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交通救捞|72年风雨路,廿载筑春秋

0
分享至

72年风雨路,

廿载筑春秋。

2003年6月28日,交通救捞开启了里程碑式的体制改革,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将自身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与命运。

海空立体救援、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大深度饱和潜水、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一个个铿锵词汇,浓缩着交通救捞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诠释着体制改革后战风斗浪的20载春秋。

2022年10月,“南海救113”轮、B-7136前往汕头南澳南面80海里海域成功救助主机故障印尼籍散货船。

20年来,救捞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交通救捞在改革中锐意进取,实现了全国沿海空中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建设全覆盖,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特色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

20年来,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不断完善。73艘救助船、144艘打捞工作船舶、20架救助直升机、24个救助基地、19支应急队伍动态待命,以业之精勤、技之精湛,确保危难关头、紧急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潜得下去、捞得起来。

20年来,救捞能力不断走向深海远洋。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共执行救助抢险任务22640起,救助海上遇险人员53464名,救助遇险船舶2909艘,打捞沉船233艘, 获救财产价值1514.5亿元,矢志当好国家海上应急救助主力军。

20年来,救捞始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唯一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交通救捞用生命与热血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年来,救捞“走出去”水平持续提高。走出国门,代表国家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中国救捞已成为活跃在国际救捞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势而变

顺时代潮流而动

回望交通救捞发展历程,其改革发展始终同时代潮流保持高度一致,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百姓福祉和社会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1年8月24日,以清障打捞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打捞公司于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的诞生。1973年“波罗的海克列夫号”事件后,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相继组建了广州和烟台两个海难救助打捞局,与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一同组成了全国性布局的救助打捞机构,完成了一次开创性改革。1978年,交通部海难救助打捞局成立,全国专业救捞指挥体系和沿海救捞网络初步形成,救助站点增至17个,改革成效显著。

2016年6月,烟台打捞局成功完成四川广元白龙湖沉船救援行动。

时间来到了2003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交通救捞开启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体制改革。

这一次的历史性变革,还要从“大舜”轮海难事故谈起。1999年11月24日“大舜”轮在烟台海域翻沉,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海难事故。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给国家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敲响了警钟,改革救助打捞体制,加快我国海上专业打捞力量建设,全面提升海上综合救捞能力已刻不容缓。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03年6月28日,由原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实行统一垂直领导和管理,以“救助与打捞分开”为原则,分别组建北海、东海、南海3个救助局,烟台、上海、广州3个打捞局,以及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4个救助飞行队,担负起我国沿海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清障打捞和应急抢险救灾等公益性职责,标志着交通救捞体制改革工作迈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一次革故鼎新的再起航。

随着新的救捞体制建立,交通救捞靠前站位,创造性地实施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将救助值班船舶前移到港外锚地、航道附近、事故高发海域值守,并以基地为依托,以待命点为前哨,有效发挥救助基地、救助直升机和救助船舶之间的联动效应。通过“靠前、加密、加快”,变远距离待命为近距离待命,变静态待命为动态待命,救助力量到达事故现场的平均时间较改革前缩短70多分钟,大幅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救助效率。

2015年11月,成功救出翻扣渔船内被困36小时的渔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救捞再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2016年,在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交通救捞发展又迎来新机遇。当年9月1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交通救捞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决定在救捞系统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关系顺畅、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救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7年,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到救捞系统,明确交通救捞各救助单位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各打捞单位为国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交通救捞整体协同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2017年4月1日,实施深化交通救捞管理体制改革后,4支救助飞行队划归海区所属救助局,实行救助单位海区统一管理,海空立体救援体系日趋完善,救援效率持续提升。

20年锐意进取,在党中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交通救捞将改革发展深深根植于国家需求与时代呼唤的沃土之上,在忧患中求发展,在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中不断创新,“自我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专题谋划“推进国家海洋与救助保障体系建设”。

2019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救捞建设发展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进行总体布局。

2022年出台《救捞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构建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注入新动能。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历史潮流,以谋定而后动的成功探索与大胆革新,有效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极大释放高质量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交通救捞逐步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特色发展模式。即救助、打捞和飞行“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人命、环境、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海空立体救捞网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交通救捞高质量发展之路。

擘画蓝图

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体制改革以来,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安全发展新要求中,交通运输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最终凝聚起交通救捞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动力,交通救捞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7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使救捞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救捞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2014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交通救捞到2020年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目标……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交通救捞的高速发展指明方向,激发新的活力,进而增添了救捞事业阔步向前的新动力。

2019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全面建成,整体实力、保障效果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现。这是新时代国家专业救捞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战略规划,不仅为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制定了“施工图”和“时间表”,更为救捞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吹响集结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交通救捞不断加强装备、技术、人才专业化建设,朝着“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扎实推动新时期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日趋精干。推进“人才强救”战略,坚持“高精尖缺”“专精强特”发展导向,坚持科学人才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交通救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35)》,加快推进应急救助管理综合型、技术专业型、技能复合型人才建设……职工队伍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年龄结构等更加优化,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仅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04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的船长、轮机长、搜救机长、救生员、潜水员成长起来,成为救捞发展的中坚力量。

专业装备不断升级换代,救捞核心技术能力全面提升,部分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老旧的2600千瓦拖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2艘9000千瓦的专业救助船全部入列成为战风斗浪的主力船型,能够在12级风出动、在9级风实施有效救助;救助直升机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救助半径110海里;打捞工程船单船起重能力为5000吨,单船抬浮能力达8万吨,机械力量支持作业水深拓展到6000米,初步具备了整体打捞大吨位沉船、快速开展海上溢油清除的能力。

如今,交通救捞人才队伍专业精干,大国重器砥砺担当,综合素质、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不断增强,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

砥砺奋进

从江河近海向深海远洋进发

交通救捞,是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守卫者,是海上遇险人员救助的主力军,也是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协定的重要践行者。翻开交通救捞发展史册,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救捞技术在执行数以千计的海上救助打捞任务中,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崛起,从江河近海迈向深海远洋。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机上154名同胞的安危牵动着人们的心。按照部署,交通救捞派出“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01”轮、“东海救101”轮3艘大功率专业救助船,携带相关设备和100余名专业人员,历时65天,完成32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搜索,一点点扫测,一寸寸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恶劣的海况,体能的极度透支,没有一人抱怨,没有一人叫苦……这是交通救捞首次走向远洋执行搜救任务,是历时最长、航程最远的远洋搜寻,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走向深蓝的里程碑。

2023年5月16日,中国籍远洋渔船“鲁蓬远渔028”轮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倾覆,船上39人失联(中国籍17人、外籍22人)。按照部署要求,上海打捞局拖轮“德添”轮及12名潜水员远赴印度洋海域执行救助任务,救捞力量抵达现场后担任现场指挥船,多次派员登上难船底部敲击,统筹协调现场10余艘中方船舶开展海面搜救、遗体打捞和接收工作。此次救助克服现场气象和海况较差、距离海岸线较远、力量投送耗时长等困难,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2023年5月,“鲁蓬远渔028”轮搜寻现场,我方人员登上难船底部敲击。

这些超远距离救助所折射的,不仅诠释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是对交通救捞从浅海走向深蓝能力的集中检验。

2008年

救捞力量第一次到西沙值守;

2018年7月27日

经党中央批准,南海救助局作为我国第一支民事力量派遣专业救助船进驻南沙岛礁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

2019年1月29日

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在永暑礁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海上专业救捞力量延伸到祖国最南端;

2022年6月26日

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在渚碧正式挂牌,第一批机组人员顺利进驻岛礁常态化值守,形成了南沙海域“三位一体”的救助格局。

体制改革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加快实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开发空间逐步挺进深海远洋。跟随时代的步伐,交通救捞着力加强深远海救捞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掀起了高质量发展新浪潮。

我国首艘具备深远海搜寻能力的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02”轮。

自专业救助力量进驻南沙值守以来,南海救助局先后完成20批次救助船舶和4批次直升机,共526人次进驻南沙值守,截至2023年6月,共执行救助任务73起,出动力量147艘队架次,救助遇险人员296名、船舶17艘,充分体现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和海上交通安全职责,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了人道主义公共产品,彰显了我国和平发展理念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挺进深蓝的步伐远不止于此。

在重大抢险打捞任务中,救捞人还实现了大吨位沉船清障打捞技术的新突破:水下非开挖机械攻打千斤洞技术、水下机械扫测作业深度达到6000米,水下机械打捞作业深度达到6000米,离岸50海里以内水域溢油清除能力不低于1000吨……救捞深远海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代代救捞人攻坚克难,在深潜水作业方面也闯出了一条通向深蓝之路,标志着中国在挺进深海的伟大梦想中,实现了交通运输海上应急处置和服务保障能力新的重大跨越。

进入新时代,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引领下,交通救捞深入实施以深远海立体搜寻、深远海应急救助、大吨位深水抢险打捞和深远海环境救助等四方面技术与装备为核心的救捞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提升救捞核心竞争力,“深海遇险目标搜寻定位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探测、起浮技术及装备”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填补了我国深远海应急处置和大吨位沉船打捞多项技术空白,交通救捞迈向深蓝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敢于担当

从立足行业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风暴潮头,彰显英雄本色;

危急时刻,映照赤胆忠心。

作为我国唯一一支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交通救捞自成立以来,始终担负着国家赋予的保障水上安全的神圣使命,主动作为迎挑战,奏响了一曲曲国家专业救捞队伍“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潜得下去、捞得起来,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奋斗壮歌。

特别是体制改革20年来,交通救捞人主动承担一系列国家指定的特殊任务,在有效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中书写了动人的救捞篇章。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救捞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为引领,探索打造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新篇章,着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试点支撑。“海上危化品处置等特种训练能力建设”“10万吨级半潜打捞工程船研究项目”……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交通救捞分别展开,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重要保障。同时,积极服务国家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烟台打捞局创造了沉箱对接横向偏差0.8毫米、纵向偏差2.3毫米的“水下之吻”世界极限纪录;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深中通道项目中,广州打捞局实现了连续8个管节毫米级精准对接的世界纪录,创下超宽变宽管节浮运安装的“深中速度”和“深中精度”。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蓝图里,每一刻都有救捞人的身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碧海行动”守护海洋生态安全。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开始,交通运输部在渤海海域组织实施“碧海行动”计划,2019年推广至全国沿海开展。交通救捞积极落实,对无主沉船或船东无力打捞的沉船组织实施公益性打捞,至2019年年底,共打捞沉船79艘,清除沉船中重油、轻油、滑油等存量污染源近2000余吨,打捞沉船残骸重量超过12万吨,成为交通救捞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庄严承诺。2007年,在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工程中,交通救捞运用多项创新技术,连续奋战280多个日夜,成功让沉睡海底800年的古船重见天日,在世界打捞史上写下辉煌一页。2022年,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经过77天的海上奋战,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将“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打捞。

参与国家重大救援行动。忠诚担当的救捞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总能调动一切资源,发挥专业和整体优势,冲锋在重大救援第一线。2008年汶川大地震,紧急从厦门、珠海、三亚调遣包括EC225大型救助直升机在内的4架专业救助直升机,飞行1500公里,奔赴灾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成功接救225名遇险人员。2018年重庆万州一公交车坠江,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组织上海打捞局专业救捞力量及潜水打捞装备赶赴现场,经86小时连续奋战,成功在73米水深处打捞起7具罹难者遗体、坠江公交车及黑匣子,充分显示了国家专业力量的责任担当。自2003年起交通救捞已连续承担从无人飞船试验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构筑起牢固的海上生命保障线。

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交通救捞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用热血换取生命的尊严,用担当守护海域,用奉献铸就忠诚,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走出去”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的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

一直以来,交通救捞代表中国政府,在我国海域履行国际公约;坚持全球视野,不断融入全球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中,努力提升国家重要运输通道应急保障能力。

2018年1月6日,载有11.13万吨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轮“桑吉”轮在长江口外发生碰撞失火。火势冲天,浓烟弥漫,32名船员失踪,疑析油极其易燃易爆……空前复杂危险的局面引起世界关注。由中国主导,跨越国界、穿越生死的海难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2010年8月20日,参加辽宁丹东抗洪救灾。

面对随时可能的燃爆,上海打捞局4名党员勇士主动迎战,毅然登船搜寻,在20多分钟的生死搜救行动中,圆满完成人员搜救和船舶“黑匣子”搜寻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充分发挥了国家海上应急处置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交通救捞代表国家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典范,彰显了中国在海上救助和环境保护方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体制改革20年来,交通救捞已成为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中的重要力量,并给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历史不会忘记:2006年越南渔民大营救,在风力十二级、浪高八米的海面上,为营救东沙海域受台风“珍珠”袭击的遇险人员,顶着狂风巨浪而上的救捞人在船甲板上一次次被大浪冲倒,又一次次顽强站起,毫不放弃地与风浪搏斗,从死亡线上夺回了中外船民鲜活的生命,成功救援了越南籍15艘遇险渔船和330名遇险渔民;2008年,在遭遇台风“浣熊”席卷的我国南海海域,救捞之师挺身而出,顶着狂风赶往现场,救援了18名中国渔民和61名越南籍渔民;2021年,巴拿马籍散货船“永丰”轮在菲律宾以东约400海里处机舱爆炸失火,救捞人不畏艰险,历经14小时,航行约180海里,成功接救22名遇险船员……20年来,交通救捞共救助外籍遇险人员7474名,救助外籍船舶485艘。

2006年,东沙国际大救援中向越南渔民补给食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交通救捞坚持“走出去”,积极适应国家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努力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吻合。20年来,交通救捞人千里驰援,一幕幕“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有效地彰显着我国负责任大国担当。

2017年3月23日凌晨,经过600多个日夜的奋战,上海打捞局凭借“钢梁托底”的人性化打捞方案,成功整体打捞韩国“世越号”沉船,送逝者回归,举世瞩目。此次打捞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创造了世界之最,彰显了交通救捞人打捞技术的实力和底气,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决心和信心。

2017年4月11日,“世越号”完成滚卸上岸。

这种技术实力和底气,在众多重大国际打捞作业中得以完美体现。

2022年,交通救捞将困扰着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多年的“KEA TRADER”难船成功清除。由于施工现场位于南太平洋腹地开阔海域礁盘之上,常年风大浪高,每年的打捞作业窗口期仅100多天,作业水深浅、技术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在世界打捞史上也实属罕见。施工团队经过现场认真勘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打捞方案,历经14个航次的不懈努力,克服了国外疫情大爆发的影响,共计打捞商船残骸一万多吨,最终环评扫测获得政府认可,中国救捞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广州打捞局“华洋龙”轮成功将世界最大海上人工渔场运至挪威、圆满完成越南风电项目;与此同时,交通救捞积极开展区域和对外交流合作……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越来越深入,在海上救捞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2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

20年,忠于职守,不畏艰险。

不断求索,求新,求变;与改革同行,与交通运输事业同行,与人民同行,交通救捞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谱写了一首不断完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推动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交响曲!

一线救捞人有话说

时光匆匆,依然记得1999年“大舜”轮海难,暴露了我国海上专业救助能力的薄弱,推动了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北海救助局也应运而生。

2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北海救助局始终围绕“三精两关键”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走三个“三位一体”救捞特色发展之路。主力救助船型从1940千瓦跃升至9000千瓦,建立飞行救助队伍,实施潜水队伍24小时值班待命。

从“利达洲18”轮的首战告捷,到翻扣船开洞救助的首创和发展;从陆岛救援网的逐步建立,到保障神舟系列发射的海上钢铁堡垒……北海救助人在搏击风浪中履人命救助之职,尽海域平安之责。

北海救助人将继续发扬救捞精神,锚定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力量。

北海救助局救助指挥处处长 赵学成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国内第一代海上直升机救生员,20年里,秉承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我共完成各种飞行任务6200余架次,安全飞行6400小时,救助遇险人员400余人,挽救了400多个家庭。

20年里,从学员到教员的身份转变,我见证了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由代管运行到独立运行,由仅有两架救助直升机到即将拥有八架救助直升机,更见证了整个中国救捞快速发展壮大,救助力量布局日趋完善、应急能力稳步提升、科技装备日新月异……

打铁还需自身硬。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苦练技能、磨砺作风,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东海救助局飞行救生员教员 陆伟

美丽的西沙群岛,遥远的南沙岛礁,是我职业守卫的地方。

随着救捞体制改革和海上救助事业发展,救助力量不断向大海深处推进。2006年7月,交通运输部西沙救助基地正式启用,海上救助值班站点向南前移了200多海里。随着装备先进、救助功能齐全的远洋救助船投入值守,我以救助船长的角色在随后多年的西沙值守期间,成功执行多起海上救助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着西沙群岛的美丽。

承载着国家重托,“南海救115”轮于2018年7月27日作为首支民事力量进驻南沙。我荣幸地成为值守南沙的首任救助船长,肩负着南部值守“开荒牛”的任务,以优良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坚决守好祖国的南大门。

新时代新征程,祖国的南大门有海上救助人坚守,请党放心!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 陈栢照

2003年是救捞体制改革之年,也是我进入烟台打捞局工作之年。20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见习人员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远洋船长。20年来,DPO/DPM持证人员从无到有,再到从有到优,人员更加精干;救捞船舶从起重能力1700吨的“德瀛”轮到3600吨的“德浮3600”轮,再到5000吨的“德合”轮,装备更加精良;打捞工艺从传统人工攻打过底千斤洞到机械攻打过底千斤洞,再到液压同步提升沉船打捞技术等35项国家专利,技术更加精湛。2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让救捞整体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我将充分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和救捞精神,坚定履行应急抢险救捞职责,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共建“一带一路”,助推“双碳”目标贡献救捞力量。

烟台打捞局“德合”轮船长 周国红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的20年,是中国救捞事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20年来,我从一名普通救捞潜水员成长为一名行业“老大哥”,参与完成了“布拉里”轮、“东方之星”轮抢险打捞,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应急救援,韩国“世越号”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等诸多重大工程项目,见证并实践了我国深潜水作业不断挺进深海的发展……水上应急抢险救捞能力的极大提升让我印象深刻,在“大深度、大吨位、快速性”打捞、大面积溢油处理等领域结满科技创新的硕果,救捞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我们将继续践行救捞使命,提高专业本领,永攀潜水高峰,为推动中国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而不懈奋斗!

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

潜水队队长 胡建

1993年从广州潜水学校毕业后,我一直坚守在救捞一线。30年,从一名普通的救捞潜水员不断成长为潜水队长、工程队长、到“华天龙”号工程总监,风电事业部工程总监,再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代表,经历了最早的300吨起重能力的落后起重工程船“南天马”号,到当年华南地区最大的起重船900吨“南天龙”号,再到2007年当年号称亚洲第一吊4000吨“华天龙”号!亲身感受救捞的跨跃式的发展!也亲历过为了救一个普通沉船船员,党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投入飞机、轮船,参与救助人员达150多人,亲身体验了为救助遇险人员,救捞潜水员几乎以命换命的大无畏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我将继续立足最前沿一线岗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于创新实践,在救捞一线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示范引领,做国家应急抢险的排头兵,积极参与国家能源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好后方安全保障,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华天龙”号

工程总监 钟松民

记者观察

在变革中坚守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破冰前行的勇气和创新发展的智慧。自2003年以来,交通救捞始终在不断自我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一次革故鼎新的再起航,更是在变与不变中的抉择。

变的是体制机制,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海上救助打捞事业,不仅需要交通救捞人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勇气和精湛的救捞技能,更需要权责明确、关系顺畅、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救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与改革同行,与交通运输事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海区统一管理、巡航救助一体化、向深海远洋进发……交通救捞通过改革求变、求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加强装备、技术、人才专业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救生救难、积德行善、造福百姓、服务社会,极大地释放了高质量发展活力,也更好地守牢了为民初心。

变的是人民对救捞事业的新期盼,不变的是刻在心中的救捞精神。浩瀚的大海,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温柔、浪漫。在狂风暴雨面前,在惊涛骇浪面前,在复杂的抢险打捞任务面前,每一次都面临着不同困难。为了践行党和国家的海上德政工程,交通救捞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忠实履行海上人命救助打捞的神圣职责,全力筑牢海上交通运输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用青春和汗水践行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变的是不断提升的救捞能力,不变的是持续向前的信念。肩上担的是责任,手中托的是希望。从江河近海到深海远洋,面对获救者的“当代妈祖”称呼,和碍航沉船被打捞起来后的畅通无阻,还有获得的国际、国家及部省市等各级各类荣誉,已经走向深蓝的救捞人丝毫不曾懈怠,“自我升级”、持续向前的信念始终没有更改。在忧患中求发展,在总结中求创新,不断朝着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目标,出发,再出发!

在变革中坚守不变,这必将为交通救捞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新征程中,注入新动能,谱写出更加动人的救捞新篇章!

作者|徐浩田 记者 周献恩

图片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吴楠

监制丨陈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东海救助
东海救助
党和政府海上德政工程
1088文章数 17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