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濮报记者蹲点调研行 | 近德固土地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0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土地者,民之本也’。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

面对城市化浪潮,当农民进城务工与种地不能兼顾,当农民日渐老去而无力种地,我市农村与其他地区 农村一样出现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各地农村都在进行有益探索。

2021年9月,南乐县近德固乡开始推行粮食种植业规模化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农业合 作社、职业农民四方受益。今年3月,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带队到南乐 调研,称赞这一做法是破解农村现有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好路径”。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该乡蹲点调研采 访,请看——

近德固土地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月19日一大早,南乐县近德固乡睢庄村农民孙怀民来到村头田边,远远看见一个身影正蹲下查看苗情,便伸长脖子大喊一声:“邵专家……”

听到招呼,邵专家站起身,拍拍裤腿上的泥土,小心翼翼迈过刚露头的玉米幼苗,迎上前来。

邵专家名叫邵文须,是南乐县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负责合作社经营土地的技术指导工作。

“老孙,玉米苗不孬,出苗率也高,一亩地超过5500株没问题。等玉米苗长出3片叶时浇水就行啦!”

“中,恁咋说,俺咋干。胜利说今天把沟渠修修。”

孙怀民口中的“胜利”,是睢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胜利;他们所在那片地的承包人是孙占磊,实际种植人是孙怀民。

种植162亩土地的孙怀民有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职业农民。

一片土地,把孙占磊、孙胜利、邵文须、孙怀民连在了一起。四人的身份,分别代表着农户、村委会、农业合作社、职业农民。

他们与土地的故事,还得从2021年9月,近德固乡开始推行的粮食种植业规模化土地托管模式说起。

上应国策 下顺民意

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当外出打工与种地无法兼顾时,睢庄村农民孙占磊以入股的形式,将自家承包的6亩地交给村委会集中整合,再由村委会将土地委托给南乐县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而后合作社聘请职业农民种植土地。

“不用下地,卖小麦和玉米的钱就到口袋里了。去年俺家分红8600多元,直接‘躺赢’。”

38岁的孙占磊嘴上说是“躺赢”,实际上一刻也没闲着。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山东、江苏等地打工,地里的活儿则交给妻子晓蕊打理。日常的浇水、施肥、除草等,妻子一人尚能顾得过来,可到了“三夏”“三秋”抢收抢种时节,妻子一人难免有些吃力,孙占磊不得不从外地匆匆返乡。

“这样一来一回,既花了不少路费,又减少了打工收入。一到农忙,就作难、头大。”孙占磊说,不少与他一样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有同样的烦恼。

近德固乡紧邻县城。为增加收入,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全乡劳动力总数的一半,本地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也超千人。农村城市两边跑成为许多村民的生活常态。

一方面,农民因外出打工不愿种地、种不好地;另一方面,还存在农民老龄化问题,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高龄农民种不了地。

现年76岁的雎庄村村民扈彦争因身体不好,耕种自家1亩责任田就成了难题。前些年,无奈之下,他将土地交给邻居打理,邻居一年给他500元。

少数农户与扈彦争一样,选择将土地私下流转给邻居或亲属种植,1亩地一年象征性地收取五六百元出租费。更多农户纠结于转让价格和长期承包权益,选择继续做“两栖”农民。

有需求,就有市场。南乐县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原本是家种业公司,对稳定的育种基地有需求。2021年,合作社谋划推出土地代管服务,寻找专业化规模种植户。

近德固乡党委、乡政府得知这一信息,并综合考虑各方需求后,在乡党委书记王彦强主导下,于2021年9月开始探索推行土地托管经营模式。乡党委、乡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研协商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设计一个包括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的村委会、有承接土地流转并经营管理土地意愿的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专业化规模种植能力的职业农民等四方主体在内的土地托管经营框架,达成了一个各方满意的互利共赢协议。

推行这一模式,信心与底气来自哪里?

“上应国策,下顺民意。”王彦强脱口而出。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农业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土地托管、规模化经营,是破解当前和今后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的‘金钥匙’。我们乡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是乡党委、乡政府基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顺应市场需求,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和规避风险意愿,在政府深度参与协调和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扎根基层、与农民打交道30年的王彦强说,政府的角色是“组织者”,任务是引导、推动并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农民自愿参与、主动参与。

权责清晰 多重保障

装好确保农民收益最大化的“避雷针”

在雎庄村村委会办公室,孙胜利向记者出示的一份土地托管合同文本显示,农户以入股的形式,在不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将土地交给村委会集中整合,再由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管理,合作社则聘请职业农民种植。在收益方面:分红按照一年两季分别结算,毛收入的45%分给农户,毛收入的48%分给职业农民,村委会收取毛收入的3%作为服务费;毛收入的4%归合作社所有。

目前,近德固乡统一连片成方托管经营耕地面积7600亩,涉及18个行政村的1600个农户。

协议执行以来,效果如何?

“好嘞很,好嘞很!”孙占磊连连称赞,“不出力、不投钱,去年我1亩地分了1440元,国家给的普惠性政策补贴也照样给俺。”土地入股后,孙占磊外出务工不再因农忙请假、花路费,工作收入也增加了。从田地里腾出手的妻子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

“好政策!”扈彦争对此同样赞不绝口:以前把土地交给邻居管理,1亩地收入500元;土地入股后,去年1亩地分了1360元。哪个划算,一目了然。

在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度不变、农民土地使用权关系不变、经营主体地位不变、受益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不仅每亩地增收好几百元,而且收益多了两重保障。

“两个‘紧箍咒’。”近德固乡副乡长杨永战说,如遇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或者绝收,合作社必须保证农户每亩地800元的保底收益;在夏季、秋季粮食收割前10天,合作社要把每亩地400元的保证金提前打到村委会账户,接受村委会监管,防止合作社拖欠农户,这就好像为确保农民收益最大化装好了“避雷针”。

孙怀民对这一模式竖起了大拇指:“当职业农民当对了。”

有着铁艺制作手艺的孙怀民原本一直在省外打工,近几年因老伴身体不佳,外出工作也不安心。乡里出台土地托管政策后,他敏锐地嗅到了机会。

“不然就报名当职业农民,回家种粮?”孙怀民动了心。一来,乡党委、乡政府主导实施,政策有保证、发展有前景;二来,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服务有保障;三来,自己有种地经验。

报名成功后,孙怀民认领162亩耕地,轰轰烈烈干了起来。

“我耕种的162亩地,去年夏季毛收入13万元,去掉投资,收入6万元;秋季盈利5万元,一年11万元到手了。” 孙怀民坦言,当职业农民,最大的感受是“轻松”。“种子、化肥都由合作社提供,啥时候播种、除草、打药、收获都有标准,合作社的技术员提供指导,种地全程机械化,我在种地上一年投入的时间也就三四个月,其余时间还能就近打工。”

在干好职业农民本职工作的同时,靠着自己的手艺,孙怀民还兼职挣着“外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近德固乡,共有40多名职业农民负责种植7600亩土地。

对这一经营模式,村党支部、村委会同样拥有发言权。

“去年,我们村每亩地的毛收入是3240元,村委会可得服务费97.2元,村集体收入因此增加了5万多元。”孙胜利说,以前因村集体收入达不到20万元,村党支部没能评上“五星”支部,如今增加了这项收入,达到条件了,对今年参评“五星”支部很有信心。

根据协议,村委会负责为合作社整合托管土地,保证每块耕地连片成方;监督合作社、职业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提供机井、水泵、水渠等使用与维护服务;粮食收获时,村委会主要负责监收、监送、监秤等工作。

南乐县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协议的甲方,对全乡集中托管土地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保姆式全程服务。除按比例给农户、职业农民、村委会进行分红外,每年还要再拿出净利润的20%给农户进行二次分红。此外,土地的保险费用也由合作社承担。

合作社的利润从哪里来?经理安拥军说:“通过统一耕种管收、农资大批量采购,使职业农民能降低15%的投资,合作社能从中赚取10%左右的利润。另外从回收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玉米等,每斤还有3分到5分的利润。”

种粮规模化 经营集约化

筑起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

发展的“高速路”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如何做到农户增收、集体受益、职业农民与合作社盈利?

面对记者疑问,安拥军答得干脆:“向规模化、市场化、职业化要效益。”

近德固乡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以四口之家计,户均耕地也就六七亩,还会因土地优劣差异被分割成若干地块,碎片化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家庭承包地零散细碎不利大型机械耕作问题日益凸显。

“各家各户东一块、西一片,大农机进场根本施展不开拳脚。”安拥军说。

如何实现规模经营、破解小农户种田“小散弱”瓶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南乐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维说,土地托管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借着政策东风,在确保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近德固乡以“土地托管”模式,将村民手里分散的“小田”集聚成了“大块田”。

“把各家各户的小片耕地整合成整块田,实行规模化经营,既为农田增效,也为农民增收。”安拥军说。

安拥军于2011年9月注册成立了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最早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优质小麦、玉米种子。后来,合作社逐步加入良种繁育、测土配方、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如今,合作社组建了土地托管中心,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由“耕种管收”延伸到技术、信息、贮运等方面。

步入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院,一台台农机具引人注目。“这是我们的种子加工生产线,这是掺混肥生产线,这是精选机、种子包衣机,那边是飞防航空器、烘干机……”安拥军逐一介绍,如数家珍。

“喷药时,我们利用无人机飞防,喷施效果好,还省时省力。”如安拥军所说,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在近德固乡的田野里,不见农民顶着烈日、背着药桶喷药的场面,一架飞防无人机从孙怀民经营的田地上飞过,仅1个小时就作业完毕。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帮咱种地。不用自己上阵,在树底下当‘监工’就中啦。”孙怀民黝黑的脸上透着自豪。

合作社根据协议与职业农民开展合作,并严格履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条款,对托管的土地从种到收制定服务菜单,科学实施各个生产环节,最大限度保证生产质量,降低成本。同时,成立互帮互助农机专业队,对农民手中的播种机、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农用车等农用机械设备建档立卡,进行资源整合。

“合作社要当好‘田保姆’‘田管家’,就要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中。”安拥军说。

在王彦强看来,这样的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不仅能够实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还能够提升人居环境,建强支部堡垒,保障粮食和农产品品质。“村级党组织全程参与托管服务,使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收入和收益。”

共赢机制 值得推广

专家评赞:探索出了一条发展

现代农业的“好路径”

今年3月2日至3日,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带领该院调研组到南乐县调研,近德固乡粮食种植业规模化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深深吸引了调研组一行。通过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组专门撰写调研报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在中原经济微信公众号推送,同时印发智库内刊专题呈送省有关领导。

“种粮成为一种可以创造利润的活动,这一点意义十分重大。”耿明斋评价,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种粮食是赔钱的,所以,种粮无法实现以资本投入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规模经营。现实中我们看到工商业资本介入的农业规模经营,多为蔬菜、水果等特色种植,很少见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成功的案例。南乐县近德固乡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则给出了成功的案例,探索出了一条破解农村现有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好路径。他认为,农户增收基础上的共赢是此种托管经营模式的最大亮点。

耿明斋对这一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认为其最大价值在于,在现有的土地权益格局下,这种模式设计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以市场化的方法满足了规模化和职业化的条件,使粮食种植成为一种可以盈利的经营活动,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不但可行,而且可持续,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复制推广。

为此,他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委托专业智库并与之一起,对此种托管模式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其普适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完善,拿出更为成熟的方案和指导意见,在全省推广。

在近德固乡采访调研的几天里,记者见到又有村民陆续找到村干部,有的想把土地交给村委会整合,有的则想报名当职业农民。

希望的田野,年年生发,季季接续,农民与土地的故事还在被不断讲述着……

记者 赵建敏 史瑞红 段利梅 冯晓丽 王庆红

记者思语

可贵的探索 可赞的成效 可鉴的经验

史瑞红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土地托管服务应运而生,它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创新。

近德固乡探索实施土地托管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更好地用活了土地经营权,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户将土地交给村委会整合,村委会把整合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聘请职业农民种地,实现了统一管理、规模化种植,通过四方合作共赢机制,构建起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建成现代农业。”2021年以来,近德固乡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成效有目共睹:实现了农民收入多元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集体受益、生产经营者盈利;带动、促进了农业合作社发展,初步构建起了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种粮食成为一种可以创造利润的活动;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了农村农业资源更高效率的重新配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土地规整,小田并大田。可以预见的是,统一耕种、规模化经营将是未来农业种植模式的新趋势。土地托管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也涉及各种农业扶持政策。近德固乡土地托管模式之所以被专家称之为“成功案例”,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探索实施过程中“上应国策,下顺民意”,始终坚持农民自主自愿、确保农民权益的原则。

近德固乡土地托管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实践阶段,如何使土地托管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如何通过土地托管为农民创造更高生产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如何进一步稳固深化四方利益联结机制等,自然还有诸多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亿万农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濮阳日报》

编辑:李文亮

初审:王晖

终审:黄玉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看见濮阳
看见濮阳
濮阳日报社《濮阳早报》短视频
7864文章数 23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