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里用了特别长的篇幅来讲述五四运动,但对于这个影响到了至今中国的爱国运动而言,这些画面还远远难以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后续影响。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五四运动里都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影响到中国至今的呢?
1
五四运动的起源,要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受到屈辱说起。
1919年1月18日,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7个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和平会议,中国同样是战胜国之一,自然也参与了巴黎和会。
老实说,当时中国各界人士都对巴黎和会抱有相当大的期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巴黎和会开始前在演讲里提到,国际间的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光明主义将取代他。
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开始前,拜访了提出“十四条国际准则”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得到了威尔逊支持中国的承诺。
所以,在当时社会各界看来,取消外国列强在华的所有特权,收回山东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结果却令人难以接受,日本在私底下以利益交换,成功打动了巴黎和会的几大巨头,夺取了德国在华的诸多特权,包括山东也被转交给了日本。
这则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在听闻北洋政府有意接受如此屈辱的条约后,学生和工人们的怒气再也无法遏制。
这也就有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
2
5月4日当天下午,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着“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破了军警的封锁,来到了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
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罗家伦印发了两万多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将其送到了游行队伍中,这份传单很快传遍了北京城。
还有另一群更激进的学生,烧毁了外交次长曹汝霖的府邸。
当天晚些时候,北洋政府出动军警抓捕了32名学生。
北洋政府认为这样可以“杀鸡儆猴”,打击到其余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却不想这反而激起了学生们更大的愤怒。
5日,北京各大学校开始了总罢课;6日,天津、上海等地共计20余所院校也行动起来,响应北京的学生开始了罢课和游行,同时社会各界爱国人士都开始发声支持学生群体。
北京的学生们还成立了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游行,有学生上街演讲,争取工人群体的支持。
6月3日,北京有2000余名各大院校学生走上街头,展开爱国反帝演讲,但遭到了被北洋政府的强烈阻扰,当天有170名学生遭到逮捕。
4日,又有4000多名学生上街演讲,有700余人被捕。
由此可见,北洋政府“杀鸡儆猴”的策略显然是无效的,反倒是随着时间流逝,这场爱国运动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广大。
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第三、四、五纺纱厂有5000余名工人大喊着“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发起了罢工。
同日下午,陆家嘴附近多家工厂共有超过2万名工人也加入了罢工游行的行列。
10日,上海形成了全市总罢工,并喊出了誓言:不达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
此时五四运动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罢工群体也不再仅局限于学生,工人、商人、学生和其他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进来。
3
北京、上海的这股爱国罢工、罢课风气很快朝着全国各大城市扩散,济南、青岛、天津、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全国100多座中大城市纷纷响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这种规模的抗议游行,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此时五四运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主力也不再是学生,而是数量更广的工人群体。
并且如此巨大的抗议规模,北洋政府再不能像从前那般简单的抓人了事。
这就像一个火药桶,要是处理不好随时就会爆炸,要了北洋政府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