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彭总视察哈军工,晚饭时看到侄子彭启超,责问陈赓:这名学员是谁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52年,陈赓奉命创建哈军工,这所高等军事院校甫一成立就颇受重视,周总理、邓小平以及彭德怀等人都曾亲自前去视察。

其中,反应最大的莫过于彭德怀,在晚餐时间,遇到侄子彭启超时,他居然直接责问陈赓道:

“他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彭德怀看到侄子,为何是如此反应?在彭启超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一 、年少丧双亲,千里赴革命

1928年,彭启超出生于湖南湘潭。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大伯彭德怀发动了平江起义,并且带领部队与毛主席井冈山会师,奠定了红军的根基。

同志们将其视作英雄,敌人却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在无法针对其本人的情况下,反动派们就将目光盯上了他的家属,妄图搞“连带”。

尤其是在1940年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之后,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因为这场战争中彭德怀主动炸毁铁路,巧妙获得胜利,在全国都名声大振。

反动派对其眼红,于是派人摸到了彭德怀的老家,找到了彭德怀三弟彭荣华一家,想趁着夜色把这一家人全部杀害。

好在院子里的狗警觉,率先发现了反动派踪迹,大声吠叫将彭荣华一家唤醒,只可惜还不等他们逃离,反动派就持枪冲了进去!

激烈的战斗中,彭荣华直接被子弹击中,妻子龙国英想要救他,结果也中了流弹,倒在了彭荣华的身边。

当时唯一侥幸逃脱的,只有彭荣华的儿子彭启超。

他亲眼看到父母被打伤,二伯彭金华被抓走,而父亲在因伤去世前更是紧紧攥着他的手说道:

“去太行山,找你的大伯彭德怀,要革命,要为今天的我们报仇!”

作出这份交代后不久,彭荣华就去世了,而彭金华也因为坚持保密,不肯向敌人吐露信息而被残忍杀害于狱中。

周围的人感念彭家的功绩,专门收拢了彭金华和彭荣华遗体,葬入墓中,立碑纪念。

而彭启超在操持了亲人后事后开始“千里寻亲”,奔赴革命。

只不过当时局势混乱,彭启超又只是个孩子,想找到彭德怀谈何容易?

为了引起八路军注意,彭启超在街头大唱抗日歌曲,结果遭到了反动派镇压,以扰乱民心为由,被关押了三个月的时间……

闹出这种情况,彭启超也意识到了不能“蛮干”,于是他大改之前态度,开始一点点朝着我军靠拢,最后终于在太行附近得偿所愿。

彭德怀得知两位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既愤怒又悲痛,最终同意了侄子加入部队。

只是有一点出乎大家意料,那就是彭德怀对侄子极其严格。

比如说有一次,彭德怀直接指着彭启超的额头说,“如果你有二心,我就亲手毙了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 、临阵得教诲,时时需自省

那是1943年,彭启超在八路军359旅中当兵,恰好彭德怀也因为工作原因转到延安地区,于是特意和他见了一面,叮嘱了他一番。

当时彭启超刚刚被迎到一处窑洞,就看到正在与人交谈的彭德怀扭过头,对他说了上面这番话。

他还没来得及回应,彭德怀就又补充了一句:

“以后倘若我叛变革命,你也可以把我枪毙!”

直到这时,彭启超才意识到彭德怀说得是郭炳生的事情,转而虚心受教。

郭炳生是彭德怀在湘军中的老班长郭得云的儿子,当年彭德怀带领士兵共除恶霸,消息暴露被迫出走的时候,郭得云给了他不小的帮助。

结果没多久,郭得云就因病去世了。

临终之前,他把14岁的儿子托付给了彭德怀,希望彭德怀能代为照顾,而彭德怀也答应了下来。

当时,彭德怀是真的将郭炳生当作亲儿子对待,不仅送他去留学,后来郭炳生回来后,彭德怀更是把他留在身边当勤务兵,亲自打磨。

可谁也没想到,随着职务越来越高,他的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旧军队的恶习。

尤其是郭炳生在部队里拉帮结派,不愿意接受党的领导这件事,最是让人愤慨,就这样彭德怀都没放弃他,反而派彭雪枫去游说劝诫。

后来彭雪枫留在了郭炳生所在的部队,协助他展开战斗,帮助郭炳生也斩获了不少名望。

只可惜郭炳生并不领情,反而一直暗地里找麻烦。

结果就在1932年,红军进攻江西宜黄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的反扑,一度陷入逆境之中,结果郭炳生心怀恐惧,竟然选择了雨夜叛逃!

郭炳生的人生经历,与彭启超实在是太像。

有了前车之鉴,彭德怀自然格外警惕,害怕侄子走上郭炳生的老路,所以这才特意把他叫来劝诫。

说起来,郭炳生早在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就被我军战士们击毙了,都过了十来年彭德怀还惦念着这件事情,由此可见他对叛徒是多么憎恶。

这份憎恶,使得彭德怀对亲人格外严格。

所以彭启超在军中才会没有一点优待,不仅如此,彭德怀甚至有意给他施压,狠狠的磨练他。

令人庆幸的是,“真金不怕火炼”。

彭启超并没有被这份压力击垮,反而时刻谨记彭德怀的教诲,在入党参军之后,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战争年代,彭启超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还曾参加过延安保卫战;

新中国成立后,彭启超更是不负众望,被送到“哈军工”,成为了陈赓的学员。

也正是在这座顶级军事院校里,彭启超与彭德怀又传出了不少故事。

三 、彭启超入校,彭德怀训斥

1952年陈赓奉命组建哈军工,这所院校被寄予厚望,讲究“宁缺毋滥”,因此在学生的招收上非常严格,学生们普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彭启超,他只有初中学历,正常情况下是无法通过筛选的。

但考虑到彭家子女的情况,而且他本人也学习刻苦,值得培养,所以学校开会后对他进行了“特招”。

原本事情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谁也没想到彭德怀在得知消息后,直接跑过来对陈赓进行了批评:

“你们招的都是高中生,怎么彭启超一个初中生也能入校?这是为了一个人坏了整个招生选拔,我建议让他退学!”

看到彭德怀如此恼火,陈赓也是哑然失笑,不过他还是回复道:

“这不是我决定的事情,是学校党委常委会开会的结果,大家的意见还是要听的,我们再开会讨论一下吧。”

在随后的会议上,陈赓转述了彭德怀的意见。

不过大家在讨论过后,还是觉得彭启超可以去学,因为事实证明彭启超学习努力,能跟上进度。

一段时间后,彭德怀得知侄子还没有退学,更加不高兴的找上了陈赓,结果被陈赓一句话给堵得哑口无言:

“你侄子也是自己考进的空军系,如今学的也很好,我们以什么理由让他退学呢?他是烈士子女,又从小参加革命,我们要优待也要严格要求。”

就这样,彭启超留在了学校里。

不过或许是郭炳生的影响,彭德怀格外重视教育问题,在后来对彭启超的要求依旧十分严格。

有一次,彭德怀接受组织命令,前往哈军工视察,上午同样十分顺利,可就在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彭德怀紧紧皱起了眉头——

倒不是说饭菜如何好或是如何差,而是他发现彭启超就在位子上等他。

当时彭德怀就指着彭启超,问向了陈赓:

“这位同志是谁?为什么在这里?”

听到彭德怀诘问,陈赓也是哈哈大笑:

“你平时工作忙,启超也忙于学习,你难得来看看,启超陪你说说话。”

陈赓是一番好意,但是一向自我要求极严,同时对家属要求也相当严格的彭德怀,自然不会赞成这种说法,只见他皱着眉头说道:

“要是优秀学生代表,见一见也就罢了,他过来是不合适的。”
“作为军人和军人家属,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不能搞优待,否则非但没有好处,还有可能犯错误。”

陈赓听完后,感慨的点了点头,彭启超随后也就离开了。

其实,在陈赓刚找到彭启超,跟他说中午让他陪大伯吃饭叙旧的时候,他就苦笑着说可能要被大伯训斥,事实果然不出所料。

不过,彭启超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还是希望大伯能够认可自己的,所以还是跑了一趟。

虽然被训斥,但他也不气馁,继续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 、主动降军衔,家风纯且严

彭德怀对彭启超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另外两件事中,分别是让他给妹妹寄钱,以及主动降军衔。

1955年,彭启超还在上学,但是由于部队实行薪金制,所以他也是有工资的,彭德怀便要求他主动担负起妹妹的生活费和学费。

“每月20元,你得提前把这个钱给留下来。”

彭启超觉得有道理,也一直按照彭德怀所说的在做,只是他不知道,妹妹根本没花他的钱,反而替哥哥将这些钱全部存到了银行里。

因为彭德怀明确说过,他会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至于让彭启超掏钱,其实就是在磨练他,培养他的责任与担当。

还有1955年评衔,按照彭启超革命年代在部队中的职务和贡献,原本是可以评上尉的。

但是彭德怀主张“压一级”,于是彭启超只得到了中尉衔。

作为军人,彭启超对军衔还是比较看重的,因此事后他委屈的回到家里,询问大伯为什么这么做,而彭德怀则是说道:

“我是晓得你的,知道你能凭本事评上尉,可是全军有近百万干部,大家不晓得,会不会以为你是因为彭德怀的关系才戴上这个牌牌?”
“越是这种时候,就越是要贡献,我们要从政策和全局的角度来看。”

听完彭德怀的话,彭启超羞愧的低下了头。

之后彭德怀又和他聊了一会,谈道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先辈,彭启超更明白了彭德怀的苦心。

彭德怀的家风纯正,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彭德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越是和他关系亲近,就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

比如说侄女彭爱兰,十月临盆之际,丈夫恰好因为工作不在身边,她本来想坐婆婆的车去医院。

不过考虑到彭德怀一向不喜欢公车私用,于是就没敢打电话,最后是坐着三轮车,一个人走街串巷去医院的。

再比如说侄子彭康志,结婚的时候有人说用小车去接新娘子,可是彭德怀听到后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了:

“这种排场是不必要的,是浪费,且小车是公家资源,不能用在这里。”

在当时,有彭德怀这种思想的不是个例,很多革命先辈都以家庭为载体,将红色家风传承下来。

比如说朱德说“接班不要接官”,是一个道理。

毛主席也说:

“大家应当多看看《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味地纵容和袒护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这不会给孩子带来成长,反倒有可能让孩子在骄纵中误入歧途,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徒留悔恨。

反倒是彭德怀这样的家风,乍看似乎有些严苛,“不近人情”,可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将最宝贵的财富传承了下去。

名声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薄,金钱会因为时事变迁而花尽。

唯有这种自律自强的精神,自我要求的意识,能够跨过时间的阻隔,不断流传下去。

我们也应当向彭德怀等先辈学习,在提升自我要求的同时,也加强对下一代的管理观念。

唯有如此,才能长长久久,和和满满。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学聚焦
国学聚焦
带您领略国学魅力
814文章数 332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