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沂蒙精神 山高水长

0
分享至

原标题:沂蒙精神 山高水长

沂蒙巍巍,如龙卧盘;沂沭泱泱,如带绵延。鲁中腹地,逶迤八百里沂蒙,枕泰山而襟楚水、拥鲁都而滨东海,不仅孕育了东夷文化、琅琊古郡的宏猷景象,涌现出宗圣曾子、兵圣孙武、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等鸿儒雄才,更曾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下的一块时间较长、区域较广、人口众多的重要根据地,见证过一个风雨如晦、血火熔炼的战争年代,镌刻下一段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乳交融的红色历史。孟夏之初,沂蒙七十二崮群峰环翠、百木竞秀,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等地,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体悟沂蒙精神,感怀至深。

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胸怀黎庶、救焚拯溺,在齐鲁大地山河飘摇、家园破碎的危难时刻毅然决定“派兵去山东”,感召和激发了沂蒙人民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无私奉献的大义壮举。1938年4月,日军攻占临沂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临沂血案”,血性刚勇、不畏强暴的沂蒙人民奋起抗争、与敌血战。1938年9月,毛泽东运筹帷幄、着眼全局,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派兵去山东”。山东北通平津,南接江淮,东临渤海、黄海,并有黄河、泰山屏障,是连接华北、华东甚至宁沪杭地区的重要节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派兵去山东”,这是党中央早就酝酿着的战略思想。1938年5月,党中央派郭洪涛等政治军事干部赴鲁领导抗战;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及主力入鲁;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军第1纵队挺进地处山东东南部的沂蒙地区。人民军队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山东人民、壮大了抗日力量,沂蒙大地涌现出众多抗日英雄和“抗日楷模村”。在莒南渊子崖保卫战中,村长林凡义带领全村312名自卫队员和村民,以土枪、土炮、镢头、石块等为武器,与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殊死搏斗,全村自卫队员和村民牺牲147人,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和战士壮烈捐躯,在八路军和区武工队驰援下,日军被歼112人后仓皇逃窜,此战被毛泽东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1941年11月,发生在沂蒙山根据地中心区的大青山突围战,是一次反日寇大“扫荡”的著名战斗。为了掩护群众撤离,300多名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打光全部子弹、手榴弹后,举起石头奋勇还击,第五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程克壮烈牺牲,队长邱则民弹尽跳崖殉国。大青山突围战粉碎了日军“铁壁合围”,书写了“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的英雄战例。自1937年至1945年,山东军民共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25万多人。1941年初,山东根据地面积3600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根据地面积拓展到12.5万平方公里,党员发展到20万人,主力部队扩充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队120万人,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积蓄了重要力量。回顾这段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谋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才点燃了沂蒙人民为保家卫国、追求解放而战的燎原之火;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坚持真理、不怕牺牲、心系人民的共产党人,才有了一大批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人民群众;正是因为有了革命火种在沂蒙大地的播撒、承袭和弘扬,才为沂蒙精神注入了红色基因。

沂蒙人民用齐鲁儿女的忠肝义胆、坚毅刚烈,在人民军队浴血鏖战、矢尽粮空的艰难境地大义毁家纾难、倾力支援,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丰厚滋养。钟灵毓秀的沂蒙大地,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忠诚、淳朴、刚毅的品格。在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感召下,沂蒙儿女以极大热情和崇高精神,积极拥政拥军、参军参战、奋勇支前,他们摊煎饼、做军鞋、送弹药、架人桥、抬担架,“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其中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120万人拥军支前,“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三英烈之父”刘永良,“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他们已成为沂蒙精神永恒的红色坐标。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区遭到国民党“还乡团”反攻倒算,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名干部、群众被杀害,即便这样也没能动摇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25年间,在沂蒙山区境内战斗、工作而牺牲以及沂蒙山区在外地牺牲的烈士多达62576名,其中3万余名烈士为沂蒙籍。在他们当中,有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有在日寇“大扫荡”中壮烈牺牲的陈明、辛锐夫妇,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爱人陈若克和他们刚刚出生19天的女儿,也有汉斯·希伯这样的“外国八路”……走进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瞻仰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纪念塔,耳边仿佛响起了硝烟弥漫中隆隆的枪炮声和革命先烈奋勇杀敌的呐喊声;轻抚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巨大的石质联碑,6万多名革命烈士的不陨英魂和浩然之气仿佛扑面而来;驻足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展示厅,八路军行军穿过的雨衣、沂蒙军民用过的大刀、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的红缨枪,仿佛正在诉说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首诞生于烽火沂蒙的《跟着共产党走》,不正是人民群众“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谁就是人民心中的‘自己人’”的真实呼声吗?不正是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的生动写照吗?

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开辟和建设山东根据地的过程中同沂蒙人民共同铸就的。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人民军队同人民的鱼水之情和血肉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而今,那段峥嵘岁月已逝去了70多年,而那段峥嵘岁月中集中迸发出的沂蒙精神,却以其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那是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那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怀,那是一种舍生忘死的担当,那是一种薪火不灭的传承……

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以新的境界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以新的担当践行沂蒙精神的要求,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刻把握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时代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上持续努力;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把握潮流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改革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本领;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践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必须把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只有这样,“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才会极大地弘扬,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磅礴伟力才会极大地汇聚。而弘扬这样的精神、汇聚起这样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然会实现。(赵新奇)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工网
中工网
亿万职工的网上精神家园
142385文章数 110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