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常遇春全身溃烂后随即暴亡,朱元璋:逮捕常茂、处死常升

分享至

当李文忠看到朱元璋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刚刚一统天下的皇帝过得并不好,他的龙袍干净整洁,神情却极为哀伤。

朱元璋似乎也了解李文忠的来意,他悲痛万分地走上前。抚摸着帐中灵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号啕大哭道: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数日后,朱元璋下旨以宋太宗丧韩王赵普之礼仪归葬常遇春于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然而,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常遇春的子孙后代就相继遭到了朱元璋父子的屠戮。长子常茂被逼自尽,次子常升无端被杀,外孙朱允熥更是在囚禁生涯中暴死狱中。就如朱元璋所说:

“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显而易见,常遇春的后嗣并未因他的无上殊荣而躲过人生劫难。

常遇春的忠心

常遇春是安徽人,与脸谱化的武夫形象不同,长相奇伟的他阴鸷果敢,奉命惟谨。25岁时,常遇春脱离山匪刘聚的队伍,只身前往滁洲,加入了朱元璋的红巾军。

常遇春之所以将朱元璋选择为人生下一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仔细思量的。当时的朱元璋手握六万兵马,军纪严格,在长江以北的红巾军中声名显赫。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厌恶打家劫舍的常遇春来说,志在成就一番大事的朱元璋,正是他常年渴望归附的最佳对象。

数日后,不受朱元璋待见的常遇春就迎来了人生首战。当时朱元璋围攻采石矶受阻,水军大将廖永安、俞通海、廖永忠难以突破长江天堑。反观常遇春,他驾驶一艘小船后来居上,在元军防线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元兵四散溃逃,为朱元璋夺取渡江作战的胜利,立了头功。

朱元璋攻下太平镇后,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成为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跟随朱元璋,常遇春东征西讨,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夺取了很多战功。从采石矶到集庆,常遇春的功劳甚至远高于徐达。

然而,常遇春性格内向,秉性深沉。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谨守忠贞礼节。常遇春比徐达略长两岁,却甘愿听他驱使,对徐达极为尊敬。朱元璋非常信赖的宠臣邵荣心怀不轨时,朱元璋有意饶过他的性命,可在得到麾下将领的赞扬时,常遇春却直言不讳的斥道:

“身为人臣,既然想谋反了,那还有什么值得宽宥的。既然你不想让他死,那我绝不与他共生于世。”

迫不得已,朱元璋含泪处死了邵荣。可对于常遇春,朱元璋的宠信,更胜以往。

两极化的常遇春

1360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后不久,陈友谅率军来袭。当时,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以常遇春、冯胜为龙湾主将,沿途设伏。依仗着坚船利箭,陈友谅志得意满,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但在常遇春的攻击下,陈友谅大军惶惶如丧家之犬,狼狈逃窜。不仅如此,常遇春还率军追击,收复了重镇太平,并攻入陈友谅的老巢江州。

至此以后,常遇春与陈友谅结下了“不解之缘”。安丰前线,张士诚麾下大将吕珍击杀刘福通,连续击退朱元璋的进攻,将红巾军死死地拖在后方,为陈友谅进攻洪都创造了绝佳条件。可在常遇春抵达后,三战三破,大败吕珍,俘获兵马无数,避免了朱元璋遭到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两面夹击。

在康郎山下,敌强我弱之际,常遇春仍旧无所畏惧,他振臂一呼,率先冲锋,朝着汉军猛扑而去。原本心怀忐忑的将领受到常遇春的感染,也纷纷举刀向前,以一当百,重创陈友谅大军。而在张定边偷袭朱元璋时,杀入敌阵的常遇春又能及时回援,吓退汉军,保全朱元璋的性命。

不久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来临之际,常遇春还力排众议,领军溯江而上,挡住了陈友谅的突围,将他彻底按在了鄱阳湖中,最终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完全胜利。

可以说,在徐达缺阵鄱阳湖之战时,常遇春既充当了元帅的身份,又兼具着前锋和护卫的职责,是朱元璋最为依赖的心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