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经济迅速腾飞,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这四个国家和地区也合称为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定型之时,正值大陆掀起改革开放高潮。为了学习四小龙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内地不断派员到这四个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客观上促进了内地经济转型和整体发展。的步伐。
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大陆的经济规模远非四小虎可比。我们也可以以平常心回顾历史,探究亚洲四小龙,特别是中国台湾,在五十年前是如何变富的。
二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
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在东亚地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大规模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中国、朝鲜、蒙古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其他国家则被西方势力控制。
但是,无论国家在哪个阵营,连年战乱,经济不景气,民生奄奄一息。如何快速发展经济,走出困境,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问题。
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朝鲜、蒙古三国采取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取得了在一定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世界其他国家各行其是,几十年来都摆脱了困境。
其中,日本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承担了大量的军工和军需补给任务,工业恢复很快。1952年,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的顶峰。1968年,日本超过联邦德国,GDP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继日本之后,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迅速发展。历经十余年,都达到了相当的经济体量,长期保持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领先地位。
那个阶段,中国的国门还没有完全开放,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数量微乎其微。在世界各国的旅游市场上,只要有黄皮肤的面孔,基本都是来自上述地区。他们花钱如流水、买大买大的行为也让各国上钩了。
面对同根同源、两岸相隔的台湾同胞,中国大陆一方面在政治上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许多官员前往台湾学习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之交的20年间,台资大厂陆续在大陆设厂,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在更远的北京,设立了更多的研发中心。台湾人在内地一些城市越来越频繁了。
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尚未富裕。台湾同胞生活中的“精致”,以及与之相伴的台湾文化,深深触动了一些大陆民众。
可以说,那二十年里,台湾在大陆一些人心目中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在台湾公司找到工作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1949年后的台湾社会经济状况
当然,台湾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富有。从1949年开始的二十世纪最后五十年,台湾社会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然是从1949年开始,当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台湾,正式开始了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
蒋介石一开始也是着急的。他认为大陆很快就会跨越台海统一两岸,所以他时刻做好了流亡菲律宾的准备,还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运往美国。
但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选择性地无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决定继续支持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分裂台海两岸。
得到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欣喜若狂。他喊出了“一年准备,两年反击,三年扫荡,五年胜利”的口号,积极备战,准备收复大陆。
以来的近十年时间里,蒋介石一直以台湾为基地和跳板反攻大陆,认为自己收复大陆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不太重视台湾的经济和民生。现阶段台湾经济还不能说有什么发展。
1958年,毛主席一声令下,8月23日炮战打响。在炮战中,中国政府又为美国划定了战争红线,并在金门岛周边划定了禁区,严禁美国军舰进入。
美军舰进入禁航区后,随即遭到解放军炮击。美军立即撤出大陆划定的禁航区,再也不敢靠近金门。
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大声喊口号,是因为对美国无条件支持台湾的信心。然而美军在8月23日炮战中的表现,改变了蒋介石的思路,台湾社会经济进入第二阶段。
蒋介石意识到,美国不可能用实际的军事行动来帮助他反攻大陆。没有美国的支持,单靠台湾岛的力量反攻大陆是绝对不可能的。
由此,蒋介石在台湾调整了思路。虽然嘴里还喊着“反攻大陆”,但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台湾的经济建设上。
遗憾的是,台湾在海外孤立无援,资源匮乏。蒋介石逃往台湾时随身携带的大量金银,在多年的备战中消耗殆尽。即使你想发展经济,你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就这样,台湾的经济规模在随后的十年里保持不变。
当时台湾人的生活没有后来那么富裕。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非常真实地描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人的生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Findit。
十多年来,台湾只能靠美国的援助生存。美国的粮食援助吃完后,装粮食的口袋被“改造”成了台湾裤。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经济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第三阶段。
在1970年代之前,台湾的GDP每年增长只有几亿美元,极其“稳定”;70年代以来,年增长率从10多亿美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亿美元,再到数百亿美元的案例。
台湾的GDP也从1970年的57亿美元增长到1980年的422亿美元,再到1990年的1663亿美元。到2000年,台湾的GDP已经跃升到3300亿,30年增长了近60倍。
2000年,大陆的GDP只有10万亿人民币,折合1.2万亿美元,还不到台湾的四倍,可见当时台湾是多么的富有。
因此,台湾真正的经济腾飞是从70年代开始的。这个时候,台湾上下,大家已经看不到反攻大陆的希望了,过上好日子才是当务之急。
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逃亡台湾已经二十多年了。20岁的新兵变成了40岁的老兵;民国领导人年纪都很大了,要么去世了,要么就退居幕后了。
蒋介石虽然仍掌握着台湾的最高实际统治权力,但他已然垂死,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像以前那样投入那么多的精力。蒋经国接班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台湾经济在蒋经国执政时期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要想富,先修路。20世纪70年代台湾十大建设项目中,一半以上与交通有关。其中,贯穿台湾南北的中山高速公路是重中之重。
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的主力基本上是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施工环境艰苦且缺乏当前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大部分场地都是通过手工斧凿、炸药等完成,施工难度极大。
中山高速公路1971年动工,1978年竣工,历时七年。施工过程中,蒋经国多次来到施工现场,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他穿着夹克、和善微笑的友善形象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与此同时,台湾陆续兴建铁路、港口、机场、钢厂、造船厂、化工厂,全部在20世纪70年代竣工。这些建设为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为台湾接手芯片产业、实现二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那么,是否可以说台湾的经济发展是靠蒋经国的大力督导和台湾军民的辛勤努力呢?当然不是。台湾推动后续经济发展的十大建设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带动台湾经济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前后,人还是一样的人,地还是一样的地。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堪称质变?为了解释这一点,有必要了解70年代初期东亚发生的事情。
1970年代,放眼东亚和东南亚,你会发现朝鲜、韩国、台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个个都是巨无霸数百万士兵。师父。
这样的军事实力,足以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推天下、称霸国家”。但在东亚,他们只能互相支持,互相对抗。更何况,在东亚大陆,还有中国、苏联这样的顶级军事强国。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是因为这个地区是冷战在亚洲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资本根本不敢进来,没有外资的涌入,仅靠内循环提振经济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除了依赖战争红利的日本以外,该地区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亚洲四小龙也是如此,包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大战风险基本不复存在。国际政治关系的剧变,让欧美国家的资本敢于进入该地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走上了经济腾飞的道路。本来台湾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十大建设。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推动外资迅速涌入,沙特的巨款成为台湾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资金。
台湾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否认的,也有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地方不大,只有欧美等国家愿意向台湾开放市场和技术,台湾经济才能腾飞。
所以,台湾真正致富的原因,其实是中美博弈的结果,是政治因素导致经济增长。
从1975年开始,美国通过《贸易新法案》,宣布1976年实行普惠制,台湾的小家电、小五金、纺织品以免征关税的优势进入美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年长的台湾人会把台湾的经济发展归功于蒋经国,其实应该感谢毛泽东和周恩来,更应该感谢尼克松和基辛格。
民进党执政这些年,台海局势日趋紧张,不确定性风险逐渐增加,外资在台投资不再像以前那么活跃。近日有消息称,台积电将向美国转移核心人员、设备、技术。
这其实充分反映了没有稳定和平的政局,单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台湾未来的日子可能会很艰难。
结语
所以,你看,中国台湾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是因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台湾人民的努力。但这些主观条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起次要作用。
中美关系缓和,台海战火气氛消散,资本敢于投入,才是真正决定台湾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政局的变化,但大多数时候,经济是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上的微小波动可能会引起巨大的经济反应。这从台湾的致富斗争和当前的混乱中可以得到印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