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治疗的哲学背景(下)

分享至

后现代心理学超越了人们所熟知的关于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二元对立。因为科学主义心理学所推崇的客观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追求的主观主义,原本就是同一枚现代硬币的正反两面。

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社会建构论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建树,在元理论的层次上对西方传统的二元主义认识论进行了批判和解构,把关注的焦点从二元主义认识论所专注的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移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进而,社会建构论通过语言的社会性而说明存在于语言中的知识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功能。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社会建构论”一词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同义的

我们在

一起聊聊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四)—社会治疗的哲学背景(上)

聊到了社会治疗的哲学背景的前二方面,分别是:

1、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二元论的批判;

2、维特根斯坦对心理学哲学中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今天我们接着来谈一谈后三方面。

3、维特根斯坦对行为主义的超越

由于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与行为主义有某些相似之处,很多西方学者把维特根斯坦看作行为主义者,称他的思想体系为“哲学行为主义”;根据他在意向性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称他为“社会的行为主义”或“语言的行为主义”。原因在于,在意向性问题的基本立场上,有两种选择,传统哲学的一贯态度是强调意向性本身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语言活动只是这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是维特根斯坦拒斥的一种观点;而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家们采取的立场则相反,认为意向性是构成言语行为的一个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言语行为才能理解意向性。显然,该立场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特征。然而,在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做全面考察之后,特别是在他的意向性问题的观点中,我们会发现,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远远超越了行为主义的。

上述结论的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外部的、个别的行为来确定语言的意义,或者说,是根据对说出的话所产生的行为上的反应,来确定语言的意义

而维特根斯坦与行为主义的不同,首先在于他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类行为原子化的倾向。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的,不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人类的语言也只能在使用语言的社会群体中才能实现语言的作用。其次,维特根斯坦反对行为主义的因果决定论。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联系绝不是因果关系,诸如希望、祈祷等心理活动并不是由其他的东西或经验条件引起的,而只是在一种普遍的社会(语言)框架中构成的。人类行为只有在一种“意向的领域”(即语言游戏的环境和生活形式)中才能具有意义。

由此看来,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对行为的解释,以及关于意向性的思想,已经超出了行为主义讨论的范围,而更接近现象学的观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