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初,随着温度的上升,俄乌战场的热度也在升温。
就在乌军筹划良久的大反攻终于在扎波罗热前线打响之际,位于赫尔松州第聂伯河下游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在6月6日凌晨发生溃坝,大坝背后卡霍夫卡水库积蓄的河水喷涌而出,向下游倾泻而下,在短短24小时内就淹没了下游两岸的大片地区,迫使数千民众紧急疏散,结合俄乌战场的局势,国内网友迅速将此次事件形容为俄乌版“花园口”事件。
■2023年6月6日凌晨,卡霍夫卡大坝发生溃坝,河水由缺口漫过坝体,涌向下游。
在溃坝事件发生后,俄乌双方相互攻讦对方对大坝实施了破坏行动。俄塔斯社援引新卡霍夫卡市市长弗拉基米尔·列昂季耶夫的消息称,当天凌晨据守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军使用美制多管火箭炮对大坝进行攻击,酿成溃坝惨剧。
与之相对,乌克兰Suspline通讯社援引乌克兰情报总局发言人安德烈·尤索夫的说法,根据乌国防部掌握的情报,是俄军使用大量炸药对大坝进行了爆破。
同时,各国政要和国际组织纷纷表示袭击水电站大坝之类的民用基础设施属于严重的战争罪行,应迅速查明真相。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溃坝事件?其后果和影响如何?笔者依据公开信息略作分析。
第聂伯河六朵金花
第聂伯河堪称斯拉夫民族的母亲河,起源于俄罗斯境内的瓦尔代高地,流经白俄罗斯、乌克兰,从赫尔松注入黑海,全长2290千米,流域面积达51万平方千米,其中800千米在乌克兰境内,成为滋养这片黑土地的重要水源。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在第聂伯河下游大兴水利,从北到南修建了6座大型水电站,分别是基辅水电站、卡涅夫水电站、克列缅丘格水电站、第聂伯捷尔任斯克水电站、第聂伯水电站和卡霍夫卡水电站。
这些水电设施生产的电力约占乌克兰全国发电量的10%,同时在农业灌溉、内河航运、渔业、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六朵金花”,而卡霍夫卡水电站就是位于最下游的那朵金花。
■第聂伯河上六座梯级水电站示意图。
卡霍夫卡水电站始建于1950年9月,竣工于1956年10月,高约30米、长3273米,主要由土坝、船闸、溢水坝、灌溉取水口、顶部溢流式电站厂房、154千瓦密闭式配电装置等设施构成,在大坝顶部修建有沟通两岸的公路及铁路。
根据乌克兰官方数据,水电站工程土方量达3500万立方米,消耗混凝土142万立方米。顶部溢流式电站厂房坐落于第聂伯河右岸水闸与溢流坝之间的滩地上,装有6组立式发电机组,其中1、5、6号机组为PL548-VB-800型涡轮机,2、3、4号机组为PL20B-800型涡轮机,配合SVK 1340/150-96型水力发电机,装机总容量达351兆瓦、年平均发电量达14.2亿千瓦/小时。
■工程接近尾声的的卡霍夫卡水电站,摄于1956年10月。
随卡霍夫卡水电站的修建而形成的卡霍夫卡水库面积达2155平方千米,是第聂伯河上第二大水库,最大蓄水容积达18.2立方千米,有效容积达6.8立方千米,正常水位16米。
除了发电、蓄水、防洪等功能外,卡霍夫卡水库还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为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冷却水源,二是作为北克里米亚运河的起点为克里米亚半岛供应淡水。
■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作为乌克兰南部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卡霍夫卡水电站的安危关乎着无数人的生计。
苏联解体后,卡霍夫卡水电站作为国有资产归乌克兰能源公司所有,由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负责运营。
乌克兰政府曾向世界开发银行贷款,加上上述两家企业的自筹资金,对卡霍夫卡水电站分两期实施针对性改造工程,以提高卡霍夫卡水利枢纽的使用寿命、库容量/发电量、可靠性/安全性及满足环保要求等各项指标。
■俄乌冲突爆发后,占领卡霍夫卡水电站的俄军士兵。
俄乌冲突爆发次日,即2022年2月25日,卡霍夫卡水电站即被俄罗斯南部军区的部队占领,之后俄军工兵炸毁了乌克兰政府在2014年修建的拦水坝,使封闭八年的北克里米亚运河重新开始供水。
2022年秋季,乌军发动赫尔松大反攻,迫使俄军从第聂伯河右岸撤退,两军此后隔河对峙,但卡霍夫卡水电站的控制权仍掌握在俄罗斯手中。
在交战中,卡霍夫卡大坝兼用为连接两岸的交通线,所以也遭到乌军的炮击和空袭,此外俄军在向左岸撤退时曾炸毁了西侧的一段坝体,以阻止乌军追击。
换而言之,在此次溃坝发生前,大坝已经遭受过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上春季降水,水库水位高企,使得大坝本身存在相当的安全隐患。
都有嫌疑,难辨真凶
卡霍夫卡大坝发生溃坝后,俄乌双方关于水坝被毁各执一词,大体有两种结论:一是乌克兰方面宣称的“俄军爆破论”,二是俄罗斯方面声称的“乌式空袭论”,又上演了一场活脱脱的“罗生门”。
按照俄罗斯方面的说法,除了新霍夫卡市市长列昂季耶夫宣称的乌军使用美制多管火箭炮(M270和“海马斯”)袭击大坝外,赫尔松州俄控区紧急情况部门对外声称,大坝是被乌空军战机发射的英制“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破坏的。
■6月6日溃坝事件后卡霍夫卡水电站的卫星图像,可见湍急水流向下游奔腾而去。
俄方指控乌军使用美援火箭炮袭击大坝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早在2022年10月22日,乌克兰MlLITARNYI网站报道称,乌军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对俄军部署在卡霍夫卡水电站左岸的“铠甲S1”防空系统进行打击,报道中展示了被毁的“铠甲”系统的残骸以及部署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俄军占领卡霍夫卡水电站后乌方首次公开承认对这处设施实施攻击,所以不排除乌军故技重施的可能性。
但是,从技术角度讲,卡霍夫卡大坝是典型的重力坝,坝体坚固,绝非威力有限的美制火箭弹能够轻易摧毁,这一点也能从此前安东诺夫斯基大桥的遇袭情况加以佐证,乌军向大桥发射了大量火箭弹,仅在桥面打洞而已,却未能摧毁桥梁本身。
而且,近期俄国防部发布的每日战报中也没有出现防空系统拦截火箭弹的信息,因此火箭炮袭击说并不成立。
■2022年10月下旬,乌军使用“海马斯”攻击卡霍夫卡水电站的新闻截图,红框处为遭到攻击的俄军“铠甲”防空系统。
既然“海马斯”火箭炮做不到,“风暴阴影”导弹能够摧毁大坝?
“风暴阴影”导弹有效射程在300~400千米,精度在1~10米,战斗部重量约450千克,从精度和威力而言,“风暴阴影”对大坝的破坏力要高于火箭弹,但要给大坝造成毁灭性破坏需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乌军要发射足够数量的导弹反复打击大坝的要害部位,二是部署在大坝附近的俄军防空系统受到有效压制,无法对乌军飞机和导弹实施拦截。
然而,英国目前提供给乌军的“风暴阴影”导弹显然没有达到可供挥霍的程度,而且也没有报道显示大坝附近的俄军防空系统在溃坝之前受到攻击。所以,乌军袭击的说法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一架乌空军的苏-24M战斗轰炸机,搭载2枚英制“风暴阴影”空载隐身巡航导弹。
既然乌军缺乏破坏大坝的手段,那么俄军做案的嫌疑就上升了,毕竟水电站控制在俄军手中,而在水坝要害部位安放炸药进行爆破显然是最致命的破坏方式,俄军也很容易办到这一点。
据《基辅独立报》援引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主席丹尼洛夫的说法,点名道姓地指出,毁坝放水的真凶就是俄南部军区第49集团军第205哥萨克摩托化步兵旅。
无独有偶,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援引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称,俄军在水电站轮机室内引爆了大量炸药导致水坝被毁。这两种说法都与乌情报总局发言人尤索夫的说法相仿,那么真的是俄军自行炸坝吗?
■占领卡霍夫卡水电站的俄军士兵在检查电站机房。
由于水电站确实处在俄军控制下,俄军想要破坏确实比乌军更加方便,但问题是俄军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当前形势而言,卡霍夫卡大坝被毁给俄罗斯造成的麻烦远大于乌克兰。
首先,俄罗斯控制的左岸地区地势低于乌克兰控制的右岸地区,而且地势平坦低洼,更容易受到洪水威胁,事实上俄军修建在河岸上的防御工事基本上都被冲毁了;
其次,卡霍夫卡大坝被毁导致水库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北克里米亚运河的水源,令克里米亚半岛面临供水困难,还威胁到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冷却水供应,增加核事故隐患,这两点对于俄罗斯而言都后果非常严重。
■卡霍夫卡水站电及水库的位置示意图,可见关乎北克里米亚运河的供水和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冷却水源。
有说法认为,俄军炸坝是为了阻止乌军从赫尔松方向反攻,问题是乌军眼下是否具备大规模渡河作战的能力尚且存疑,就算要水淹乌军,也可以等到乌军发动进攻再炸坝,岂不效果更好?所以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
总之,炸坝对于俄罗斯而言明显弊大于利,又何苦自找麻烦,从动机而言,对俄罗斯的指控缺乏逻辑。
魔盒开启,隐患无穷
破坏水坝的元凶罪魁目前尚难定论,但由于卡霍夫卡大坝溃坝导致的洪水泛滥,给下游两岸民众造成的灾难是真真切切的。
综合各方消息,赫尔松州已有35个定居点、1.4万栋房屋被洪水淹没,7人不幸遇难、62人受伤、4280人被紧急疏散。此外,大片耕地被洪水冲毁,水电站的被毁还造成电力供应短缺,农业灌溉用水缺乏,居民生活用水不足等等一系列负面后果。
■溃坝事件发生后,赫尔松地区的大量房屋被洪水淹没。
■赫尔松州紧急情况部门正在使用冲锋艇展开救援。
然而,赫尔松地区的洪灾现场也成为俄乌双方政要的“秀场”。当地时间6月8日,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乌总统泽连斯基前往赫尔松进行“工作访问”,视察当地受灾情况,并看望受伤民众。
■6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赫尔松州当地官员的陪同下进行“工作访问”。
无独有偶,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俄联邦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谢尔盖·基里延科也只同日奔赴赫尔松州,在临时安置点内向从灾区撤离的当地民众表示慰问。
俄乌双方高层都对受灾地区表示出足够的重视,以此拉拢民心,竭力洗清自身的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基里延科在结束赫尔松之行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扎波罗热核电站视察,详细同核电站负责人就冷却水水位变化情况、后续冷却水来源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且与陪同人士召开安全会议。
■6月8日,俄联邦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基里延科在赫尔松慰问疏散民众。
虽然自开战以来,乌克兰境内的基础设施遭到攻击破坏已属常态,但是大型水利设施因战火毁坏并造成大范围灾害尚属首例,这是一个极为恶劣、后患无穷的先例。
不要忘记,在卡霍夫卡大坝上游,还有另外五座规模同样宏大的水电站,它们同样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谁都不能保证它们能在战火中安然无恙。
在以往的战争中,出于军事目的对水利设施进行破坏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花园口决堤、轰炸鲁尔大坝等等。
如果俄乌战争继续升级,难保某些人会丧失理智,将卡霍夫卡大坝的悲剧复制在其他水利设施上,制造出更大规模的人间浩劫。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上游电站被毁,洪水有可能冲毁位于下游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的核灾难噩梦将再度重现,不容轻视。
■1943年5月,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毁的德国鲁尔大坝,此次行动破坏了德国军工生产,但也造成上千名平民死亡。
结语
在《海牙公约》中有明文规定,在战时状态下,参战各方若针对民用基础设施展开破坏与攻击,将被定义为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毋庸置疑,如果卡霍夫卡大坝确因人为破坏被毁,便属于被国际法定义的战争犯罪。
不过,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俄乌双方都有嫌疑,但又动机不足,到底谁才是溃坝事件的始作俑者呢?笔者以为,此事会同“北溪”管道遇袭事件一样,又将成为一桩悬案,要想揭开背后的真实面目,势必要等到俄乌冲突消弭多年后的档案解密了。
■利用计算机建模模拟的卡霍夫卡溃坝事件造成的洪水泛滥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