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逃避婚恋,原来跟童年期的家庭教养有关

分享至

年过三十的李先生至今单身,被各种亲戚熟人介绍的相亲对象不在少数,但没有一次能相亲成功,据了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李先生挑剔女方,不是嫌弃女方长相丑,就是讨厌女方性格不好。

在经过那么多次的相亲介绍后,父母感到十分苦恼,觉得是自己儿子要求太高,所以谈不成对象,但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李先生除了在感情婚姻上面迟疑不决外,在平常的人际处世,以及工作中都很少与人交流,甚至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没有情绪的人,既不多说话,也从没见过他生气的样子。

但李先生本人却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紧张焦虑,在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后,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李先生从小到大,是从活泼走向自闭的,据李先生回忆,六岁前的他还是个爱玩闹的孩子,等到稍大一些就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外出,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游戏。

此外,咨询师还了解到,李先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表现出严厉的管教,例如有一次李先生因为跟父母去逛商场,赖在玩具店旁要买玩具,父母不肯,李先生就哭了起来,被激怒的父亲就用十分严厉的态度训斥道:“别再哭了,一听哭声就来气,你是不是个男子汉啊?知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类似这样的情况常有发生。

父亲的这种严厉的训斥,传达给了孩子一种不正确的信息,孩子会觉得哭没办法获得父母的关注,没办法通过情绪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便拒绝再次在父母面前表达情感。一旦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孩子就会用压抑自己的情感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久而久之得以强化,形成下意识的行为。

并且,李先生在家也很少与父母沟通,除了一些不得不交谈的话题,几乎不存在什么情感和情绪方面的交流,如此一来,李先生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以至于年过三十,依然没有谈心的朋友,更无法与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甚至下意识地逃避与异性的情感交流。

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择偶要求过高,嫌弃女方的外貌与性格,实际上却是因为李先生的情感被压抑,无法从童年的阴影中走出来,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交流与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又难免产生情绪,有时候父母心情不好,会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暴露情绪,而孩子有了委屈也会对父母表达。

当一个孩子始终很安静,并没有什么情绪,或者即使有了情绪也从来不对父母表露的时候,作为父母就应该多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也许有父母会问,孩子没有情绪不好吗?不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吗?其实不然,情绪的起伏与强度确实和情商有着密切联系,但一个没有完全社会化的孩子,假如毫无情绪,或压制情绪从不表露,那一定是心理有打不开的结,并且问题很有可能源自家庭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情绪内隐不外露的人,如果不是特别内向,就是在过度压抑,从不轻易表露情绪,不是因为没有情绪,而是表达了某种情绪或暴露某种情感会带来惩罚。为了避免这种惩罚,迫不得已选择隐藏,将所有情绪,不论是好的坏的,都给压抑到潜意识里,这显然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正如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所有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愿望和情感,都会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加以表现,同时又因为心理冲突致使个体产生某种心理障碍。

一个成年人即使情商再高,都会有感情冲动的时候,再乐观积极的人,都有消极的一面,更何况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人格塑造尚未成型的未成年,情绪波动会更加明显,不容易克制。健康的孩子通常会跟最亲近的人分享快乐,倾诉委屈,表达失落,以及宣泄不满,当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尤其沉默顺从,或者情感内隐,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加留心,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

记得有个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出门见到熟人不打招呼,许多人认为这孩子性格太内向,太害羞了,如果只是对普通的熟人这样也就罢了,至少跟身边亲近的人有说话的望吧。

可是就连孩子在家也是如此,跟父母很少交流,尤其是涉及内心情感有关的内容,几乎避而不谈,甚至连基本的喜怒哀乐都很少表达,长久以来,父母总以为是孩子脾气好,没什么负面情绪,又或者极度内向,无话题可聊。

于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有一次来找我谈,说孩子为什么从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越来越内向沉默了,怎么让他变得开朗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