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校地合作这个话题很长很远,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最近我们发现南京已经不知不觉走出了一条“牵手高校齐步走”的“量大质优”之路!难道,高校云集的南京懂门道?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以时间为轴把“后疫情时代”以来比较重要的校地合作重新梳理出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2022年11月27日,牵手南京农业大学打造“种业硅谷”——钟山实验室
去年11月27日,专门研究“农业芯片”的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在南京揭牌成立。
该实验室由南京市政府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四方共建。实验室首任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曾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是著名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
钟山实验室不仅起步实力强,而且定位高。揭牌当天,时任省委吴书记和许省长都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了批示。
实验室成立一个多月后的2023年南京两会上,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力争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等。
在紧随而来的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中,同样提到了要高质量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3年5月18日,牵手南京大学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今年5月18日——2023“南京人才日”,南京市和南大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协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二者合作的点、面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持南大联合在宁科研力量,牵头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包括南大与江北新区共创“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与鼓楼区共建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栖霞区共建成果转化高地,与浦口区共建南京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等。南京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实践基地和江苏省光电子芯片人才攻关联合体、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这些,并没有包括已经正在共建的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尤其是后者,是要对标紫金山实验室的,毕竟有扬子江城市群+生态文明的加持。
2023年5月31日,有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手干大事的迹象
为什么说是有迹象呢?大家先看看这个:
“5月31日上午,市委书记韩立明、市长陈之常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新民一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参加。”
看这个阵势,很明显南京与商飞以及南航要深度合作。会是哪些方面的合作呢?
韩书记提到了前不久(5月26日)刚揭牌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南航国际创新港等园区平台。
所以,我们猜测过不了多久,南京和南航也会签署合作协议。
2023年6月5日,牵手东南大学继续深化校地合作
6月5日,“走进东大、走向未来,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活动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
这是继5月18日,我市开展 “走进南大·携手奋进”活动之后,又一次和东大“牵手”。也就是说,目前校地合作的顺序是南大东大。我们把南农大和南航也加了进去,是因为有重要的合作抓手或潜力。
活动当天,汇聚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科研机构及载体、龙头企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正式揭牌。
南京和东大之间的校地合作,最大的亮点就是紫金山实验室。如今又签署了诸多新的合作协议,这将有助于双方共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成果转化,为南京市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综合以上我们能够发现,南京近期的几次校地(准)合作,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校地合作有抓手。这些合作并不是虚无的一纸协议,而是涉及到产学研等方方面面的深度略广泛的合作,走出校园合作建设实验室和产业园等;
第二,”因校制宜“有重点。南京和这些高校的合作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重点的量身定制。比如和以农业相关专业为特长的南农大合作打造“种业硅谷”——钟山实验室,和以工科见长的东大合作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等,都是”因校制宜“的合作典范。
第三,聚焦科技有高度。南大与江北新区共创的“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研究的6G技术,南航参与的国产大飞机等,哪一个不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存在?这与南京的”科技创新“之志不谋而合!
总之,深化校地合作的南京,走出了一条“量大质优”的路子!
原来,高校云集的南京,是懂门道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