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于“读书人”,还是对于“打工人”,若是经常出现心悸、失眠、怔忡、健忘等状况,可能都会让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对此,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传世名方,比如百合地黄汤、炙甘草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不一而足。古今名方千千万,对证用药才得当。在一众调养心神的良方中,有一个“自带音响”的经典名方,光听名字就觉忍不住要说一句“YYDS”,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王补心丹”。
这个方子以“天王”二字开头,是不是“很拉风”?那么,这个方剂为什么要叫这么个名字呢?对于天王补心丹的名字来源,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者也,赐之此方,因以名焉”。清代医家汪昂说,“终南宣律师,课诵劳心,梦天王授以此方,故名”。张景岳和汪昂虽然说的不是同一个主人公,但是过程却十分类似,当然这种说法只能作为一个故事,对此天王补心丹也表示无奈,只能弱弱的来一句“请你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对于颇具传奇色彩的天王补心丹,它到底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全方由“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五钱,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各一两,生地黄四两”等13味中药组成。具体用法是,将这些中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现代用法每次6~9克),睡前用竹叶煎汤送服。现代有中成药,可用温开水送服,也可以用龙眼肉煎汤送服。当然,也可以改为汤剂,剂量按照原方酌情按比例缩减。
天王补心丹虽然是丸剂类中药,但是如果想要在临床中有更为广泛的运用,改为汤剂,更有利于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而进行加减化裁。如果失眠比较严重,可以酌情加入龙骨、磁石等重镇安神的中药;如果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以酌情加入龙眼肉、夜交藤等养心安神的中药;如果遗精滑泄,可以酌情加入金樱子、芡实、牡蛎等固肾涩精的中药。如果是改为汤剂的话,建议去掉朱砂这味中药。
对于天王补心丹的源流,可以说是十分复杂,迄今也没有一个完全精确的说法,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此方之传,未考所自”。但是,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者在精益求精的探本求原。不过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出自《校注妇人良方》或《摄生秘剖》。但是如果追溯天王补心丹的发展源流,就会发现,这个方子渊源颇深,不仅可以向上追溯,还可以向下延展。因为向上可以发现很多源头,向下可以发现很多拓展应用。
那么,天王补心丹的主要方证究竟是什么呢?先来看看作用,天王补心丹主要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临床常以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为辨治要点。详细分析天王补心丹的方证病机,还是得搞清楚源头,病因是心经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心失所养,病机是阴亏血少、虚热内扰、神志不安。弄清楚病因病机,有利于临床辨证施治。
对于天王补心丹的配伍秘诀,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全方以生地黄为君药,主要起到滋阴养血清热的作用;以天冬、麦冬、玄参为臣药,三药均是甘寒多液之品,主要是协助君药养阴清热;以当归、丹参、人参、茯苓、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为佐药,其中当归滋补阴血,丹参养血安神,人参“补五脏,安精神”,茯苓“益脾宁心”,酸枣仁除烦助眠,远志安神定志,柏子仁养心宁神,五味子收敛心气;以桔梗为使药,主要起到载药入心的作用。方用朱砂为衣,如果朱砂也算进方药的话,可以朱砂为佐药,主要起到清热安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