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说恩来是个完美的总理,非要挑点刺,可能有时“过于忍让”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每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生,都带有深刻地时代印记,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培育和促进。周恩来的奉献精神也是如此,它的形成离不开他所生所长的那个时代。周恩来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没落的那几年,成长在一个政治腐朽、经济衰败、人民渴望民主自由的时代,这是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大背景。

一,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的政治背景

近代的中国,伤痕累累,灾难重重,人民在生与死的边缘痛苦挣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先进的资本主义向没落的封建主义制度发起进攻,结局显而易见,清政府战败。国家主权被破坏、国家尊严被践踏,曾经的天朝上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勇抗争。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便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内部的呼喊,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1900年,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得到不堪重负的民众响应。八国联军趁机侵入北京,残暴镇压义和团,杀烧抢掠、无恶不作。

1901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一次屈辱地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致使饱经风霜的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顽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虽然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却没有给人民带来期盼已久的幸福,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无情地窃取,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格局,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东北,13岁的周恩来倍受鼓舞。他找来剪刀,剪下那象征奴役的辫子,同满清政府决裂,他是奉天关东模范学校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并且,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学生也纷纷剪掉了辫子。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以极大的热情,发起组建觉悟社,成为社会大变革激流之中的踏浪人。

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的政治情况之中,从而激发了周恩来和一些青年志士革命的热情。为了拯救衰败不堪的祖国,为了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他们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投入到为国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革命浪潮之中。虽然,他们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甚了解,但是,想要改变祖国的命运,想要改变同胞的生活现状,是他们最强烈的诉求。这种诉求,促使他们团结到一起,为中国的明天不断斗争,直到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二,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的经济背景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主人出设备与资金雇佣人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直至清朝中叶,虽然资本主义逐渐在很多地区开始萌芽,但是由于清政府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闭关锁国等原因,资本主义并没有随着历史长河的推移而得到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就占据主导地位。

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炮利,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无耻的掠夺商品原料和倾销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这种冲击下逐渐解体。外国资本的入侵,一方面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给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造成极大打击;另一方面也不费吹灰之力地扼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另外,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为偿还战争赔款,加紧压榨贫苦百姓。

因此,在西方列强和腐败政府的双重剥削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似乎给贫苦人民带来胜利的曙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官僚、买办阶级及大资本家的共同压榨,人民的生活不但没能好转,反而更为雪上加霜,愈发贫穷,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为了能使中国人民摆脱列强与三座大山的双重压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由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朱德,陈毅,王稼祥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骨干,成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的共产主义小组。周恩来,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自主走上了革命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

周恩来奉献精神主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文化背景。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孕育周恩来奉献精神主要因素之一。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着家人搬到外祖父家居住,他被外祖父家的满书房的书深深吸引。其中的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书籍,极大地满足了周恩来对知识的渴求。少年周恩来,就是通过这些经史子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智慧与力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毫无疑问,中华传统美德所包含的各种美德,都对周恩来奉献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作用最直接的莫过于,与人为善的仁爱之心和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与人为善的仁爱之心促使了周恩来奉献精神的形成。仁,是仁爱之人对其他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的爱护和关怀,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爱他人。这里的他人不是狭义的指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而是泛指整个在社会中生活的所有人。爱护他人实际上体现出一种为他、利他、惠他的精神。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把自己认为不好的事物强加给别人,也就是我们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而不要损人利己。另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助人者人亦助之,好人自有好报。由此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推己及人、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这其中既包含着孔子对于人的社会性的根本认识,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因果规律的初步思考。

其实,关于仁爱的思想,其他诸子也有过论述,例如: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诉世人,只要你抱着一颗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尊敬他人的人,同样也会得到尊敬。墨子则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推崇的是相亲相爱的“兼爱”思想。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西汉以来,仁爱思想一直具有十分高的地位,是影响人们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周恩来的成长,也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他一生提倡这种儒家仁爱思想也顺其自然的演变为对人民的爱心。周恩来那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也闪耀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光芒。

其次,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周恩来奉献精神的形成发展。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养母陈氏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养母陈氏对他的期望很高,总喜欢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飞抗金,这些历史故事使周恩来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情系故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等情怀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对国民、对国家、对故土就有着深沉的热爱和依恋,情系故土的浓烈感情是中华儿女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们爱国报国、守国卫国、思国归国的精神支撑。

忧国忧民,是指国民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人民生存境况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出身贫苦、志向高远、苦读诗书,只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是指完全的不加任何条件的将个人的一切奉献给国家。这是忧国忧民的必然发展,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不论孩童还是老叟都熟知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死而后已等,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故事。

炎黄子孙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仁人志士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在周恩来身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十二岁的周恩来曾坚决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其中,无不饱含着周恩来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热情,无不体现着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2)共产主义精神是周恩来奉献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周恩来是纯粹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的奉献精神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理想是孕育周恩来奉献精神的源泉,是周恩来奉献精神形成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共产主义理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提出来的一种高尚的社会理想;它是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奋斗的最终目标的,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崇高,不仅仅因为她所描绘的美好明天,更因为她是科学的、可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人类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的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

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在对全国青年做的关于“学习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这也是对他亲民爱民的奉献精神最真实的写照。周恩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周恩来时刻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要参加到群众运动的实践中去,充分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求,谦虚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向前。他告诫每一个共产党员,脱离群众,便会失去群众的力量,只有保持与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多多听取群众的心声、意见,真心真意地、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知行合一,对自己也是如此要求,用行动为党员干部树立典范。

在周恩来的兢兢业业的一生当中,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与群众紧密相连,他至始至终都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着想,直到逝世。

毫无疑问,周恩来的奉献精神风范,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新时代的内容。周恩来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卓越的文化精神和最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结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爱旅游的麻辣酱
爱旅游的麻辣酱
每天分享,记得关注呦!
81文章数 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