡周期率”毛主席十分感兴趣。

黄炎培的意思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毛主席和黄炎培讨论了很久,他说:“我觉得,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可以跳出这个周期律,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

毛主席和黄炎培的话被传为佳话。

黄炎培生于1878年,1905年曾加入同盟会,1940年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在延安时,毛主席就对他说:“1920年在上海,你主持一场会议,还展开了一场沸腾的演讲,那一大群人中,有一个人就是毛泽东啊。”

1949年,黄炎培在地下党的保护下,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来到了解放区,不久便来到北京见到毛主席。

第二天,毛主席专门设宴招待了黄炎培等人,可以说对黄炎培十分尊重。

黄炎培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多次向黄炎培请教问题,甚至有时候大半夜把黄炎培请到中南海进行谈话。

长期的交谈,让两人的情谊越来越深,而且两个人还多有书信来往,在书信中,黄炎培也对治国理念和一些方针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好的建议,毛主席一律采纳,如果是不好的,毛主席也会直言批评。

黄炎培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心朋友,他的选择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据说黄炎培也是一个文学家,他曾写了不少大作,让毛主席给评论,毛主席有新的诗作,也会寄给黄炎培,对词中的建议十分看重,即便是一个字的改动,毛主席也会十分认真地看待。

黄炎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才华横溢,但表示一生不想做官。所以在新中国成立时,周总理曾多次找他,希望他可以出任政务院副总理职位。

周恩来告诉他:“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们服务……”

此后的黄炎培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他不但是毛主席推心置腹的党外好友,也是诗情相通的密切诗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谜中谜
历史谜中谜
解开历史中的谜团
302文章数 4889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