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组成的复仇大军,百万敌军被杀剩3万,东晋北府兵到底多强?

分享至

笙旗飘飘,银铠皑皑,千帆过境,宽阔的江面却逼仄的容不下一缕轻鸿。

然而放眼江岸,更是雄狮百万,屯驻江边,对比江流之上敌军的肃穆,岸上的前秦军队肆意狷狂,从他们骄纵的面容之上,无不看出他们对东晋军队的不屑。

波谲云诡,战场风云突变,然而谁又能料到,前一秒还占尽天时地利的百万秦军,竟会败给不足十万之众的东晋军队,被人数不及十分之一的汉家子弟吓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上,一场关系汉族存亡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告终。也正是此战的胜利,造就了中华大地几百年南北对峙的定局。

而主导这场百年战局的军队,正是的东晋北府军!

北府军,本是一支崛起于乱世的军队,其名“北府”之称源于长江关隘京口城。

随着西晋王朝覆灭,司马皇室衣冠南渡,但北征中原,重归故土之心从未忘却。

为此,在地处东晋北端的战略要塞——京口,建康皇室将此处设为历任征北、镇北和北中郎将府的所在地,故当时京口又被称之为北府。

然而东晋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征伐不断,汉人屡遭迫害排挤,所以不少人被迫远离故土,南下东晋寻生。

此时的东晋王朝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实则因门阀士族坐大而暗流汹涌,中央王朝面临国家外强中干的局面,急需一支军队的支撑。

然而由于南迁之时,司马皇室由王家辅佐建都,故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王师。面临世家们的争斗,建军之事迫在眉睫。

当时朝廷掌权的,乃当朝丞相谢安的谢家。

由于他们家族命运与司马家休戚相关,需要对付长江中游炙手可热的桓温家族,同时又因需要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谢安便指定侄子谢玄负责建军一事。

又由于南方缺乏武备,地方私兵早已被世家归入囊中,所以谢玄便看上了京口一带从北方南下的流民。

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些流民如乌合之众,组成军队估计一盘散沙,但这正是常人与名将的最大区别——眼光不同。

在谢玄看来,这些流民虽然从未受过军事训练,但他们在北方已历经多年战乱折磨,所以他们为了生存往往会争勇斗狠。

而且这些人能在北方的纷繁战火之下,还能南迁至江南,必是历经一番涅槃重生的考验,所以他们必定会是优质兵源。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北方汉人早已对南下的五胡恨之入骨,又难忘故土,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处安放。

如果能够将他们重聚起来,势必会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刚毅之军!

事实也不出谢玄所料,当他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以后,战意甚浓,士气盈天。

由于谢玄知道这支军队的士气来自于对故土的思念,所以他便承袭了魏晋的世兵制,以家族的形式和故土的思念,来传承这股不灭的士气。

当然,空有士兵还不行,还需有能将率领他们所向披靡,故谢玄在其叔父谢安的支持下,又笼络了一些猛将,如留名史书的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孙无终等名将。

正所谓"宝马配好鞍",有了精兵强将,没有精良的装备也是枉然。

在朝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北府军不仅装备了刀、枪、剑、弓、盾在内的“步骑五兵”,还装备了类似小型火炮作用的万钧神弩和车弩等大型弩机。

这些大型箭弩安装在战车之上,需要靠多人协作才能奋力张弦,其长一米的弩矢力道能达1500斤,最大射程可穿越1000米,惊人的威力能轻易射穿木质的大型楼船。

除此之外,东晋的铠甲工艺也达到了汉人历史的巅峰阶段,不仅战马配备了马铠,连将士们都配上了著名的明光铠,这样拥有甲骑具装的重骑兵,比起任何少数民族的骑兵也不遑多让。

可以说,北府军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精粹的战将和令人折服的战魂,而这支军队也成为了保护东晋汉人的中流砥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