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袁振国|换道超车塑造新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0
分享至

教育强国要不要建,能不能建,该怎么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的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深刻的阐述,最好地回答了要不要建教育强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前瞻性地回答了建教育强国能不能的问题。

要看到,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现代教育制度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使教育普及得以实现,但另一方面,它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具体来说:一是教育的标准化,把不同的人变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单一化,把教育内容固定在有限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范围内,极大地窄化了人类的学习空间;三是被动性,老师讲学生听,教育成为被动接受的过程,挫败了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四是分科性,按照数理化、文史哲、史地生的学科分类,进行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世界的综合性、复杂性,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人类就不断通过教育改革,试图缓冲和抵消这些负面影响,但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到来,为创新教育模式、重塑教育未来带来了可能。之所以可能,这是由数字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传统教育是封闭的,是考试、分数、文凭的“自我循环”;是专属的,教育只为特定年龄特定阶段的人享有;是固定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是人机分离的,人与教学仪器工具泾渭分明。

而数字教育则是开放的、共享的、泛在的、人机融合的。

数字教育的开放性,是指教育面向所有的人,面向人的一生,具有极大的丰富多样性,每个人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自我选择。

数字教育的共享性是指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数字资源中心的链接和搜索功能,极大地拓展学习空间,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群智激荡,群智汇聚,共同创造新的资源。

数字教育的泛在性是指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移动通讯、虚拟空间,人人、时时、处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与无数不同的人共享学习空间,共同交流合作。

数字教育的人机融合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机器、教育环境的多元交互,融合教育者的智慧和机器的智能,形成超越人机各自智能的新型智能形式。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与人的互动,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人机融合不仅可以改变教育者与机器主客分离的状态,使教育者与技术以真正融合的姿态实现技术的具身与应用,而且能够以人机一体化的方式重构教育者本体,使其身体、感知、认知,尤其是智能得到质的增强,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应用智能产品、开展教育教学,实现变革教育的理想。

数字教育正在全球蓬勃发展,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已在学、教、管、评等教育基本环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数字教育建设刚刚开始,任重道远。我们要把握数字教育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创新应用场景,开发数字资源,强化环境建设,提高人机融合能力,构建数字教育新形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要促进教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分科教学走向综合教学,从服务选拔走向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造传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换道超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学习型强国。

  作者:袁振国((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19707文章数 3085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